时间:2024-08-31
王帅
摘要:高校开展党员志愿服务不仅有利于提高党员综合素质,而且对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提升高校良好形象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梳理分析目前高校党员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携手社区共建、开展培训、健全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党员,志愿服务,志愿活动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教师党员专业素质强,学生党员服务意识高。在高校党员师生中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能更好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高校党员志愿服务的意义
1.提高党员综合素质。一是提升党性修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高校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是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举措,是担当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能进一步锤炼广大党员政治品格,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二是提高实践能力。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志愿服务活动中,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团队协作意识进一步增强。三是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能更直接地认识社会、体察社情民意,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用热情服务感染他人,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
2.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是丰富党建工作内容形式,拓宽党建工作渠道和路径,改进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坚持“效果导向”的重要举措,能不断增强高校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提升党组织的育人能力[1],使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
3.塑造高校良好形象。高校形象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良好的形象能赢得社会肯定和赞誉,也是吸引优质生源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高校的实力更容易得到社会认可,高校的教育更容易获得信任。
二、高校党员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志愿服务种类单一。有些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没有考虑自身专长,和群众的需求相去甚远,活动缺乏针对性,不够多元。有些志愿服务太集中,对服务对象形成了负担。有些志愿服务的形式化严重,拉个横幅、拍个照片就结束了。有些志愿服务没有形成规模,各自为战,没有有效组织各方资源,导致资源的闲置和需求的缺口。这些做法不能达到志愿服务的初衷。
2.志愿服务效果不明显。学生党员大部分群体是大三、大四学生,首先这部分群体从入党积极分子时就开始加入到志愿服务,容易对长时间重复的志愿活动产生倦怠,缺乏参与活动的热情。其次大三学生课业压力比较繁重,这个阶段一般都会安排比较多的专业课,大四学生处于考研、实习、找工作的阶段,存在有心无力的窘境。热情的衰退和时间的紧张造成志愿服务效果差强人意。
3.志愿服务机制尚未形成。志愿服务大多是一次性的,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而服务对象的需求是长期的。很多教师党员对接社会需求只是短期的,随着教学科研压力的日益增加,志愿服务的观念日渐消失。有些教师党员志愿服务类别是一成不变的,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进行动态的更新和延續。
三、提升高校党员志愿服务质量
1.携手社区共建,开展志愿服务。高校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社区,为社区提供多层次、多类别、多元化的志愿服务。一是发挥体育专业特长,指导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啦啦操教师、瑜伽教师参与编排舞蹈,规范居民动作。健身教师开设健身课堂,教授居民各类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羽毛球教师、网球教师组织校园-社区球类友谊赛。二是开办社区学业兴趣班。学生党员利用业余时间,辅导社区中小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题,组织学生完成家庭作业。三是提供社区义诊活动。校医院或高校附属医院组建一支医疗服务志愿者团队,定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上门义诊服务,讲解养生保健知识,帮助老年人识别和防范医疗诈骗。
2.开展文化艺术和竞技培训。一是瑜伽教师为全校教职工进行瑜伽培训,二是网球教师为为全校教职工网球爱好者讲解网球技术水平,并为高校教职工网球比赛作出战术分析。三是面向本校师生和教职工家属开展养生气功、跆拳道和乒乓球的培训。
3.开展科技周暨科普宣传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科普教育培训,由指导教师通过实验演示与讲解开展科普讲解实训,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讲解物理学知识,并指导中小学生完成牛顿摆、地震报警器、3D眼镜等多项科学实验,让中小学生体验科学乐趣,感受科技力量。
4.注重与专业结合。高校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应注重实践活动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通过专业理论知识支撑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实现社会价值。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深入中小学、老年大学、企业、社区等地,进行电脑维修、软件使用辅导等。医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强与企业、农村、社区、孤儿院等的联系,召开健康讲座或开展义诊活动。师范类学生与偏远地区中小学校结对子,开展支教帮扶等活动。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积极与食品加工企业对接,在食品研发、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开展合作。
5.健全激励机制。高校引导党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持续激发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一是建立党员志愿服务档案,引入积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二是逐步建立完善志愿服务参与度与评奖评优挂钩机制,在保研、直博等方面优先考虑志愿服务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在评选优秀党员、优秀教师等方面向志愿服务活跃的教师党员倾斜。三是广泛动员和宣传。将志愿服务纳入课堂主阵地,融入课程思政,推进志愿服务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微平台、宣传栏和电子屏,广泛宣传报道,构建高校志愿服务宣传体系,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召开志愿服务汇报会和经验交流会,通过志愿者讲感受、谈体会,引导广大师生悟思想、明方向。
高校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也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题中应有之义。高校要结合实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通过多途径开展志愿服务不断增强党员信仰、信念、信心,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杨晗.基于“三全育人”的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J]. 时代报告,2021(4):28-29.
(天津商业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