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振靖 黄璐瑶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提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为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建设提出新要求和根本依循,以问题现状为基点,探索有益于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和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高校法治教育;实现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法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法治人才培育、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建设视域下,将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活动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建设的一大重要课题,也是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的基本维度,更是推进高校教育体系内容多样性建设的着重体现。
一、高校法治教育的新时代使命
法治教育就是关于“法治”的教育,“法治”是内容,“教育”是途径。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事关国家治理体系格局,高校担任着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新时代的大学生也身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使命,所以推进高校法治教育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新时代下大学生的法治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二、高校法治教育实施困境
随着法治中国的推进,当前各大高校都已逐步提高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法治教育的建设力度,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高校在推进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于顶层设计、实施开展、主体内化上仍存在不足。
(一)法治教育体系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升
高校法治教育的体系设置属顶层设计的维度,其对具体的实施开展及主体的内化起着重要的统领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高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这一具体课程对全体高校学生进行系统的普遍的法治教育,部分高校尝试开设相关的选修课或微专业进行补充性的法治教育,但较少有高校将法治教育专门融入其他专业课的课程中。因为课时有限以及教学侧重点的要求,仅仅依靠《思想道德与法治》对高校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法治教育体系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升。
(二)活动系统开发的充分性有待加强
高校法治教育活动系统的开发应用属于实施开展维度,其是顶层设计于实际中的具体化,是激发学生主体内化法治意识的来源路径。当前高校法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展开,但其在内容、方法、形式上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内容上看,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活动以教材知识为主,课外时事新闻的拓展部分不多。从方法上看,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活动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法重在知识的讲解,但因其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性不高,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主体的内化程度。从形式上看,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活动主要以校内的课堂教学为主,仍有较大的挖掘空间去开发第二课堂进行法治教育。此外,除了课程教学活动,高校法治教育为达润物无声的效果,还应将其日常化,但目前高校活动系统开发的充分性还有待加强。
(三)大学生内化法治意识的自觉性有待提高
大学生是高校进行法治教育的对象,更是高校落实法治教育的主体,其能否自觉将法治意识内化于心事关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成效。但当前大学生内化法治意识的自觉性还有待提高,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当前部分大学生以身试法,触碰法律的红线,没有以法律底线去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偷外卖和偷用他人物品等。另一方面,当前多数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去学习法治知识的的积极性不高。
三、高校落实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宏观构架层面:完善高校教育体系设置
高校法治教育是大学生专业化、系统化、综合化学习相关法律理论的重要阶段,是推进其全面发展各种素养的的“提拔期”,因而各高校法治教育体系的适时调整与合理设置为学生的法律素养培育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1.关注法学学科专业建设,培养法学专业人才。法治领域的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特征,法学专业作为高校法治教育的领头羊,这要求从教学安排、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制定等多个角度着手培育法学人才。法学学科要合理安排课堂理论内容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有效互补;教材选择要比較参考,教材内容设计要与时俱进更新教材内容,立足于我国法治建设实践活动,结合当下典型法律案例和新法条、法典的内容,增强教材的时代性和实用性;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素质教育”为依循,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因而学科教学也要重视其相关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培育。抓好培育法学专业人才这一重点,才能为高校法治教育的全面开花积累力量和奠定基础。
2.注重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建设。高校法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高校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在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培育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通识课相结合,高校要想促进法治教育的深度和宽度,就不能仅仅盯着专业法律课程,而应当强化法治教育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融合,重视学科之间内容的渗透。例如:经济法律、哲学法律文化等课程或相关讲座的融合搭配,能够从全方位,多领域方面的为广大学生提供学法的途径。
3.开拓法治教育社会大课堂。大学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的过渡桥和认识社会的窗口。高校的教学活动不应仅局限于校内法治教育环境,也应从开拓与相关外界社会法律专业人员和机构的合作渠道,探索法治教育的“真实路径”,接触社会法治建设真人真事,让法治教育更加体现真实性和生动性,达到无声育人、塑人的教学效果。
(二)动态运行层面:丰富多维教育活动阵地
大学生作为高校最为活跃的主要群体,在学校学习、生活、娱乐等活动领域构成了大学生“活动圈”,这是他们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思想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交汇处。法治教育要做到真正被大学生群体理解、认同和接受,就要激活法治教育的校园活动系统的多维功能,形成浓烈的法治教育学习氛围。
1.课堂教学活动方面:其一,积极探索法治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法治教育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采用活动讨论法、任务驱动法、角色体验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其二,重视法治实践活动开展,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法律服务活动、参观法治展览,使法治教育真正贴近实际,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2.生活活动方面:宿舍和食堂是大学生生活活动的开展的主要区域,法治教育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横幅标语,黑板报,报刊、视频对重要法律事件案例、法制节目、新法通过宣传册进行呈现展示,增加法治教育内容在学生生活领域的出现频次,潜移默化中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和意识,从而提高其关注全面依法治国相关内容,助推其学法懂法用法的观念。
3.娱乐活动方面:高校里社团活动和文艺活动丰富多彩,以社团组织为单位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和法律常识普及,或者举办“依法治国”主题的文艺汇演活动,通过相声、小品、情景剧等形式呈现我国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风貌或新要求,这使法治教育的开展更具轻松愉快,更深入人心,从而减弱法治教育的严肃性和理论性带来的枯燥感。
(三)主体自觉层面:提高学法用法的自觉性
高校法治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力量,学生同样也担当着法治教育的接收者、传播者、实践者的角色。高校法治教育的常态化推进不在于体制机制的完美构想,其根本在于人,在于大学生自身的主体自觉性。
首先,作为高校教育系统的一份子,每位大学生都应在学习中观察和反思,积极参与法治教育相关课程,及时反馈意见或为学校法治教育相关课程提出建议。其次,大学生作为即将走进服务社会和国家的预备成员,主动关注社会事件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出台,是自我培育其法治素养的有效举措。另外,实践是任何活动开展的最终目标和意义。大学生要充分抓住相关法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或活动参与的机会,从行动中理解法律知识,从实践中运用法律。有意识自我提高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才能更好懂法守法。
结语: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的全面开展,从微社会层面其重点阵地则是各高校,塑造法治校园,要以现实问题为依据,从扩大法治教育体系的覆盖面,激活和拓展高校多维度活动动态运行,让校园主体迸发参与活力,突出“活动”形式的高校法治教育的实施路径使法治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走进人心。
参考文献:
[1]林苗.以***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强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1(06):4-10.
[2]周春晓.***法治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意义及实践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4):324-326.
[3]王志鑫.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路径探究[J].教育观察,2021,10(41):44-46.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1.41.014.
[4]張国欣.依法治国视域下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1(24):148-149.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1.08.217.
作者简介:
张振靖(2000-),女,汉族,广西玉林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第20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C03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