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及其对思政课影响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4-08-31

摘要:自我国进入近代发展阶段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就时隐时现。而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重新泛起,并为国内的诸多学者所重视。总的来说,当前学术界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学术界主要将研究焦点放在史学等领域,而对于当代思政课、大学生与历史虚无主义之间的碰撞方面关注的则比较少,而最近两年也逐渐被引起重视。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市场经济;和平演变;思政课;危害

一、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学术界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进行系统、权威的研究的主要有北京大学的梁柱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党组书记、所长朱佳木,武汉大学教授梅荣政等人。大体来看,学术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来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国内诸多学者对于其重新泛起的原因等问题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的有:

梁柱在《历史虚无主义评析》中(2012)指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之下的一种历史现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势力妄图对社会主义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西方反华势力对于中国发展壮大起来的一种担忧。[1]

张晓红和梅荣政(2009)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固然有国内的历史因素,但也与国际上尤其是西方社会的影响有关。从国际方面来看,“唯心主义历史哲学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的主流”,因此,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际上就出现了各种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诸如“历史终结论”的观点,而西方国家也借此大力兜售自己的价值观念,妄图“和平演变”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这使得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逐渐发展,开始影响和危害社会。[2]

江先锋在《思想教育研究》上发文(2012)指出,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当代大学生产生危害既有主观动因,也有外在动因。从主观来看,大学生对于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但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加上大学生容易“转牛角尖”,容易感性地而非理性地思考问题,使得历史虚无主义趁虚而入。从外在方面来看,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所代表的政治势力方向明确,重点突出,方式隐蔽,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主流媒体应对不力、引导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无良媒体为把控舆论导向随意贩卖“野史”、“真相”,也是其泛起的重要因素。[3]

而在姜迎春(2014)看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一般形成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每当这种时期,国家和社会都会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选择的问题。虽然各个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形式和内容都有所不同,但是其核心主张都是一致的,即都主张全盘西化。而且最近的这一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由于在国内外综合因素的助推之下不仅未逐步消退,反而有不断增强的趋势,甚至对我国社会和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所以必须得重视。[4]

此外,还有不同的学者通过其他的视角阐释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原因。不过,总的说来,当前学术界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原因大都是通过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来加以研究的。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

当前的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错误思潮,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而且大多的历史虚无主义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目的。其主要是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歪曲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否定党和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道路,以达到否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的领导,最终“成功的”“和平演变”的目的。我们只有看清其面目,合理地看待历史,才能够有效地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对我们的危害和侵蚀。

具体来看,张晓红和梅荣政(2009)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仅是文化方面的问题,更是政治方面的问题,其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瓦解国人的理想信念,削弱民族认同感,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2]

肖三、王乐和李清津撰文(2015)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实质就在于通过裂解马列主义的指导单位来否定党的领导的历史及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进而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绊。[5]陈之骅在《历史虚无主义怎样掩人耳目》(2015)提出,历史虚无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走全盘西化之路和走资本主义的“绝对正确”的道路制造舆论。[6]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唯心史观指导下的反马反共的社会思潮,任意割裂历史,甚至是虚构历史事实,重新解读历史人物与有关事件。历史虚无主义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变化,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但是都起到了腐蚀的效果。

朱佳木(2015)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和苏联模式,否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进步性,抹杀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区别,诬蔑共和国领袖和烈士、英雄、模范人物,夸大党在新中国历次运动中的缺点、错误,将新中国历史描写成一连串错误的集合。[7]

常旭(2015)提出历史虚无主义有政治表现形式、史学表现形式及其他表现形式。其中政治表现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称颂“历史任意选择论”,“改良由于革命论”,“社会主义歧途论”等,有的甚至还将其与同是反马反共的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杂糅在一起进行宣传。在史学表现形式方面,鼓吹“侵略有功论”,推崇“人物重评说”,将助推历史前进者边缘化、污名化,同时将阻碍历史发展者中心化。[8]

李继兵、刘研(2016)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在学术领域内,试图通过追求“价值中立”和“纯客观”的视角来看待历史,重新认识历史;在文艺创作方面,通过各种穿越剧、抗日神剧、历史偶像剧等形式“戏说”、“恶搞”历史;在隐蔽的信息文化交流渠道中,利用经济全球化、国际合作的“契机”,不断的诋毁、污蔑中国的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9]

虽然在不同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都不尽相同,但是其主要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对中国等国进行“和平演变”。凡是我们需要肯定的历史事实,历史虚无主义几乎都会去否定、歪曲。

(四)历史虚无主义如何对高校思政课产生危害。

学界普遍认为,由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否定党的领导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以达到“全盘西化”,“和平演变”,这本身就与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等要求相悖,必然会对其产生冲击与危害。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利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抨击人权、腐败等问题,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通过各种方式迷惑大学生去接触,进而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在着重腐蚀大学生的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还会影响社会上政治立场不坚定的人甚至是教师等对于大学生有着重大影响的人。

赵秀丽(2018)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产生,会使得部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持怀疑态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度降低,有的学生甚至会反感看起来与中学阶段相似的思政课。而历史虚无主义同样可以影响部分政治立场不坚定的教师,使得教师在授课时淡化甚至是偏离了教学的任务,进而影响到所教学生的思想。[10]

在廖海花(2018)看来,历史虚无主义通过三大方面来危害高校思政课。首先,历史虚无主义会通过抽象的“人性论”等理论来阻碍高校思政课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妨碍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戏说”历史,颠覆大学生的历史观念,使得其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产生质疑,干扰教学内容的有效传授。第三,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新奇的甚至是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冲击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11]

刘婷婷和高晨光(2019)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大学生的危害,即:扰乱大学生对历史客观性的正确认知、松动大学生对中共党史积极意义的把握、动摇大学生对历史真理的坚守、消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合理性的践行。[12]

(五)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的措施。

学术界主要将研究的着力点放在这一点上面,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措施。整体地看,要从各个方面积极探索适应时代的有效教育模式,才能有效的防止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廖海花(2018)认为,可以通过充分发挥思政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作用,合理地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将高校的几门思政课有效地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也需要通过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大学生易于接受,提高其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性。[11]

杨军(2011)主张从加强和改进思政课课程教学、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出弘扬主旋律的且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深化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理论研究等四个方面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13]陈峥(2017)主要通过研究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来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在他看来,可以通过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提高大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传承地方红色文化,构建网络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新阵地。[14]

此外,也有其他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如秦国伟提出,要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就必须要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概言之,在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时,学者们以理论、实践等视角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二、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历史虚无主义诞生于西方,而且当前西方部分势力正在利用历史虚无主义来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笔者所查阅到的当前国外有关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十分地少,主要是有关哲学的研究,而真正涉足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是马克思、韦伯等人的批判思想以及原苏联人对于苏东剧变的反思。

马克思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主要见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于商品拜物教和资本以及异化的批判。马克思指出,“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15]但是,在资本主义大生产阶段,人为了生存被异化了,在发展过程中成为工商业的附属物,只有通过异化的积极扬弃才能摆脱。韦伯认为,虚无主义是现代性与生俱来的规定性,现代性必然遵循进步逻辑,但这种进步逻辑奔赴的则是人类本质的虚无。[16]此外,尼采、海德格尔等人也对此展开了一定的哲学上的论述。

三、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小结:

总的来说,学术界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原因、实质、表现形式、对于高校思政课所产生的危害、如何应对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在哪些方面可以运用于思政课或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高校思政课究竟如何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如何系统地进行教育等角度还是存在着空白和漏洞,需要我们再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梁柱.历史虚无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5-33.

[2]张晓红,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2009(07):42-47.

[3]江先锋.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原因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2(04):50-53.

[4]姜迎春.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成因、表现及其危害[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30(05):38-42.

[5]肖三,王乐,李清津.实现中国梦必须汲取苏联历史虚无主义教训[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31(02):28-32.

[6]陈之骅.历史虚无主义怎样掩人耳目[J].理论导报,2015(11):29+50.

[7]朱佳木.国史研究要重视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斗争[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5,(6):9-15,126.

[8]常旭.當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形式及本质特征[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6(06):18-23.

[9]李继兵,刘研.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2):8-11.

[10]赵秀丽.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9(01):41-44.

[11]廖海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路[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09):160-164.

[12]刘婷婷,高晨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历史观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01):76-80.

[13]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60-63.

[14]陈峥.高校思政课教学利用地方红色文化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探讨[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7,第27卷(2):43-47.

[1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16]邹诗鹏.空间转向与虚无主义[J].现代哲学,2012(03):1-7.

作者简介:余航(2000年5月出生),土家族,男,湖南省湘西州永顺县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2018级大二学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