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冠”背景下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调研

时间:2024-08-31

吴春荣

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爆发,牵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祖国的栋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后备军,疫情期间,青年学生线上线下、有序有力地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志愿工作,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當代青年不怕危险,不怕艰苦的精神,他们的温暖,他们的奉献,给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增添了强调力量。

关键词:新冠肺炎 大学生 志愿服务

1.调研情况

1.1  调研背景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疫情期间参加志愿服务情况,2020年04月01日至2020年04月20日,江苏某高校志愿者团队组织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同时对部分参加抗疫的志愿者进行了访谈记录,本次问卷覆盖了该校3个校区、16个二级学院、96个专业。

1.2  参加抗疫志愿服务人数情况

此次线上问卷调研,该校共有5601名同学参与,填写问卷5601份,有效问卷5601份。通过调查显示,在疫情期间该校5061名同学中共有215人参加了不同形式的抗议志愿服务,其中有112人参加当地社区、街道志愿服务,占比52.1%;75名同学参与本学院组织的线上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占比34.5%;28名同学参加辅导医务人员子女功课,占比13%。

1.3  志愿者在抗疫志愿服务过程中显露出的问题

1.3.1  志愿服务能力较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通过调研发现,这次疫情爆发地突然,部分学生是第一次参加志愿活动,没有接受过志愿服务相关培训,缺乏基础的志愿服务知识和志愿服务能力。部分学生在抗疫志愿服务岗位上,仅能从事最基础的工作,工作效率低,错误率高,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遇到突发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容易产生很多矛盾,给志愿者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

1.3.2  志愿服务斗志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在突发疫情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防疫工作中,在各街道、各社区、各执勤点都能看到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大学生虽然积极参与防疫工作,但是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防护措施不够完善。经过调研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新型冠状肺炎的认识不够,无法对“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患者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不能正确使用防护工具。这些志愿者所处岗位接触人群流动性大、风险性大,风险较高。

1.3.3志愿者主观能动性不强,志愿服务不能持续

为防止“新冠病毒”快速传播,各地组织积极招募志愿者,为更快、更有效地阻断疫情传播,制定了详细地服务计划和工作安排。志愿者们都是带着服务计划、工作内容的具体实施者,不易发挥主观能动性,思想被束缚,志愿者感到志愿工作枯燥乏味,一项服务内容结束后,部分志愿者就选择了退出。通过调研发现,此次参加抗疫志愿服务时长不超过3天的有18人,占总人数8.4%;服务时长达到一周的有68人,占总人数31.6%,服务时长达到两周的45人,占总人数21%;服务时长达到三周的60,占总人数27.9%;服务时长超过1个月的24人,占总人数11.2%。

2.抗疫志愿服务问题解决对策

2.1  重视志愿者培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学校在开展志愿宣传活动中,应始终坚持把志愿活动知识、态度和行为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志愿者只是有想参与志愿服务的态度,但知识和行为与态度相脱钩,不能真正有效地参与到志愿活动中。只有把知识、态度与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言行一致,从而达到增强志愿服务能力和切实提升志愿服务质量的目的,以便更好地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精准服务。

2.2  学习疫情防控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志愿者应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学习和了解新型冠状肺炎的相关知识,服务点和组织机构也应加强疫情防控的宣传和相关知识的培训,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志愿者更正确、更规范的规避风险。志愿者应主动学习如何正确使用防护工具,正确穿戴好防护服、口罩、手套,注意个人卫生,在外进行消毒回家勤洗手,居家开窗通风,与执勤点流动的人员保持一定的距离等。

2.3增强志愿服务持续性,永葆志愿服务热情

志愿者在完成工作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肯定和褒奖,重视他们的工作,多关心,多问候,多交流,增强志愿者的认同感。其次志愿者要主动学习志愿服务相关知识,也要具备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做好细心工作,耐心对事,关心对人,注意服务工作的方式方法,遇事不慌,发生错误及时汇报,放松心情,永葆热情,才能把志愿服务干得好,干得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