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家庭教育中的“重智轻德”的倾向与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

时间:2024-08-31

李海凤 朱丽娜 杨春平

摘要:家庭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我们民族整体素质的的提高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家庭教育在儿童道德情感培养上与社会和学校相比有很大优势。然而,现代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倾向较为普遍,家庭教育中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忽视引起的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主要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并提出了应对这种现象的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道德情感;重智轻德;策略

分类号:G41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意识的按照社会要求培养人才,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因此,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甚至终身的老师。家长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程度。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但是,在目前众多学生家长中,家长只重视学生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思想上的培养和提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德育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协作,更需要家庭教育的助力。然而造成现代家庭教育中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现象的因素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

一、造成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现象的原因及分析

(一)家长的自身修养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求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是一种个人教育,有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如何进行教育,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意志,而家长的意志受家长自身的素质、 文化素养、教育能力、教育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在教育孩子过程 中,家长不但要保证孩子身体的健康、安全和正常发育,还要传授科学知识、生活知识,发展智力,更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 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二)对人才观念的认识不全面

大多数家长期望孩子优秀、成功和成才,然而,目前一些家长的人才观念认识并不全面。 第一,由于受封建残余思想及社会相互攀比风气的影响,一些家长忘记了中国传统提倡的“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念,很少关心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教育。家长把家庭教育重点放在了对子女学习活动的管理上,片面的认为优秀的孩子等同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这种现象已成为家长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以孩子是否考上重点高中和名牌大学来判定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成为许 多家长的教育信条。他们单方面的认为从事“脏活”“重活”职业的人算不上“人才”。第二,多数家长由于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封建思想的影响,部分家长放大了孩子智育培养的重要性,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好就能“一白遮百丑”。第三,现代社会有着精细的社会分工,人们普遍意识到拥有专业知识或技能的人更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加上现代社会追求提高速度与效率,进而助长了急功近利之风。故而,部分家长一心想让孩子成为“专门人才”, 他们只重视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技能或能力,并不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在这些偏激错误的人才观念影响下, 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三)国家政治经济变革给家庭教育带来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发生了全方位变化,传统家庭教育方式日渐消弭。首先,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拥有自主择业的权利,很多青壮年为了提高物质生活条件而选择背井离乡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工作,把自己的子女留给年迈的父母或者其他人照顾,这样便出现了留守儿童。因为照顾留守儿童的长辈绝大部分年教育水平有限,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无力全方位教育孩子。其次,目前我国家庭结构仍然是核心家庭,每个核心家庭一般有一至两名子女。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碌,缺乏陪伴教育子女的时间,从而想从物质层面弥补孩子,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不舍得严肃的教育孩子,久而久之令孩子产生了物质攀比、只懂索取和不劳而获的心理。

二、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習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的教育。父母

最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习惯的养成,不能过度溺爱孩子,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给孩子设定好目标、任务,完成以后及时跟孩子沟通交流,发现错误行为倾向时及时予以纠正。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一定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感恩教育

家长应注意学会从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等几个方面入手,对那些帮助过我们,关心我们,鼓励过我们的人感恩。更包含培养孩子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恩,对其他亲人的感恩,对同学老师和朋友的感恩,进而上升到对国家、社会的感恩,对大自然的感恩等

(三)劳动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给孩子灌输“劳动最光荣”的意识,鼓励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已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比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只有在生活中不断锻炼,磨练,才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性。

(四)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 ,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孩子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对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现象的指导意见

(一)深刻认识立德树人含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总书记提倡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家长要深刻认识“立德树人”理念。首先,就要求家长认识到教育的目标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能够对国家作出一定贡献,家长需要摒弃“重智育、轻德育”、“唯物质论、唯成绩论”等错误的观念。 其次,家长自身需要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即家长要对道德品质有正确且清晰的概念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家长自身先接受教育,明确立德树人总要求,在培养教育孩子的同时积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才能够更好地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

(二)遵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然规律,注重道德品质培养

若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家庭教育必须依据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做到有的放矢。首先,品德的养成需要从小抓起,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培养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也要注重言传身教、举止文明,用自己的良好行为规范来感染孩子。其次,当家庭不再是孩子唯一的教育场所,即孩子进入校园之际,家长应经常同学校教师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全力配合学校开展道德思想品质教育,做到学校和家庭教育步调一致,从而提高孩子的道德品质。最后,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家长要注意孩子情绪和心理的变化,适当减少道德说教,说话注意方式方法,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人格平等的状态下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切实能够达到培养孩子思想品德的目的。

(三)重视建设良好家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俗话说:“天下之本在家。”这反映了家庭在我国古代的重要地位。优良的传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作风,即我们所说的家风建设,是一种精神力量,无形当中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共处,相互尊重,形成有爱和谐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也要注意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孩子,不但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 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还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注意道德品质的养成。

(四)家校配合,相互促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应该做到密切配合、 相互协调补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先与老师及时沟通交流,认真听取老师的意见或建议,学校也要结合孩子家庭的具体情况,互相支持,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青海交通科技,2020,32(01):2.

[2]肖贵清,李洁.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价值取向[J].东岳论丛,2020,41(11):49-56+190.

[3]周添翼.当前隔代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成才之路,2017(33):20.

[4]张婷.补习教育扩张背景下教育责任的失衡[J].教学与管理,2019(27):31-33.

作者简介:李海凤( 1984.12-),女,汉,山东省巨野县,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分离过程优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

基金课题:2020年度全国家庭教育研究项目:家庭教育中的"重智轻德"的

倾向与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课题编号:2020QJT003)

136850118629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