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张程
有些担心正在成为现实,年轻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记忆越来越模糊。如果不是查阅手机上的日历,很多年轻人可能都搞不清楚“除夕”是哪一天。假使有一天我们的手机、电脑里的“日历”不再提供中国传统农历的信息,那么对于年轻人来说,恐怕是灾难。到底哪一天是过年、哪一天开始放假,恐怕鲜有人能够弄得明白,而到那个时候,索性将新年改为元旦节或者圣诞节恐怕更遂年轻人的心意。
随着社会文化的改变,年味越来越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就以我们这些90后为例,一些小时候过年必做的事情,现在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里了。比如,我小时候过年,一吃过年夜饭,和家里长辈拜过年、拿过压岁红包,就会和邻里的小伙伴们,成群结队的在镇子上挨家挨户的拜年。不管之前和这户主人家熟不熟识,我们都会敲开他们的家门,一群小伙伴一起给人家道上一声“新年好”,然后喜气洋洋的挤进主人家的屋里,说各种祝福的话。主人家通常也早有预备,看到拜年的小孩子来了,就会将事先备好的糖果、水果、饮料之类的东西分给我们,大家说过吉利话,拿了主人家的东西后,就继续到下一家去拜年。就这样,几个小时就能将镇上的人家走个遍。
这种风俗对于我们这些未经世事的小孩来说很有意思,一来可以收获很多的糖果,二来一群人可以热热闹闹的到处玩耍。对于主人家来说也是欢喜的,因为收获了孩子们的祝福,成群结队、天真活泼的小孩也让家里更添和气,对新的一年来说是个好彩头。所以有些人家还特地等着小孩们来,甚至有些主人家還会主动招徕小孩子们到家里去拜年。
这种拜年的活动随着我们这一批小孩子的长大,已经再也没有了。现在的镇子上,每到过年,家家户户吃过年夜饭,或是放些烟花,有些人家连放烟花的情致也没有,早早的就关起门来看电视了。
近些年来甚至连一家人一起看电视的兴致也不大了,大家都是各自抱着手机、电脑,各自玩耍。唯一还存在的仪式就是用手机群发一个拜年短信息,当你的手机被这些信息密集轰炸的时候,你才能意识到这是过年了,然而这种形式的年却又让人厌烦。
过年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已经只是一个寒假,一个能与父母亲人认真吃一顿饭的小节日。而年轻人与年轻人之间真正的节日则早已变成了圣诞节、情人节等。这种变化一方面跟日益紧密的全球化进程有关,一方面恐怕也是我们教育上西化所产生的结果。
首先全球化进程正在不可逆转的向前推进,如今我们在国内就可以很轻易的买到全球的商品,“海淘”已经变成一个很方便的事情。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早就放出豪言,“全球购72小时送达将在10年后实现”,随着物流和贸易网络的优化,这一点迟早会实现。全球化的另一方面,国际间的交流和人员流动的规模也极大的扩大了,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达到了1.29亿,入境旅游人次达到1.39亿人次。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已经很频繁,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自然少不了。这些都带来中国社会文化习俗的改变,尤其是在青年人群中,受到域外文化的感染,相对于中式的生活方式,他们更能在美式、欧式的都市文化中找到舒适感。
教育对于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我们这代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西化的内容,我们欣赏追捧的也是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关于自由、独立、平等、人权等,都是西方的观念。相反对于中国的人情伦理、习俗观念,年轻人不仅少有学习,有时还会将其视为落后的观念加以排斥。今天中国的年轻一代,将美式文化视为开拓进取的精神代表,以英式、法式文化视为精致高雅的理想典范,以日式、韩式文化视为流行风尚的生活情趣。而中式文化只能作为一种古老的记忆,间歇性的以民族认同的情感纽带的角色出现,被人们记来,比如春节。
如果年轻人已经是都市化的年轻人、西式化的年轻人,年又怎么会还是那个中式的、田园的中国年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