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珂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沿用泰勒的“目标模式”来设计课程目标。目标模式的步骤为:确定好课程目标,围绕确定好的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根据这些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最后再根据之前确定的课程目标来检验评价课程效果。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教师掌控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提前预设好目标,容易操作。但是最大缺点就是这样的模式会造成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人翁,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预设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利用好生成性、过程性的教学目标。生成性教学目标是相对预设目标而言的,它是指教师不能提前预设目标,一切目标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实的需求为主,根据课堂实际学生表现而产生。笔者在中职《家庭教育》这一课程的教学中,积累了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教学目标关系的经验,为广大教师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教学目标;学生;成效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要破除教师预设思维
传统课堂教师提前计划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什么都是老师提前预设好的,生成性资源强调在教学实际中生成教学目标。例如,我在教授《家庭教育》“择偶”这节课时,我先对全班学生的家庭背景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了解到班里学生的家庭状况分为三大类:父母关系融洽的健全家庭,父母关系恶劣的消极家庭,单亲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留守家庭。本节课是择偶,按照传统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预授目标是:“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人们对择偶的标准变化,掌握新时代择偶原则;会根据案例分析主人公的择偶观是否正确,会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案例中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择偶观,为幸福人生打好理论基础。”
我在本节课中并没有按照教材的预设目标来教授学生。第一环节,先让全体学生用一张纸写出自己未来理想中的伴侣是怎样的,再把答案是同类标准的学生分成一组,让各组学生展开讨论,选出一个最优择偶标准组。各个小组都为自己组的标准而积极开展讨论,有的组为了证明自己的标准是最好的,他们主动参考教材中的不同历史时期择偶标准和教材中提示的择偶原则来证明;有的小组则是主动利用多媒体白板黑板直接在线搜索择偶标准来证明;还有的组是从影视剧中找到自己组的择偶证据,如《裸婚时代》、《我们结婚吧》、《金婚》等优秀影视剧中主人公的婚姻来证明。第二环节,全体学生回顾自己家庭中父母的婚姻状态,对比自己的择偶标准是否受父母婚姻关系的影响,学生在回顾父母婚姻相处细节时会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和择偶观念受到了家庭氛围的影响,同时通过幸福家庭和不幸家庭对比,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择偶观是否符合新时代正确的择偶观,启迪学生明白原生家庭幸福与否与父母择偶观有很大影响,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第一环节写出来的择偶观,启发学生自主修正择偶观。第三环节,让各个小组把修改过的择偶观进行汇总,并对比各个小组的异同点。经过对比发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择偶标准就是“未来伴侣性格要好,如正直、善良、踏实”等品质是大家公认的首要择偶条件。本节课的生成性教学目标由此就生成了:“结合生活实例、社会热点体验家庭氛围对自己择偶观的影响,通过对比能够主动意识到自己择偶观是否正确,并会自主修正择偶观;通过回顾家庭生活体验择偶观对未来幸福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择偶观。”该教学目标就由学生在回顾生活实例的情况下生成的,它发生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而非教学前老师的预设,是真正由学生的自主参与、积极讨论、分享体验等活动自动生成的教学资源,这就实现了生成性教学目标,实现学生为主的学习主体。
二、教学目标预设和生成相结合
比如,《优生优育》这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教材上关于优生优育的历史发展特点,国家对优生优育的政策支持,优生优育的好处等。考虑到我的学生是16-18的中职生,本节课内容离学生甚远,按照书本讲授学生不一定會感兴趣。我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当今社会优生优育的现状,在正式上课前,先布置课前任务:“调查自己居住的社区、邻居、亲朋好友之间的优生优育状况”。学生在上课时提交了调查数据,在课堂上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影响优生优育的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同时通过分析周围人的优生优育带给他们生活质量来影响学生对优生优育的态度。比如,某同学调查自己周围邻居和亲戚时发现,大多数亲戚在结婚时体检,生孩子前备孕时体检,备孕时严格按照医生嘱咐吃叶酸,有的亲戚还主动自觉学习优生优育资料,多补充各种维生素。在怀孕过程中,定期孕检,补充营养。按照这些优生优育过程实施的人,孩子在出生后身体更健康,不容易生病。反之,那些没有按照优生优育原则来要求自己的人,比如从来不吃叶酸,不定期孕检,怀孕时甚至还和动物亲密接触,在四维彩超发现孩子有一定唐氏风险,这些人群的孩子比有优生优育观念人群的孩子出生后出现生病、体弱体质的频率更高。这些课外调查数据就成了生成性教学目标,它和预设目标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更深入认识到优生优育的重要性。
总之,预设可以让老师更好掌控课堂,系统性的传授大量知识,但是生成性教学目标下学生的学习不仅局限于教材和老师的传授,学习范围将从课堂转为课外,教师传授主体转为学生学习主体,教材唯一转为一切资源可利用。因此,只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张晓洁.课堂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2]王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预设与生成[J].新课程(中学),2010(0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