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时间:2024-08-31

文雯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性质和水平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身心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结构的运行归根结底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真正的教育就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而如今,“我们的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教育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独特的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个模样加工和塑造。我们的教师们被迫,或者自认为是被迫按照别人给他们规定好的路线去教育。”[1]现实教育渗透着平庸化的精神气质,它在不断降低教育对人的要求。它考虑的往往是人们一般所欲求的可达致的可见物,如分数、效率、名利等,使得教育成为一张精明行为的工具。[2]伴随而来的,是师生关系的紧张甚至恶化,本文将从教育唤醒的视角,来探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关键词: 教育 唤醒  师生关系

一、何为教育唤醒

德语的教育即 erziehung,意思就是引导和唤醒,唤醒教育的思想渊源于此。马克思说过:“教育绝对不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就在于它对人格心灵的唤醒。[4]教育的最终目的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而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教育要将人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唤醒的思想,主要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中的个体性、主体性及内在性,正是由于个体性的不可重复,主体性的人格风貌、对异化的反抗以及内在性潜能实现的可能性的存在,唤醒才使得教育具有使人内在性觉醒的生命解放感”。教育的原则就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教育的最初含义是“引出”或“导向”,它意味着引发出个体内在的天赋本性,把这种天赋本性从自然性引向社会性,从个体性引向总体性,从单一性引向普遍性,从现实性引向历史性,把人的心灵和精神从低处引向高处等。因此,“真正的教育”或“好的教育”的本真含义就在于“促进灵魂的转向”。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界定

从教育的实践意义上讲,建立以和谐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又是实现和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从心理学角度看,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在心理机制上使人愉快、满足,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自然界是有序的,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人的生命也是有序的,因此,人的发展应当使生命的各个部分都得到和谐地发展。就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性而言,只有实现了和谐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和自由的发展,才能实现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谐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三、教育唤醒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

(一)教师应该扮演“引路人”的角色

教师是学生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引路人,学生对教师要怀有敬畏之心,不过这种敬畏心情应该表现在精神的无限性上。在这无限性的精神上,每个人都要对超越自身存在负起责任。雅我们呼唤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家,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逐步趋向超越的境界。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就像一座座等待开发的宝藏,拥有无限的可能性,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把种种可能性变成现实。用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东西是必需的,因为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潜能。

(二)回归生命教育

学生必须感受到作为人的存在,而不是某种 “物”或者“工具”。教师的作用是生产性的而不是复制性的,是造就出特色各具的人,而非复制出一个类型的人。[13]教师除了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外,还要维护自己的主观性。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体验感觉、苦难和欣喜,并以此自由地形成他自己的特质。每个个体都是特别的。教育必须适合个体的差异性。好的教育者知道他在培养一个个体,而不仅仅是一个人,并且会使用那些可以培养全人的任何方法。而且不仅仅是全人,还包括他的人性。[14]

(三)实施爱的教育

爱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爱在爱的交往中而成为自己。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中的重要一维,通往真理的爱与交往能在師生之间搭建起理解的桥梁。在充满着爱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能穿透彼此显性的行为举止,达至对方心灵最高洁的一隅。[15]爱,能点亮学生的生命,让学生的世界,有音符,也有蓝天。教育没了爱,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让我们学会用爱包容学生的无知,用爱驱除学生心中的阴霾,用爱拯救学生迷失的心灵[16]。教学就是要用教师的心灵去感染学生的心灵,用教师的人格去陶冶学生的人格。用教育爱去感化、激励和陶冶学生的情感意志。用信任和宽容,惊叹和鼓励,期待和发现,启发和引导去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each,R.Constructing Real and Text Worlds in responding to Literature.Theory Into Practice,1998.

[2]Burbules,N.C. Dialogue in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NY: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93.

[3]陈桂生.师道实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1.

[4]曹永国.自我与现代性的教育危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58.

[5]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19.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转引自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  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上海.

[7]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4;11.

[8]牛晓颖.问题与策略—解读雅斯贝尔斯的唤醒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24(1):54-5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