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理工高校新生“三自”教育

时间:2024-08-31

曹雪扬 严格

摘要: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大学新生的教育一直是高校工作重点,尤其针对理工类院校学生的特性以及学习、实践场所的安全性问题,在新生中形成自主意识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本文简要分析理工科院校“三自”教育开展的可能性、客观性、探究已出现的问题,最后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从而进一步提升对新生“三自”能力的建设。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新生;“三自”教育

一、理工科高校新生的特性分析

(一)自我意识偏差较大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唯一目标是学习,课外生活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自身。所以大一新生一进入高校,很容易出现自我意识的偏差问题。很多同学既未能完全认识到自己,同时在高校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心态积极的同学,很容易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更为全面看待问题。而相反另一类同学,则容易出现极端想法,这样偏差就逐渐拉大。

(二)技能特长相对欠缺

客观方面,高中阶段更多看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再加上个人家庭成长背景的差异性,所以整体大一学生的技能特长相对欠缺。主观方面,大一新生容易被大学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所吸引,但从小未能真正探索自己的才能,所以大部分处于了解阶段。进入高校后,理工科院校内的艺术文化氛围较其它综合或者艺术类院校弱一些。所以理工科院校的学生这方面技能显得更欠缺一些。

(三)学习动力不足,自控力较差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我们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成有理想、有能力的人。而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新生,一进入高校就失去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缺少了考试的压力和家人的监督,自身主观能动性较差,自控力也不足,游戏成瘾现象严重。大学的环境相对自由,他人之间相互影响。很多实际案例发现,在大一阶段易出現学生厌学的极端现象。

(四)知行不统一,缺少成才愿望

大多数大一新生未能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也没能找到平衡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导致这个阶段知行不统一。大多数同学还未能将自己的成才意志和国家意志相结合,在一些理工科院校,有些专业涉及国家机密。国家科技进步与发展正是得益于一代代有志青年的奋进。除了学校层面加强爱国教育,目前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理想与抱负,自觉性较差,很多方面与社会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五)“三自能力”较差

1.自我管理不足

进入大学后,特别新生,面临新环境下的新鲜感和较小的课程压力,加上在高中阶段缺乏系统的自我管理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相对不足,加上理工科院校,男性比例较大,自我要求放松,公益劳动、集体活动不如高中积极,同学之间易受坏习惯的影响,甚至出现个别违纪现象。

2.自我教育不足

大学学习不再是填鸭式的学习,较多精力侧重在自我学习上,大一新生客观上缺乏自我

学习和教育的能力。同时在大一期间看不到自身阶段性成长,就更不易察觉出自己不足。

3.自我服务不足

大一新生总体面临着缺乏自我服务的意识,只集中在爱校爱班,没能更多从自身行为、价值观进行要求。在新生中自我服务意识较高的群体往往是高中已有班干部经历的同学,而大部分同学这方面的能力仍不足。

二、“三自”教育在高校的落实

“三自”教育已然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为在大学一开始,就能做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应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三自”教育。就“必要性”、“可能性”“客观性”来说,在大学生中,特别是新生中开展“三自”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客观性:

1.“三自“教育符合德育规律。教育者在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同时充分激励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转化为自觉行为,既是双向行为,又符合教育客观规律,特别是对大一新生来说,这种转化过程和作用凸显得更为重要。

2.目前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长,导致高校内的管理人员人数不匹配。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队伍中又缺乏专职人员,探索“三自”教育管理模式与大学生实验室内“三自”之间的关系,既可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又能提高同学们的“三自”管理能力。

(二) 意义性:

1.“三自”教育利于全面落实培养大学生素质教育。素质的培养除了在课堂进行,还应有其他丰富的社会实践构成。“三自”教育的开展就能很好的配合其他教育管理工作,最终使学生整体素质全面上升。

2.利于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积极构建和谐大学。相对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现在教育管理者更愿探求科学民主的方式,既能满足受众群体的要求,同时也更能很好地发挥管理成效。高校以人为本,“三自”教育能很好实现学校、学生主体相互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可能性

1.迎合了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现在的新生是“00后”群体,这个群体的主观意识很强,融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强。同时他们想获得尊重的主人翁意愿也较强。在大一通过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参观、实习甚至亲自从事生产试验、服务社会等途径,使得他们能在大学生涯一开始就打牢自我主动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2.通过“三自”教育能够更好维护新生的身心健康,并在工作锻炼中磨练意志,提高综合素质。“三自”教育的核心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能在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大一新生虽已成年,但各方发育还不成熟,易出现入校不适应等系列心理问题。所以开展“三自”教育正好提供了一个个体实施的平台。

三、问题

(一)教学领域改革不彻底,未能为学生实现“三自”创造条件

在新生教育中,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院校,由于学生课业压力较大。学校没有单独设置专门的课程来体现“三自”教育。在相关联课程中也没能加入“三自”部分内容,比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课堂教学是实现“三自”的主渠道,但教师在上课时仍套用传统方式,未能做到转变观念和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对于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多数仍采用单一的方式,没有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激励师生,不利于真正落实“三自”教育。

(二)思想教育方面不重视,未能实现“三自”教育常态化

现代教育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所以,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是教育的主要趋势。在理工科院校,人文精神强调较少,更强调实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本可通过系列活动或实践教育来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全方位发展。但学校忽视了这种教育作用,学生没能好好利用学校提供的“三自”教育平台,就不能充分体现出大学政治教育强大影响力。

(三)各部门间配合不足,未能为大学生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大学生教育集教学、科研与一体的教育特点要求树立全员意识,应该是政工、教学、管理、乃至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为大学生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环境,以便学生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目前学校更多面临学校上层未完全重视“新三自教育”,其领导管控、审核把关机制、考核激励机制未健全。同时主要是学工部门主推,其他部门没能互相协调、督导检查和推广总结。围绕“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总要求,未能建立“三自教育”支持协同机制。

(四)实验教学、安全、创新与“三自教育”未能紧密联系

在理工科院校,大学实验室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三自”能力的场所,但部分高校过于重视实验和科研成果,而对实验安全教育重视不够,也没能将“三自教育”与实验安全教育结合。同时还存在教育方式不得当的问题,比如单一采取说教方式,未能将两者很好结合。

四、措施

(一)重视教学领域改革,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在大一新生的培养体系中,开设专门的“三自”相关联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在大学中学会自我教育、管理、服务。同时调整课程结构,扩大选修课程,加强活动课程,多开展课内课外的研习活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大一新生的特征,改变单向的教导方式,取而代之以导学式、探讨式等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形式。对于考评方式,除了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和内容,更应注意使用的考评能够更全面的衡量班级、学生个体。

(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营造“三自”教育的有力定向

新生入学第一课就应该上好理想信念,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发挥学生“三自”能力,更多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比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三下乡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长见识。通过系列校内活动,比如优秀班集体评比,勤工助学活动等,让学生主动在这系列活动中,学会自我教育、管理、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中引导他们以责任心和荣誉感在祖国建设中寻求自身的价值。

(三)以文化为引领,营造学生自我发展的良好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既是课堂的延伸,也是“三自”教育更为广阔的舞台。在校内,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优势,加强各部门配合。通过举办艺术节、运动会以及学科类竞赛,培养同学们正确的科学态度和锻炼各种能力。在校外,通过校企业合作的平台,让同学们亲自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新形势下,大力加强网络思政的教育活动。

(四)重视实验教学、安全问题,搭建与“三自”教育结合思想体系

理工科院校应将“三自教育”类型的思想教育与实验室安全类型的基础教育很好地支持与衔接。学校应找准实验室教学、安全教育与“三自”教育的重难点,进行科学顶层设计,构建相应思想意识体系。同时学校应该结合课程改革要求,制定有特色的培养计划,形成多学科、多样化符合实验安全的教学体系,将“三自”教育融入全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海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1998,(06)

[2]张培华.大学生道德自律教育论析[J].理论观察,2003,(03)

[3]王萍.在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对大学生“三自”能力的培养[J].红河学院学报,2005,(02)

[4]华琪.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谈[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

[5]陈志绯.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命题的思考[J].阜陽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陈璇.论大学新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1):93-95

[7]徐华敏.实验安全教育领域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J].大理大学学报,2019(7)

[8]李冉.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共同体的发现及其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2):97-100

作者简介:

曹雪扬,1993年,女,汉族,硕士研究生,重庆理大学,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

严格,1992年,女,汉族 ,硕士研究生 ,重庆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