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工作教育与公益慈善教育的融合研究

时间:2024-08-31

摘要:从20世纪20年代创建社会工作专业到现在,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坚持党建引领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要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就要与公益慈善教育相结合。本文以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关联的文献综述为基点,进一步探讨社会工作教育与公益慈善教育相结合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教育  公益慈善教育  融入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就全国来讲,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普遍比较低,一般都没有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明显地缺乏社会工作特有的理论和技能,缺乏社会工作职业意识,个别的甚至缺乏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因此,存在着为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同社会的实际的需求的不适应。要解决这个“不适应”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要有不断更新的理论思想作为指导。公益慈善思想涵盖了哲学、伦理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将其融入到社会工作专业,丰富了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的内涵,扩充了理论的外延,更能助力于本土的社会工作专业体系框架的构建。基本的社会工作基础课程教学与公益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期间与公益机构合作,能够为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和设计公益行动的项目提供思路。

二、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公益慈善紧密相连。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燕京大学。社工教育也曾被中断过一段时间,重建后的专业社工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而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王思斌,2011)。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一方面社会工作的视野被投射到正处于迅速转型的社会空间;另一方面,它也被视为推动这种社会向更为公平正义的方向改变力量(朱健刚,2011)。而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以政策驱动为导向,建立学校、社工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联动模式基础上,注重社工专业学生的公益慈善思想和行为的培养。公益慈善教育需要现代公益慈善知识体系作支撑,建立起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植根于中国实际的现代公益慈善知识体系,培养使命型人才,凝聚公益活动,推动善时代的共享与发展(王振耀,2020)公益慈善教育思路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推动着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三、社会工作教育与公益慈善教育的融合

1.功能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教育与公益慈善教育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公益慈善教育在国家治理体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社会工作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和燕京大学为了适应抗战时期社会服务及社会救济的需要,增设了专为训练社会救济人才、战地伤员服务以及残疾福利事业人才的社会工作课程,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社会工作教育与公益慈善教育融入的研究方法

社会工作源起于公益慈善事业,将公益慈善教育思想及行为融入到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中,将会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建设。加强社工学生公益慈善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公益慈善意识,以促进中国社会工作更加专业化的发展。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采用调查问卷研究方法,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展开调查,使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分析,测量学生对于社会慈善概念及方法的认识程度。

(2)采用实验法,首先进行前测,通过课堂慈善思想的教育及社会工作专业实务中公益慈善项目的开展,评估项目的开展情况、学生当前的公益慈善理念及行动,将其作为后测,最终,对比前测与后测的分析结果。

(3)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观察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于公益慈善思想的吸收情况,及在社会工作实习中公益慈善行动力的体现程度,从而分析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公益慈善教育的融入情况。

3. 社工工作教育与公益慈善教育融入的5步走

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存在着“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问题。公益慈善教育的融入,在新时代更加明确了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认识到了社会工作与其他领域的关联,扩展了社会工作实践的机会。本课题的主体部分是以“搭建、融入、增能”为核心理念,更新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将慈善思想融入到培养方案中作为实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具体分为以下5步骤:

① 创建社会福利与慈善课程,改变过去社会工作学生零碎、单一、专业性弱的实践方式;

② 引导学生以慈善相关课程为载体,通过见习实践,根据当地的社会需求开展调查,设计符合本地需求的福利慈善项目。在此过程中,帮学生树立良好的慈善价值观,培养他们多元的技能去达成改变世界的使命。

③ 創建公益慈善项目创投平台。聘请校内外专家包括高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专家对涉及的公益慈善项目进行评审,对于评选优秀的项目进行自主推广复制。

④ 公益慈善项目的实施。经过评审可以资助的项目将在校内外督导的指导下实施,服务于当地的对象,回应社会需求。

⑤ 评估公益慈善项目。聘请专家、社会组织负责人、高校老师对实施的公益服务项目进行绩效评估。设计各种量表对学生实践能力、社会效益和服务对象改变评估。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如果过于强调技术化,专业性,而忽视了公益慈善的思想,便会失去它原本的存在价值及实践活动开展的方向。社会工作专业应回归到最初的公益慈善理念中来,回到社会中来,仍以鲜明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为导向。公益慈善教育是一种具有高尚人道主义精神的社会行为。

四、结语

社会工作者教育与公益慈善的融入是以“搭建、融入、增能”为核心理念,形成了从课程策略、课程行动、课程目标的基本框架,指导本课程的创新。在公益慈善思想与方法融入到社会工作教育的层面,将社会工作与本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将课程与公益创投平台和项目化相对接。两者的融入有助于地方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不发达,社会工作职业发展不足、实践机会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也面临就业难问题的解决。

基金项目:哈尔滨商业大学2020年度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视域下的情商教育工作研究”(项目编号:HSDJY202013)阶段成果。哈尔滨商业大学2019年科研项目“法律社会学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19CX13)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王莉(1982-),女,黑龙江绥化人,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