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唐诗的对偶看汉语的词类和语法

时间:2024-08-31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唐诗,唐诗可谓是文化瑰宝。在创作唐诗时,诗人普遍应用对偶这一修辞手法,对偶可以使唐诗以工整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并且用凝练的语言彰显出唐诗的内在魅力。唐诗应用对偶时可以分为宽对、工对、邻对,不同形式的对偶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将从唐诗的对偶分析汉语的词类以及词法,以便为后續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唐诗;对偶句;汉语语法;词类

引言:相关人员对唐诗中的对偶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对唐诗词性的研究,而且可以明确人们在汉语词类以及语法了解方面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了解汉语词类系统中词语以及语法的应用。对于诸多学者而言,词类对偶是研究中的重点,也是研究中的难点,在词类对偶当中存在宽对,宽对放宽了对偶的界限,在宽对当中名词和动词可以相对,但是名动有别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这与宽对存在矛盾,在此基础之上,人们对汉语的词类认识将存在偏差。基于此,本文将对唐诗中词性相同、词性不同的对偶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为后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定义

本文主要研究从唐诗中的对偶角度看待汉语的词类与语法问题,再开始研究之前,应当对“对偶”、“词类”与“语法”这三个中心词语做出明确定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相关记载,“对偶”,一般是指修辞手法的一种,在唐诗中主要表现为字数相等、意义相近、结构相似等特征;“词类”,在此处应当指的是“词性分类”,即: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语法”指的是非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

二、观察唐诗中的对偶现象

曾几何时,多数语言工作者都认为现代汉语没有词类和语法,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威尔·杜兰,这位历史学家曾一度在自己的作品中这样认为。而借助本文的研究内容,恰巧可以用来推翻以往学者之“成见”。诚如上述所言,唐诗中的对偶分有词性相同与词性不同两类。接下来,笔者便依照这两种分类,对这一话题展开具体阐述。

1.词性相同

众多学者一致认为,词性相同的对偶在唐诗中分为三种类型,即:工对、宽对和邻对。工对,从字面意思上分析可知,是工工整整的对,因此,给人一种极为精致的感觉;宽对,即相对“工对”而言,只限制词性,而不约束其他;邻对,取“邻”之意:相邻,被认为是介于“工对”与“宽对”之间的一种类型。

“工对”常见的唐诗有:张谓《别睢阳故人》:“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夏”与“秋”相对,名词,同是季节名称,“桑条”与“麦穗”相对,名词,同是应季植物,“绿”与“黄”相对,形容词,同是代表季节的颜色;许浑《登故洛阳城》:“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鸦”与“雁”相对,名词,同是鸟的种类,“噪”与“迷”相对,副词,同是表示状态,“暮云”与“寒雨”相对,形容词加名词,同是表天气,“归”与“下”,动词,同是表动作,“古堞”与“空壕”相对,形容词加名词,同是表建筑。

“宽对”常见的唐诗有: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无明显的同类相对,两句话连在一起传达的是“空有一身抱负无处施展,只能做个闲人”的意思;李颀《送魏万之京》:“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亦无明显相近同类,两句话表达的是异乡人的思乡情谊。

“邻对”,在众多学者的一致认可下,后被单独划分出来,常见的唐诗有: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岭”与“江”相对,名词,同属于地理外貌,“猿”与“柳”相对,名词,同属于动植物名称,同时,在两句的联结关系中,亦能寻找到诗人孤独无依的情感;戴叔伦《客夜与故人偶集》:“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风”与“露”相对,名词,同是季候特点,“枝”与“草”相对,名词,同是植物名称,“惊”与“覆”相对,动词,同是表示动作,“暗鹊”与“寒蛩”相对,形容词加名词,同是表示动物,两句话连在一起抒发了诗人离别时恨再见无期的满腔惆怅之情。

2.词性不同

一般来讲,唐诗中的对偶词词性相同是大众所较为认可的,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但是,纵观整个唐诗发展史,词性不同的对偶句也并非在少数。由于本文篇幅有限,笔者选择常见的“动、形、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动词行列中,经常匹配在一起的是“及物”和“不及物”。但是,有的专家通过研究部分唐诗后指出,汉语不同于其他语种,因此不存在“及物”与“不及物”,即所有的动词都是“及物”的,只是在种类上有所区分而已。不过,也只是存在这样的情况罢了,由于并没有涉及到话题的根本,笔者在此就不做过多赘述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是“形”与“动”的配对。或许会有人质疑,形容词与动词是不同性质的词语,表达的事物状态也不一致,怎么能搭配在一起使用呢?从表面来看,形容词本该与形容词相匹配,动词该与动词相匹配,但,也着实存在这种情况,所以,不可同日而语。讲到这里,也不得不说,“副”与“动”的相互配对问题。经笔者对唐诗的整体分类并深入分析后发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层出不穷。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也曾极力支持这一观点,还有其对应的相关调查研究。

结束语:总而言之,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撰写,相信对于唐诗的对偶现象、汉语的词类和语法研究都大有裨益,这才是研究的真正意义。不得不说,唐诗中的对偶现象为研究汉语的词类与语法提供了强大的素材支撑,也为另辟蹊径的打通汉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是没有终止的,作为社会推动力量的一分子,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努力成为“历史的创造者”。而理论也证明,学海无涯、学无止境,都是在不断推翻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螺旋式上升”的。

参考文献:

[1]姜云乔.从唐诗的对偶看汉语的词类和语法[J].青年文学家,2018,(14):93.

[2]沈家煊.从唐诗的对偶看汉语的词类和语法[J].当代修辞学,2016,(03):1-12.

[3]刘作晶. 唐诗句法对偶修辞论简释[J]. 法制与社会, 2008.

[4]尤晓娟. 古诗文中的对偶解读[J]. 长城, 2012(10):2.

[5]罗积勇. 论唐宋诗歌对偶之新变[J]. 长江学术, 2015(3):7.

作者简介:王兴彩,1992.02.08,女,汉,山西吕梁,职务/职称:学生,学历: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