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品佳句 善联想 让深度阅读发生

时间:2024-08-31

黄倩茹

初读《父亲、树林和鸟》这一课时,内心稍有畏难情绪,这样一篇文章该怎么教呢?读几遍,不禁感叹道:“这位父亲真是一位伟大的预言家呀!”你看“林子里有不少鸟”,“还有鸟味”,“鸟要准备歌唱了”。父亲简单的三句话全部变成了现实,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再读几遍,又为“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略显忧伤。原来,只要富有深情,最浅显的文字也能打动人心。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都蕴藏在这清浅的文字中了。备课过程中,了解牛汉与之父亲的故事后,对这篇文章更加喜爱了,恨不能马上为孩子们讲述这些质朴的动人的故事。所以,想要将好的文章传授给孩子,教师首先要爱上文章,才能用这样的爱感染孩子。以下是笔者设计的部分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会写“朝”“雾”“蒙”“鼻”四个生字。

2.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并积累下来,比如“幽深的”“雾蒙蒙的”“凝神静气”“兀立”等,体会修饰语连用的表达效果。并且学会理解运用。

3.感受父亲知鸟、爱鸟的形象;知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培养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并积累下来,比如“幽深的”“雾蒙蒙的”“凝神静气”“兀立”等,体会修饰语连用的表达效果并且学会理解运用。

【教学难点】

知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培养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了解作者

课前教师通过网络空间,发布有关牛汉及其父亲的故事,并且认识滹沱河。

今天,我们走进牛汉的回忆,一个春天的黎明,滹沱河仍然向前奔流不息,他的父亲带着他走在岸边,近处就是一片树林。我们合作读课文,一起走近滹沱河岸边的树林。

二、初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1.师生合作读课文

2.感知父亲“知鸟”的形象

(1)孩子们,读完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很厉害、未卜先知、喜欢鸟、爱鸟。

(2)父亲对树林和歌唱的鸟的这种非同寻常的感情就藏在父亲的言语、动作中。他说了三句和鸟有关的预言,你刚才有留意到吗?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这三句预言,用直线画出来。

“林子里有不少鸟”

“还有鸟味。”

“鸟要准备歌唱了。”

(3)所有的预言都很准确,没有看到鸟的身影,没有听到鸟的叫声,就知道有鸟了。看来这位父亲非常喜欢鸟儿,善于观察鸟儿。

三、聚焦修饰语,感知语言魅力

1.感知语言,书写生字

他是怎么观察的呢?请同学们默读1—6自然段找出有关父亲观察鸟的语句。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问。”

书写“蒙”和“鼻”

2.品读佳句,积累语言

(1)孩子们,父亲用什么动作观察?

“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是啊,“望”和“闻”的动作重复了好几次,更能让我们体会到父亲看得仔细,闻得用心。咱们一起学着这位父亲望一望,闻一闻,读: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问。”

(2)我把这句话这样改,你们看行不行?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树林、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为什么这里两个修饰语连用好,拆开又觉得不好呢?

因为“幽深”是一种空间感,“雾蒙蒙”是一种视觉感,词语的叠加,使句子读起来有了一种回环的意味,这片静谧的、有朦胧之美的树林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3.联想情境,运用语言

(1)牛汉的父亲从小在这片树林中长大,他还是一个逮鸟捕蝈蝈的高手。

也许在夏天的夜晚,父亲站在这片漆黑的湿热的 的树林里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也许在秋天的午后,父亲站在这片空旷的阴冷的树林里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2)正是这样的朝夕相处,父亲和这片树林有着亲密无间的关系,对林子里的鸟有真切的了解,是一个真正的爱鸟之人。

当父亲说林子里有不少鸟时,少年的我又是什么反应呢?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凝神静气”是什么意思呢?

观察细致而专注,对大自然的生命充满敬畏。这是神态描写。

在小牛汉的眼中,父亲为什么像树一样,而不是柱子站立着呢?

父亲仿佛就是树林中的一份子,他就像树一样融入了这片树林里,完全沉浸在鸟儿的世界里。这是外形描写,父亲观鸟的画面立马就在我们的眼前立体起来了。

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作者只能:读“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4.习得方法,自读感悟

课文通过父亲望鸟时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与“我”的对比,写出了父亲对于鸟的喜爱,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自由朗读课文第7—19自然段,圈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字词、语句,和同学交流。

四、回歸中心,升华情感

1.这篇课文虽然短,却如诗一般美,在简短的文章里,藏着这么多意味深长的句子。这些句子都是围绕中心句: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来写的。

因为爱,父亲能从晃动的树叶判断树林中有鸟;

读:“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因为爱,父亲能从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中闻到鸟味;

读:“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因为爱,父亲愿意静静地等待鸟儿歌唱。

2.既然父亲这么喜欢鸟,作者的题目为什么不是“父亲最爱树林和鸟”?

把顿号换成“最爱”怎么样?

不好。因为人对自然不是主宰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父亲爱树林、爱鸟、爱自然,同时,自然也回馈给父亲很多美妙的时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这样的一篇文章,要让学生入情入境,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父亲的生平经历。因此,我通过网络空间发布相关资料,学生有所了解后,更能理解父亲对鸟的喜爱从何而来,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入了。有关“三个预言”的提问,必须是建立在熟读课文3遍以上的基础上的。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同班级,朗读的次数不同,学生找出答案的准确性也不一样。因此,学生对课文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揭示课题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父亲对于鸟儿的喜爱之情,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父亲、树林和鸟三者之间相依相亲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共生共灭的平等关系,才能把爱护环境意识的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揭题后学生若有恍然大悟之感,那么我的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这一节课,孩子们既感受到语言优美的表达、深切的情感,同时又深深地根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达到了深度阅读的要求。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校本课题“借助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小学生深度阅读能力培养”(FJJKXB20——1133)的研究 。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