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玲爱
【主 题】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教学中,写作教学却是师生要面临的难点和痛点。难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系统提高写作能力,痛在课堂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其实,面对作文课的“难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将写作方法的探析与课文学习有效结合起来,适时进行作文小练笔,化大为小,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例如《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论辩”专题的选文《留侯论》,就非常适合进行写作资源的挖掘,通过探析作者的论辩之法,帮助学生积累可资借鉴的写作锦囊。
【背 景】
在讲授“论辩”专题中《留侯论》一文时,我选“学习作者的行文之法”作为重点进行教学,本文计划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课堂重点放在疏通文义,扫清文言理解障碍,初步理清作者的论辩思路。第二课时,合作学习和教师点拨相结合,探析文中的论辩方法,并迁移运用,进行同主题的素材积累,初步形成作文主体议论语段的小练笔。
【情景描述】
1.导入
同学们,《留侯论》是苏轼在参加朝廷制科考试时,进献给皇帝的系列文章中的一篇史论,目的在于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今天不妨将苏轼的这篇文章当作一篇优秀的考场议论文,来分析、学习其中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并形成我们自己的写作锦囊。
2.讨论、争鸣
师:留侯张良,出身韩国贵族,祖上侍奉五代韩王,家族显赫。秦灭韩后,我们大家都知道,张良先是刺秦失败,后辅佐刘邦,为其出谋划策,开创大汉基业。从历史角度看,这是张良成功所在。然而,苏轼论张良并不在此着笔,而是另有看法,他得出的观点要点是哪个字?
生:齐答——忍。
师:对,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本文作者开门见山,亮出“文眼”,即——(请同学们齐读出来)
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师:很好,开篇先亮出观点的写法较为常见,例如《勸学》《师说》《六国论》等文章。那么,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生A:吸引读者眼球。
生B:显得思路清晰。
师:由此,可以说,我们收获了今天的第一个写作锦囊,即——
生: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师板书)
师:很好!我们继续思考,本文选取了哪些与张良有关的素材?它们与观点“忍”有什么关系?请大家同桌合作,交流看法。
生A:博浪沙刺秦,受书于圯上老人,辅佐刘邦。
生B:还有貌似女子。
师:“受书于圯上老人”我们不妨简称为“张良受书”。那么,按照作者的行文顺序,我们把大家讲的素材排序,应该是——
生:1.张良受书;2.博浪沙刺秦;3.辅佐刘邦;4.貌似女子。
师:那为什么我们同学在回答问题时,会把“博浪沙刺秦”放在“张良受书”之前呢?
生:因为“博浪沙刺秦”这件事发生在前。
师:是呀,可是,苏轼在写文章时,不按时间顺序安排素材,而是把它放在“张良受书”之后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思考这些素材分别和“忍”有什么关系?
生:(合作讨论后,明确答案)1.张良受书是学会忍;2.博浪沙刺秦是不会忍;3.辅佐刘邦是教刘邦忍,4.貌似女子是反衬张良的忍。(教师板书)
师:都是证明“忍”,作者选取了不同的素材,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这是我们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二个锦囊——一文多据,并且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师板书)我们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也会选取不同的素材展开议论,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论证角度的变化,从而导致文章素材堆积,论证角度单一,说服力不强。
师:再回到我们原来的问题,这四则素材,不管是按照事件的发生时间,还是按照正常的逻辑(不忍——学忍——教忍)素材1、2都应该调换顺序,可是,苏轼为什么就要把“张良受书”置首呢?
(师:同学们可以联系自己平时选用论据的标准,想想苏轼为什么这么安排?)
生A:因为学会忍,是张良人生的关键转折点。
生B:因为这则素材贯穿全文。
师:我们大家再来读一读第二段。(师生齐读课文第二段)
师:这段中,苏轼明确写出自己的看法与众人不同,他认为“受书”的真正用意在——
生:(齐答)其意不在书。
师:很好,作文时针对众人皆知的论据,个人能提出独特见解的论据,就是我们应该着重选择的论据。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第三个写作锦囊——重点论据应该是有个人独到见解的论据,不可人云亦云。(师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与“张良受书”有关的文句,思考:苏轼认为,圯上老人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生A: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然后可以就大事。
生B: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师:作者在论证这些观点时,又选取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合作讨论)
生:论据有:郑伯肉坦迎楚,越王勾践忍辱事吴,刘邦封韩信为王,刘邦能忍得天下,项羽不能忍失天下。
生:有正例有反例,正反对比论证。
师:大家分析得很到位。文章到第四段,作者宕开一笔,选取了其他论据,但第五段又回到张良身上。始终围绕张良能忍这一主线,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辅助高祖成就帝王大业。能开能合,分析透彻。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今天的第四个写作锦囊——主次论据互相配合,主论据贯穿全文。(师板书)
3.迁移运用
师:我们在充分分析了作者在本文中选取论据的巧妙构思之后,相信大家对论点“忍”的理解会更深刻。苏轼认为是什么在支撑着张良的“忍”呢?
生:“志”“大志”。
师:人因有“大志”而能“忍”,并由此而表现出“大勇”。至此,“勇”与“忍”与“志”的关系被作者分析透彻。作者以古喻今,告诫人们以“忍”成就大业之意体现得淋漓尽致。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课文、读过的名著,想想有哪些有关“忍”的素材?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选取一个素材,围绕“忍”与“志”的关系展开分析论证,并口头表达出来。
小组1: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成为名将。
小组2:司马迁忍受宫刑,发愤著《史记》,彪炳史册。
小组3:文天祥忍辱偷生,写下《正气歌》,唱响古今。
……
(从学生的发言情况看,学生写作的重心偏向于议论例证的选择,在进行论证时,侧重于故事重述,缺少结合论点的议论分析。这样就容易犯以叙代议的错误。)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来看,大家选取的素材都能论证“忍”,但是,结合“志”展开的分析较少,可能受课堂时间和口头表达的局限。那么,今天的作业,就是选取“忍”的素材,结合“志”进行分析论证,形成300字左右的议论语段。要求用到我们这节课学到的写作锦囊。
【教后反思】
1. 作文难为,却不可不为。高中语文选修教学课时少、篇目多,如何教?教什么?倘若不加深思,很容易走上逐句翻译、积累文言知识的老路,缺少对对文体的分析和写作方法的学习,买椟还珠。因此,抓住“学习议论文写作方法”的重点,适时进行作文片段写作训练,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文言文+写作文”难上加难,反而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做拉近了学生习作和“大家”写作的距离,将“只可远观”的“大家”文章写作妙法,收入我们“寻常学生”的写作锦囊,有趣而可行。由此,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作文难为,但不可不为,并且能够时时可为。
2. 化篇为段,化段为句。面对师生都感到困难的作文教学,除了进行系列的整篇写作练习外,在平時的课文学习中,适时进行化大为小、化篇为段的写作小练习,既能有效挖掘课文中的写作资源,又能及时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和写作能力,还能激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相信只要老师能随时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的“支点”,师生合力,终能撬动作文难的“巨石”。
3. 贪多务得,知易行难。以挖掘写作资源为重点重新审视教材,我发现可以学习借鉴的写作技法实在太多,像韩愈那样“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地勤学勤练,恐怕很不现实。我们能做得是结合学情进行选择,一旦选择就要实践,将学到的写作方法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尽量反复练习,将其切实内化成写作能力。
总之,课堂是遗憾的艺术。遗憾难免,但当努力求索,使其成为艺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