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江美
思维定势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遇到问题时人会自然沿着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思维定势不一定是负面词汇,它能帮助我们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在职业生涯早期一定会追求某种固定的教学方法,这有利于顺利开展教育工作。但一名熟手型教师如果仅满足于使用固定的教育方法,就可能出现思维方式僵化的现象,表现为日复一日的机械式带班等。追问其原因,答案如果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反正一直这样做”,就需要引起教研组重视。因为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在不断变化,教育者如果只是单纯沿用惯性的教育方式,那背后可能折射的是教师的教育思考处在停滞状态,这种状态不利于熟手型教师再成长。
为什么熟手型教师不能意识到思维定势已经阻碍了自己的成长?其一,从外在教育模式看,幼儿园教育似乎是三年一轮的大循环,一日在园教育环节基本相同,教育路径基本固定,这些极易让教师产生错觉——我的工作是一轮一轮的重复,导致幼儿园中出现“三年经验的十年教师”,即一位教师学会带小、中、大班后,继续增长的就只有他的教龄。其二,从思维交流空间看,幼儿园其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虽然日常中教师看似和幼儿、家长、专家发生交流,但如果交流双方角色不平等——将幼儿定位为被动学习者、将专家定位为传授者、将家长定位为任务承担者,那么所有的对话其实只是单向输出的“独白”,是给予、接受、命令,这样的交流不可能发生实质性的思维碰撞。要让熟手型教师实现再成长,必须打破僵化的教育思维定势。
引导教师走出思维定势
许多幼儿园教研组清楚熟手型教师教育中的思维定势,但苦于在教研的有限时间内可用于支持熟手型教师成长的时间并不多。其实只要能够在教研工作中把握方向,就能在常态教育教学中破解熟手型教师的思维定势。
一破——让日复一日的流程有思考
大型教学研讨、区域教研大项目,虽然因其轰轰烈烈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教师的教育思维定势,但这无法成为幼儿园教研常态,也就无法扎根教师极为普通、平常的一日教育工作流程,无法丰厚教师的教育思想。实践发现,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帮助有经验的教师形成“当下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做的结果如何?可以怎样做?打算怎样做?”的思考模型(图1)非常有利于突破教师的思维定势。
以张老师班级饮水记录墙的反思调整为例。第一步,当下怎样做?指向的是自己的原有做法,为每名幼儿设定一个纸杯,喝一次水在杯中放入一根棒冰棒。第二步,为什么这样做?一是等级幼儿园检查指标里有要求,二是小班时就这样做,幼儿当时有兴趣。第三步,做的结果如何?慢慢的,孩子们会忘记放棒冰棒,或每次放好几根来应付,有点形式化。第四步,可以怎样做?回到帮助幼儿懂得喝水重要性的根源,学习其他班级的做法,听听幼儿的建议。第五步,打算怎样做?开展“喝水很重要吗?”的小主题;根据中班第一学期幼儿的特点,形成轮流上岗制的“今日饮水提醒员”,保证基本饮水;运动后、午睡后的自我记录式的定时饮水;厕所“小便颜色识别卡”提醒紧急饮水。
教研组可以有意识地加强教师这种思维模式的训练,这种思考方式一旦形成,能帮助熟手型教师主动质疑自己日常教育教学的固定做法,即他一旦不满意自己的某一做法,教育思考、尝试就会自动开启。
二破——让常态教研检查指方向
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上,对常态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检查是教研组的一种手段,如针对备课本、环境布置、专项活动室使用、户外运动组织等的检查。这些检查看似面向全体教师,但重点指向其实有差异。如备课本检查指向每位教师,专项活动室检查指向具体负责的老师。但类似班级环境这种看似指向全体教师的检查,其重点却指向熟手型教师。这是因为,熟手型教师基本担任班主任,虽然一班三位教师都会参与环境创设,但班主任把握一个班级环境创设的整体方向。因此,转变可以从调整检查表入手。只有简单标准的表格(如表1),碰上有思维定势的熟手型教师,结果就很可能是班级三位老师非常努力但结果和以往做法相似。表2展现的是教研组针对本园熟手型教师班级环境创设方面的现有水平,提供的成长指南。从表格内容熟手型教师能清楚地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班级空间、墙面的有效利用,清楚空间、墙面需要呈现幼儿真实的学习轨迹,同时它还为有想法的熟手型教师展示个人教育特长留出了空间。这样依据被检查对象特点有针对性调整表格的做法,实现了让每一次检查变成熟手型教师突破原有教育思维定势的一个契机。
助力教师实现思维优化
教研组要看到,长期沉浸在教学第一线的幼儿园教师,受限于客觀条件,思维碰撞少的现实。只有让教师不断进行思维碰撞,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实现发展。
一立—— 引入争鸣,立辩证思维
针对教师经常面对的三类交流人群——幼儿、家长、专家,教研组要有意识地进行策划,以实现交流,产生思维碰撞。
真,让幼儿的声音唤醒教师。原有经验会让人在潜意识里筛选语言,即在教育场中的老师看似在倾听幼儿,但他们只是听了自己想听的声音。为此,我们开辟了“把耳朵叫醒”专栏,专门收集常态下幼儿在园、在家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言行的真实看法,定期在教研会议中播放、讨论、分析。这种方式特别能触动熟手型教师想当然的“孩子嘛,我都带出7届了,有啥不懂他们”的意识。
慢,让专家的声音推动教师。根据熟手型教师特点,改变专家单向传授式分享,而是让专家观点能够直接和熟手型教师的具体教育行为发生碰撞。专家入园时,先请专家观察熟手型教师真实的教育行为,再让专家和教师就具体教育行为进行对话。在这样的互动中,面对专家的肯定、质疑、点拨,教师有时能回应,有时会被问住,有时产生新的想法……这种互动其信息量看似不如一个讲座多,但却能真正触动教师的固化思维。
杂,让家长的声音触及教师。熟手型教师对家长的负面评价会有潜意识的抵触,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却能够最好、最快地帮助教师实现“跨界”。于是,我们构建“行业沙龙会”,定期邀请来自不同行业的家长和教师同台,就某一具体的教育事件进行对话。事件来自真实的教育案例但不指向具体班级、具体人,这样让对话的双方都能比较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心声。熟手型教师也在这样的对话中,慢慢发现家长的多元观点其实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教育挑战。
二立—— 强化自省,立系统思维
让熟手型教师真正树立主动成长的意识,其根本是养成对教育自发自觉的反思习惯。教研组仍然可从熟手型教师具备基本教育经验这个基点着手。
验证推动自省。重视熟手型教师自定的计划、规划、特色活动等,将其视为教师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的连接点。教研组按照个体自定的目标、计划,定期组织教师自我验证、评估,来确认目标、计划的达成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真实地感觉到“我的目标好像定得太难(浅)”“我的计划好像无法保证目标的落实”“我这个目标两年前定过”。这种跟进式的计划管理帮助教师自我反思,对推动熟手型教师主动成长非常有效。
比较推动自省。成长需要参照物,尤其是身边随时的比较,它有激励、竞争、促进学习的作用。幼儿园根据熟手型教师的兴趣、特长,每学年推出一些认领式教育任务,让熟手型教师以队长身份自由认领,自由选择新手教师组队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研组将熟手型教师领衔团队的点滴收获及时分享给每个队长,这种方式就是为熟手型教师确立身边的“成长参照物”,熟手型教师能随时从中感觉到同伴的步伐和自己的速度,从而引发自我调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