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儿童的创造性歌唱绽放光芒

时间:2024-08-31

编 者 按

音乐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态度的独特方式,也是幼儿的一种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手段。创造性歌唱能满足幼儿认识音乐、亲近音乐、用音乐表达的需求。但在一线工作中,创造性歌唱活动存在开展数量少、内容单一、难以延伸等问题,教师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本期刊登的《让儿童的创造性歌唱绽放光芒》等三篇文章中,介绍了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顾春晖老师带领教研组的老师们开展的积极探索和有益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了幼儿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即丰富的、个性化的感受与欣赏,大胆的、个性化的、多元的表达与创造。老师们逐渐认识到机械模仿、枯燥练习的弊端,关注幼儿生动创造的音乐活动逐渐增多,其中就包括创造性歌唱。令人遗憾的是,艺术创造的理念虽然被认可,但实际工作中,创造性歌唱開展数量少,涉猎范围小、内容单一,且经常是一次性创造,少有延伸发展。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一对比,不禁激起了我的好奇:幼儿在歌唱方面真的很难创造吗?他们都可以进行哪些创造呢?怎样支持幼儿进行更多、更好的创造性歌唱呢?随后,我和老师们展开研究。实践证明,只要给幼儿机会,他们就会还我们惊喜。

让创造性歌唱的内容更丰富多维

大家通常认为,创造性歌唱主要有创编新歌词、为歌曲创编动作、为歌曲创编节奏、变换演唱形式等方式。后来,有学者还扩展了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此表情非面部表情,而是指演唱时用声音的轻重、音色、断连、快慢等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绪或事物),以及即兴歌唱说话(指用歌唱或类似歌唱的方式来进行对话、朗诵、讲故事或其他)。

我和老师们结合音乐理论学习以及生活中接触到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歌曲,进行了歌唱创编的头脑风暴,整理出了网络图。我们惊奇地发现,创造性歌唱的方式很多,远远超出我们平时所开展的内容。就以改编歌曲为例,我们平时只是带幼儿改歌词,从来没有想过还可以改节奏、改旋律、改结构甚至进行词曲置换。

歌唱有这么多的创造可能性,但3~6岁的幼儿是否可以完成呢?老师们开始搜集适合的儿童歌曲进行尝试。用《打鼓》改编节奏,用《茶壶嘟嘟》改编旋律,将《母鸡孵蛋》的齐唱变换为二声部合唱,用《对鲜花》和《茉莉花》进行词曲置换,在《划船歌》中运用默唱……幼儿不仅对这样的歌唱感到新奇,充满浓厚兴趣,而且很有想法,有许多的创造。尽管因为经验所限,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的兴趣和勇气给了我们信心:当拥有无限潜能的幼儿遇到合适的作品以及创造的机会,他们是可以在创造性歌唱方面做得更好的,教师需要有意识地为更多这样的“遇见”创造条件。

让创造性歌唱的主体更自主开放

学习、头脑风暴、绘制网络图,不仅帮助我们开阔了思路,也帮助我们澄清了认识。像变换演唱形式、改变演唱表情等,老师们以前并不是不知道,也多多少少有过实践,但更多是用于提高歌唱技能、提升表演效果等,没有和创造性歌唱建立起联系,没有从幼儿创造性发展的角度考虑。所以老师会操控较多,幼儿须按照老师的要求调整。当我们意识到如果让幼儿来自主进行这些变换的话,属于他们自己的创造才会出现,歌声也会在开放的探索过程中日臻精湛、自如。

老师们开始尝试让幼儿回归到创造性歌唱活动的主体位置。如,杜老师的班级正在开展糖果节的主题活动,孩子们将原有的歌曲《我是一颗糖》进行了歌词改编,从一段歌词丰富成了四段,并根据不同糖果的特点有意识地改变演唱表情。唱跳跳糖那段的时候运用断音,歌声是一顿一顿的;唱泡泡糖的歌声音量则要渐大渐小,与吹泡泡的过程相吻合;橡皮糖有点黏,所以歌声要连贯拉长。这样的处理完全是孩子们自己的意愿,为了表达好自己心目中的糖果形象,他们不断尝试和比较,体会不同演唱表情所带来的不同效果。赵老师班里的小朋友们在学过歌曲《对鲜花》后,想用不同的方式表演出来。其中一组小朋友想用《茉莉花》的旋律唱《对鲜花》的歌词,无意中进行了置换词曲的创造。

孩子们强烈的挑战和创造欲望感染着我们。此时,我们更愿意和孩子们一起“歌唱变变变”,经常会鼓励他们把歌曲的某个部分改一改,把演唱变一变。

让创造性歌唱的方式更快乐有趣

从创造性歌唱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幼儿的渴望和能力,我们希望除了音乐教学活动时间,在生活中也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来满足幼儿创造性歌唱的需求。于是我们着手探索在活动基础上衍生游戏,借助一些规则将活动中的创造性歌唱固化成一些玩法,成为在一日生活中都可以玩的歌唱游戏。

《我爱我的小动物》是一首广为传唱的歌曲,老师们都会用这首歌进行改编歌词的活动。李老师改编歌词后,加入了找朋友情节,即幼儿戴上各种动物头饰,一个或几个小朋友去找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进行唱歌提问,被问到的小朋友唱歌回答,然后互换,再找下一个小朋友,循环进行。变成游戏后,孩子们在表演区、户外、过渡环节,都可以自主玩起来,进行创造性歌唱。

关老师在尝试改编《茶壶嘟嘟》旋律的活动中借助木琴,给缺少此方面经验的幼儿提供了很好的支架,并由此生发了模音歌唱的游戏。幼儿边唱歌边围着放在中间的木琴和小椅子转圈,当唱到“坐上小火炉”时,正好走到椅子前的小朋友坐下,即兴用木琴创编旋律。大家在倾听一遍后,跟着木琴唱出“咕噜咕噜咕”的新旋律。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特别想抢到小椅子演奏,而模唱的小朋友也都聚精会神地倾听木琴的旋律,力争准确地唱出来。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创造性歌唱活动集中在“学”,而创造性歌唱游戏则通过具体的玩法将过程程序化,给了幼儿更多“习”的机会,让幼儿的歌唱能力得以熟练和发展。可以说,游戏让歌唱更加好玩,让创造性歌唱走向日常。从创造性歌唱活动到创造性歌唱游戏,需要创编玩法。接龙是很重要的方式,包括自然顺序接龙、指定接龙、随机接龙……借助不同方式的接龙来确定歌唱的人选。另外,媒介物对确定创造内容十分重要,除了即兴创造之外,很多游戏都需要它,就像《我爱我的小动物》中的动物头饰、《茶壶嘟嘟》中的小木琴那样,孩子们记下来的用以表示创造出来的想法符号,或者搜集到的小图片、小物品,都可以作为创造媒介物在游戏中使用。

让创造性歌唱的过程更持续延展

当我们丰富了对创造性歌唱的理解、打开思路并积极尝试,看到了幼儿灵动的表现之后,创造性歌唱不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是可以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钟老师班里的幼儿学会了《划船歌》后,很喜欢这首歌有力量的感觉。观看了船夫喊着号子划船的视频之后,孩子们再做用力气的事情时会自发喊起号子。比如,十几个孩子一起搬动美工教室的大方桌时,整齐地喊着“嘿呦嘿呦”。教师敏感地捕捉到契机,引导幼儿将这些用来表示用力的、加油的词编进《划船歌》中,形成了各种说白伴奏,“嘿哟 哈哈0  ”“嘿哟  嘿”“唉呀  唉呀”……这样一改动,孩子们唱得更起劲了,他们还联想到生活中各种需要用力做的事情,如开门、大便、抠乐高、搬家、挖虫子等,以此创编出独特的《用力歌》。孩子们不仅要唱自己的歌,还想唱别人的歌,他们把创编的内容画下来,放在摸箱里。通过传物或者点兵点将的方式选出一名幼儿,从摸箱中摸取一张画,并唱出画中主题。

一首歌能够因为创造而不断延展,离不开老师对作品的选择和挖掘。经过这段研究,我们用“另类眼光”发现了很多原本并不起眼,但其实挺有意思的歌曲,如《老杰瑞麦尔》《母鸡孵蛋》《两只老虎》《跳吧 松鼠》《小鸟唱歌》《打鼓》……这些歌曲都比较短小、简单,如果有好几段歌词,老师一般都是只教给幼儿一段,给幼儿留出创造的空间。另外,老师需要经过作品分析,发现每首歌曲的独特点,找到其进行创造性歌唱的可能性。如《老杰瑞麦尔》的歌词看似简单,但前一句和后一句始终都有逻辑关系,非常适合中大班孩子依据歌词的结构特点来进行改编。《茶壶嘟嘟》歌词形象有趣,其中有一句模仿茶壶水开的声音(“咕噜咕噜”),简单的象声句很适合改编旋律。还有很多歌曲都可以添加说白伴奏,甚至成为二声部合唱。

正如许卓娅老师所说,创造性歌唱满足了幼儿认识音乐、把握音乐的需求,发展其“音乐是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手段”的音乐价值观念,促进其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音乐教育核心价值逐步改变的今天,我们需要研究并做好创造性歌唱,让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绽放光芒,成就美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