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梁燕京 刘婷 宋雪丽 程子威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审美鉴赏力的教育活动。近年来,为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幼儿园越来越重视美育对于幼儿终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但在落实《指南》的过程中老师们还有许多问题和困惑。针对这些问题和困惑,笔者带领来自北京市西城区不同园所的老师们进行了“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实践与探索”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们做了很多尝试与调整,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与挑战。本文在与教师合作研究、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将教师们的实践智慧加以总结提炼,以期为更多的教师提供帮助。
问题与分析
美术欣赏对于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老师们由于对自己的美术功底没有自信、对美术大师的作品缺乏深入的了解等原因,对于美术欣赏活动想上又不敢上;而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大多是被动地跟随着教师的引导去认识和欣赏大师的作品,缺乏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目前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内容单一:幼儿在欣赏中没有选择的余地
就美术欣赏活动而言,可以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艺术作品,也包括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然而说到美术欣赏活动,我们往往只会想到大师的美术作品,并且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大多只会选择一位大师的一两幅作品。作品的風格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几乎没有选择的空间。
活动浓缩:观察欣赏与表达被高度浓缩在一
节活动之中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一般会涉及作品介绍、观察欣赏和表达表现等几个主要环节。也就是说,幼儿从了解作品到观察欣赏,再到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表现对作品的理解等,大多都是在一次活动中完成的。可见,无论是幼儿对作品的欣赏与表达,还是活动的组织,都是一个高度浓缩的过程。
发展“速成”:幼儿的学习被统一成一个节
奏,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完成
每个幼儿原有的经验和水平是不同的,学习的速度和节奏也有着较大的差异。然而在以往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由于大多是采取集体教学的方式,因此,幼儿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速度和节奏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因一个个活动环节的组织而统一起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原因是传统的美术欣赏活动模式影响着一代代的新老教师,即使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都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由于教师自身缺乏较深的艺术造诣,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加上对于传统课程模式的改变缺乏自信等诸多因素,老师们创新美术欣赏活动的动力不足。即使老师们看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状态不佳,活动的效果不明显,幼儿的收获微乎其微,但一时又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即使教师尝试在每一个活动环节的组织上尽量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和多元创造表现的平台,但效果仍然不明显。
因为,如果把幼儿的表达表现看作是一个经验输出的过程,那么幼儿对于作品的观察、欣赏和理解就可以说是一个经验不断输入的过程。在支持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时,老师们需要明确的是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因此输出的时间、形式也不尽相同,我们对幼儿的艺术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以追求某一单一的结果而忽略了孩子们想象与创造的萌芽。传统的活动组织过程因其十分短暂,幼儿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也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可想而知,幼儿在表达表现的过程中也就不会表现出惊喜了。
实践与探索
在研讨过程中,老师们逐渐意识到现有的课程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于是,我们从“孩子们喜欢的好活动的特征”入手思考和讨论。有的老师说,好的活动一定来源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有的说,活动的过程要体现孩子们的探索与发现,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过程;还有的说,好的活动不但需要利用家长等多方资源,还要能够回归幼儿的生活,服务于幼儿的生活……有了这样的思考,老师们决定在实践中探索,改变以往的课程模式,将一次活动达成目标改为用系列活动的方式,让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内容可选择、活动有过程、符合幼儿的发展节奏。活动的基本环节如下。
确定大师作品
如何改变以往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内容单一,在欣赏中没有选择的余地的情况呢?在实践中,每个美术欣赏活动我们都尝试选择2~3位大师,且选择每位大师的3~4幅作品。同时,不同年龄班的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在综合美术欣赏领域应具有的艺术性、价值性和欣赏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悉心选择出贴近幼儿生活和经验、支持幼儿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幼儿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大师作品。蒙德里安、草间弥生、米罗等大师的艺术作品都是老师们常有的选择。
情境设置
幼儿的学习是在情境中产生与发展的,为了能够激发幼儿对美术欣赏的热情与兴趣,老师们对美术欣赏活动进行了情境设置。我们将大师作品和一封神秘来信装进了一个“宝盒”里,并根据各班幼儿的当前兴趣,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幼儿意外地发现宝盒,从而发现宝盒里大师的作品和神秘的来信。例如,中直实验幼儿园贺畅老师结合班上孩子们刚刚参观过小学,依据孩子们对于小学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借由来自小学哥哥姐姐们的一个神秘宝盒拉开了活动的序幕。
老师们还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尝试将欣赏活动与班级主题活动相融合,与幼儿一日生活相结合,促使幼儿的经验不断丰富与扩充,让美术欣赏活动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深度学习与思考。例如,孩子们开始在生活中寻找圆形元素,有的发现班中的排气孔是圆形的、衣柜的把手是圆形的等等,这些在之前不曾留意过的生活细节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们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发展。
作品配对
如何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大师作品的风格和特点,并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呢?老师们和孩子一起将宝盒中的作品,一张张粘贴在空白的墙面或者板子上,幼儿随时能看一看,说一说。老师也可以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这些作品,了解幼儿对作品的看法。大约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待幼儿对宝盒里的作品都比较熟悉了,就可以利用另外的一面空白墙面或是板子,将神秘来信里面提到的每一位大师的照片和其代表作(为了让“作品配对”更具挑战性,大师的代表作并不在宝盒里)粘贴在墙上,开展“作品配对”的活动。所谓作品配对就是将墙面上的作品和大师的照片及代表作进行配对,给这些宝盒中的作品找到它的主人。
各年龄班幼儿给作品配对的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幼儿有了前期的经验后,大多能够较好地将作品进行配对,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作品收集
通过作品配对的环节,幼儿对不同大师的作品特点和风格有了自己更多的理解,尤其对自己喜欢的大师作品更是兴趣浓厚。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老师和孩子们开始了深入的讨论:“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大师和绘画作品。那么,你还知道大师的其他作品吗?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呢?”
在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孩子们萌发了想去美术馆、想请爸爸妈妈帮忙查找等好办法。听了幼儿的想法,老师们双管齐下,一边给家长发信息介绍活动的情况和希望家长配合的内容和方法,一边进一步激发幼儿查找大师作品的热情,鼓励幼儿找到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在家长们的积极参与下,孩子们有的去了图书馆,有的和小伙伴一起去了美术馆,还有的在网上查找……幼儿对活动的热情始终不减。
由于绘画欣赏与创作的过程是个性化的,因此,每位幼儿和大家分享的时间、形式也会各不相同。幼儿可以随时拿来自己发现的作品和大家进行分享。这样一来,一般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才能完成大多数幼儿的分享。然而,正是这样每天一点一滴的分享,帮助幼儿对不同大师、不同风格作品的了解逐步丰富起来。
幼儿创作 举办画展
班里的作品收集得越来越多,幼儿在家长的鼓励和大师作品的感染下,在家里、在班级美工区里早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画起了自己的大作。孩子们有了前期活动中对不同作品的感受和经验的积累,有的会尝试用大师作品中的元素和风格进行表达,有的会把在欣赏过程中内化的经验经过迁移、加工,进行创造性地应用与表现。为了鼓励幼儿的多元表达,老师和幼儿一起在生活中收集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在不断探索中尝试新的工具和材料。班级微信群中不停有爸爸妈妈的反馈,他们欣喜于孩子的成长与变化。有的家长说:“在欣赏过修拉的作品后,孩子将自己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进行了记录。我们一起观大海、看落日、观察小海螺,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孩子和爸爸一起绘制了第一幅点彩画。”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了新的教育契机,和孩子们开展了讨论:“班级里有这么多漂亮的作品,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呢?”由于幼儿有到美术馆看展览的经验,很快就提出了想要“举办画展”的想法。画展是孩子们自己的画展,所以孩子是主人。邀请函、海报、检票、讲解、布置,孩子们一气呵成,在过程中彰显了孩子们生动、多元且有深度的发展。
通过对新的美术欣赏活动模式的實践与探索,老师们深刻地体会到,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孩子同样需要有自己对作品的选择,需要有感悟的过程和自己学习的节奏……怎样才能掌握好孩子学习的节奏,更好地支持他们的学习与发展?这是我们继续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在日常活动中支持幼儿运用美术手段进行自主表达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DCB13077)的阶段研究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