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领域视界走向儿童视角

时间:2024-08-31

方莉华

经常拜读大师之作,间或聆听专家之言,内心不由升起一份渴望:什么时候我也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想”,那该多好啊!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积淀,渐渐地,我脑中愈来愈清晰地浮现出两个字:自主。联系本园特色——阅读教学,我忽然顿悟:我是否可以从“自主阅读”开始我的思想探寻和理想追求呢?一阵欣喜之后,我的思考也随之启动。

解读“自主”与“儿童发展”,我逐渐理解了教育的内在意蕴:教育必须基于儿童的需要、着眼儿童的潜能、关注儿童的终身学习、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而要做到这些,关键是实现有效的教学。试想,在孩子静心阅读之时,教师用真诚静静聆听孩子的心语、用宽容轻轻叩响对话的大门、用睿智悄悄撑开自主的天空,让师幼心与心彼此接纳、思与思相互启迪、情与情和谐共生……是何等美妙的一件事啊!这美好的构想让我心驰神往,促使我全身心投入,并开始了我的实践之路。

实践《亲爱的小鱼》——从迷雾中走出

2012年11月,我进行了第一次自主阅读尝试——大班绘本阅读《亲爱的小鱼》。为达成曾经的构想,我在活动设计中突破了绘本教学一页页看、问、答的固有模式,融进了自主阅读。同时,由于是第一次,我对这个“自主阅读”也作了一些扶持和限制。基本思路如下。

◆ 阅读封面和环衬

◆ 师幼共读第一部分

1.P3:小鱼在哪里?小猫在干什么?

2.P4:小猫又在干什么?前一页和这一页的小鱼一样吗?

3.P5:现在小猫在干什么?它会想什么呢?

◆ 指导阅读第二部分(P6~13)

1.P6~7:出示文字,指读。

2.P8~9:小猫心里舍不得小鱼离开,为什么还微笑着?

3.P10~13:这两幅图中小猫的动作有变化吗?为什么?

◆ 自主阅读第三部分(P14~23)

1.师:小鱼会回来吗?

2.师:回来后的小鱼是怎样爱小猫的呢?请你阅读故事14到23页。

3.师:你找到答案了吗?答案在哪一页?

◆ 总结延伸

师:在你身边,谁像小猫一样爱你?请你对他们表达出自己的爱。

活动中,在老师的扶持和引导下,孩子们如期进行了自主阅读。看着孩子们投入阅读的场景,我欣慰于本次设计的巧妙和有效。

1.文字與图画互补。绘本阅读有静态的一面,即文字;也有动态的一面,即图画。图画蕴含的意蕴,往往能和文字穿插互补。《亲爱的小鱼》中有这样一幅画面:小猫带着淡淡的微笑,放已长大的小鱼回大海。这一页的文字是:你是那么快活!可是,亲爱的小鱼,我好想你……就这一页我设计了如下提问:小鱼要离开了,小猫心情怎样?小猫心里舍不得小鱼,为什么脸上还有微笑?画面和文字相互映衬,孩子们读出了小猫那份超越自我的爱。图文结合,引领着阅读向纵深发展。

2.文本与生活交织。将文本内容与儿童生活自然融合,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亲爱的小鱼》以猫和鱼的形象展示故事,其寓意不难发现——小鱼就是备受关爱的孩子,小猫就是胸有大爱的成人。活动中,我以此视角引导孩子自主阅读“小鱼的归来”,孩子们深切体会到小鱼对小猫爱的回报,从而激起自己对父母、老师爱的表达。这里,文本是内隐的“筋骨”,生活是外显的“血肉”,两者相互交织,生发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自主阅读。

3.阅读与交流协同。阅读扩展了孩子的认知世界,丰富了孩子的情感体验,同时,交流又引领着他们的语言表达。《亲爱的小鱼》中,孩子在自主阅读之后,精彩的表达不时闪现:“小鱼会对小猫说:‘亲爱的小猫,是你养大了我,还给我自由,我也好爱你!”“小鱼游在深深的大海里,它感到非常孤独。它也好想小猫啊!”“小鱼觉得自由虽然很好,但陪伴小猫也很重要。它决定还是回来。”……此时,“意”已向“言”转化,孩子的表达水到渠成。

尽管如此,我仍有隐隐的不安。回顾整个活动,我感到我所谓的“自主阅读”一直陷在一个泥潭里,那就是:我过于关注阅读活动的领域特征,如文本解读、语言表达,而没有以儿童视角去判断那是否是孩子所需。自主阅读为什么只能在那几页?自由表达为什么一定要围绕着我的提问?活动中,除了观察和讲述,孩子还有哪些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发展?我无法解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自主阅读让我陷入了迷雾之中。要想让自主阅读取得更大成效,我必须走出迷雾。

实践2 《愿望树》——阅读的另一种模式

经过痛定思痛的反思,我决定以更开放的姿态挑战自我。2013年12月,我选择了同样是大班的绘本《愿望树》再次践行自主阅读。有了《亲爱的小鱼》的尝试,这次实践我果断了许多。活动设计中,我努力立足儿童视角,在扶持和限制上做了较大调整。主要环节如下。

◆ 倾听导读

◆ 通读全书

1.师:今天,我们一起到书中去寻找爱的秘密。

2.幼儿自主阅读。

3.幼儿介绍找到的爱的秘密,教师提炼。

◆ 精读部分画面

1.出示PPT:这三幅图是贝迪实现愿望的画面。请你说一说贝迪实现愿望时的情景。

2.指名幼儿选择、讲述。

3.师:贝迪的愿望是谁帮它实现的?你从哪里看出来?这个爱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4.教师小结阅读方法。

◆ 选择性阅读

1.幼儿完整阅读故事并思考:你最喜欢哪一页的贝迪和熊妈妈?为什么?

2.幼儿自由交流喜欢的画面。

应该说,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而对自主阅读更大程度的开放,也让我体味到阅读的另一种模式,从而对“儿童视角”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诠释。

1.引发共生的智慧。所谓“共生”,是指师幼、幼幼之间互为一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互帮互助。《愿望树》正是在这一理念下设计和实施的。活动中,师幼首先围绕“爱的秘密”进行寻找和发现,并通过交流和互动来感受故事;然后,在充分尊重幼儿选择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画面的精读。在师幼、幼幼的多维互动中,孩子们分享着共生的智慧、体会着发现的乐趣。

2.培植共读的体验。形成学习共同体是集体教学的优势之一,而自主阅读为这一共同体科学、高效地形成提供了有力保障。《愿望树》中的共读(即精读)被精心安排在通读全书之后、选读画面之前,其意即让共读成为引领孩子理解故事、鉴赏绘本进而深度阅读的有效策略。对学前期孩子来说,共读的视界有多宽,自主阅读的境界就有多高。

3.孕育共通的情感。情作为语言教学的生命,贯穿于阅读活动始终。在《愿望树》活动中,情不仅包含文本之情——母子之爱,还囊括孩子对文本之情——喜欢阅读。如活动中的选读在给孩子自主选择、交流、表达机会的同时,更为孩子互动后的自主阅读留下了无限空间。孩子的主体地位由此凸显。

第二次尝试让我的自主阅读教学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领域视界”的束缚。然而,在反思精心融入的三种阅读方式之后,我忽然发现,牵着孩子的那根绳仍牢牢地拽在我手里。不是吗?通读围绕着爱的秘密,精读凸显着母子之爱,选读也局限于感受亲情。我不禁自问:孩子在阅读中真的自主了吗?我发现,雖然理论上我已明确了“儿童视角”方向,但实践中依然稚嫩。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实践3《像狼一样嚎叫》——静悄悄的革命

理论和实践的断层让我对自己教学中的“历来如此”进行了审视。事实是,尽管我一次次进行着自我否定和大胆突破,但一些枷锁仍牢牢地控制着我,如,绘本教学一定要发展孩子的语言,活动之后一定要让孩子体会文本的意蕴等。我依然被禁锢于领域的狭小视界中。于我而言,践行自主阅读需要的不是改变和突破,而是革命。于是,2014年11月,我借助大班绘本《像狼一样嚎叫》,向自己发起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 回顾阅读经验

师:前几天在区域自己阅读《像狼一样嚎叫》时,你发现了哪些阅读方法?

◆ 进行自主阅读探索

1.以幼儿提出疑问、集体阅读探讨的方式,师幼共同进行阅读交流,在互动中解决疑惑。

2.师:以后阅读时碰到看不懂的地方,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解决?

3.师:剩下的画面就交给你们。请你和好朋友一起通过观察、发现、交流,读懂这些画面。

◆ 结合个体理解讲述

师:把你读到的最精彩的一页讲给大家听一听。

如果用一个词来评论此次尝试,我选择“颠覆”二字。是的,唯有颠覆,我才能真正从领域视界走向儿童视角。

1.以儿童经验为根基。活动前,我仍像往常一样对文本进行了研读。但此次研读的目的已被我确定为:为孩子的自主阅读服务。我放开手脚,让孩子以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知。事实上,在自主阅读中,引起孩子共鸣的何止一二处:与狗相处,很多孩子经验颇丰;体验自由,所有孩子共同渴望;而家的温馨更是触动着孩子柔软的内心。无需多言,童心、童真、童趣唤醒着孩子的经验世界,引领着孩子对文本的理解。

2.以自主提问为主线。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对沉浸其中的学习充满好奇和疑问。因此,自主提问、自由探究成为《像狼一样嚎叫》的设计主线。凡是孩子感兴趣的,都是我们讨论的话题:为什么米雪儿那么爱莫卡,莫卡还要离开她?米雪儿给莫卡吃狗粮,莫卡为什么不高兴?莫卡跑上山时,它的脚为什么都离开了地面?此时,学习已不再局限于“文本”和“语言”,真正体现了“以儿童发展为本”。

3.以平等对话为境界。师幼、幼幼间的平等对话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在这个境界中,孩子自由地表达、激烈地争辩、强烈地共鸣,有效地促进着阅读的进行、思维的发展。《像狼一样嚎叫》活动中,有一个孩子对第13页的画面提出了疑问:书上说莫卡“高兴在哪儿小便就在哪儿小便”,可图上没有小便。这一发现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经过仔细观察,大家确定画面上的确没有莫卡的小便。于是,大家开始各抒己见。一个孩子说:“可能莫卡刚刚小便过,流到草地上了。”我立刻追问:“那它为什么还做着小便的动作?”另一孩子补充:“它感觉这样很爽。”也有孩子认为:“莫卡可能根本没小便,它只是做一个动作,因为这个动作让它感到自由自在。”我随即小结:“是啊,哪怕只是做一个动作,莫卡也激动不已。”不管哪种结论,孩子们都体会到莫卡初获自由的兴奋和自得。平等对话促使着孩子智慧的生成和发现。

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尽管只是且思且行,但它唤起的是已被遗忘的儿童立场,点燃的是行将熄灭的思维火把,铸就的是封尘已久的信念追求。我尽情感受着孩子灵动的语言、鲜活的想象、驰骋的思维、张扬的个性……我知道,我又向“儿童视角”迈进了一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