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超
砚 (即“砚台”),作为中国传统的书写用具之一,与毛笔、墨、宣纸并称为“文房四宝”。叫法上,人们习惯将“砚”排在最后,但“四宝”却以砚为首,皆因其质地能“传百代”之故。
我们熟知的“四大名砚”即端砚 (图1)、歙砚 (图2)、洮河砚 (图3),红丝砚 (图4,宋代后逐渐被澄泥砚代替),发端于唐代,1 000多年前便已名噪天下。随着对砚台材料的挑剔和加工工艺的精进,砚在成为书写用具的同时,逐渐地成为文人墨客苦苦寻觅并爱不释手的艺术品。
小小一方砚,承载了无尽的中华文明之美。
一、砚的起源
砚是何人发明,因年代极其久远,早已无从查知。目前,我国出土最早的砚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陕西姜寨仰韶文化时期 (公元前5 000-公元前3 000年,即距今约7 000-5 000年,持续时长2 000年左右) 遗址中发现的一块石砚,有砚盖、有磨扦 (并非研石),砚心微凹,属于新石器时代 (图5)。其砚弯,有陶质水盂,有黑色颜料 (氧化锰)5块,砚、水、墨俱全。其实,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砚台,真正的砚只用于书写。因此物并不能被证明用于书写,也可能是研磨用于描绘图案和图腾等颜料,暂且称之为砚。
大约在殷商初期 (距今3 500年左右),砚的雏形开始形成。开始,人们用笔直接蘸取如石墨等颜料写字,因不方便无法书写大字,人们便想到了将颜料在坚硬的如石块、玉石、青铜、砖块等上面研磨成粉,再用水稀释,即可满足大字对墨汁的使用需求。至此,砚作为专门服务于书写的用具已然形成。
二、砚在我国各历史时期的发展
从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对石头的认知和利用就已经到了极为纯熟的程度。对砚台材料的选择,类似于现在材料学界倡导的“材料基因组”的计算方法,选取能展现物质最优性能的材料。不过古人对材料的认知还远没有上升至对物质进行微观表征计算的地步,他们通过对不同材质砚台如青铜、玉石、砖、石头等使用效果的对比,最终选取石材作为砚台的材料。
1.秦汉时期
砚是随着墨 (最初为天然墨矿) 的出现和使用而形成。1975年,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战国时期秦国墨砚 (图6),此砚是用鹅卵石打磨而成,墨块是天然墨矿石,研磨时需要石质磨杵 (或研石)将墨矿杵碎再研磨成细粉,加水继续研磨成墨汁。而现在,我们看到的砚已经不再使用磨杵,而是直接用人工制作好的墨块直接在砚台上加水研磨成墨汁。
砚不仅随着墨的发现和使用而生,也随着墨的发展而发展。据考证,直到两汉时期,开始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不需要再借助磨杵或研石研磨天然或半天然墨。这时的砚台除外形和材质不同外,其使用方法已经与现在无异。至此,伴随砚台出现了3 000多年的磨杵 (或研石) 正式与砚分离,退出了“文房四宝”的组合。
西汉时期,砚台得到了显著发展。此时的砚多为长方形制式,人们还为砚台配上了精致的木盒、彩绘漆盒。从此,砚台从书写工具中脱胎换骨,步入艺术品的殿堂。漆砚、陶砚、玉砚等相继出现,这些砚台的艺术性、观赏性远远高于砚台本身的使用性,成为当时人们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东汉时期成为砚台发展的转折点,其造型开始出现圆形砚、三足砚 (图7)、有盖砚。砚的制作工艺有了明显的进步,开始将雕刻工艺用于砚台之上,有浮雕、透雕,边缘和盖子上还雕有花纹和图饰。但从实用角度看,东汉的砚台在质地和形状上还没有达到兼顾使用与观赏的成熟阶段,属于对砚台的初创阶段。
2.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2-589年)历时360多年,在中国历史上处于割据混战的离合阶段,但书法和绘画却达到后世无可企及的程度,进入纯粹艺术之境。“文房四宝”在这一时期都基本实现了从初创到成熟的阶段,人们对笔、墨、纸、砚的运用和理解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无论是书法技法还是绘画技巧,都开创了中国书画艺术之先河,成为后世之师。书法界现在常说的“遵循古法”指的就是魏晋时期的书法章法和技法。
这一时期能书善画之人众多,出现了“楷书之祖”钟繇( 另一说是东汉王次仲,但无作品真迹传世)、索靖( 西晋著名书法家,擅长章草)、陆机 (西晋著名书法家,有 《平复帖》 真迹传世,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顾恺之 (东晋著名画家,有“水墨画鼻祖”之称)、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其代表作 《兰亭序》 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献之 (王羲之之子,与其父被后人合称“二王”)。也许是这一时期的书画艺术成就太过辉煌,以至于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了对书画艺术造诣的追求上,对书画工具的利用和发展反而显得波澜不惊。
魏晋南北朝时期,砚台的制式盛行圆盘三足式,长方形四足式,四方形四足式 (图8);制作砚台的材料也出现了瓷器,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种类。瓷制砚台流行于三国时期,一般为三足瓷砚,动物造型居多。同时,北方的雕刻石砚(砚台历来兴于南方)兴起,带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色彩。
3.隋唐时期
瓷砚在隋唐时期依然盛行,除三足和四足外,出现了多足砚。唐代砚台最典型的代表是簸箕型的有足砚(图9),一端圆或方且窄,一端开阔,砚底部有不同数量的足,又称为“凤字开砚”。
唐代除瓷砚外,石材和澄泥开始成为主要的制砚材料。我国山川遍布,石材的质地不同,因此可以作为砚台的石材品种繁多,砚台的产地遍布全国。唐代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石砚 (端砚),产于安徽歙州的龙尾石砚 (歙砚),产于山东青州的红丝石砚(红丝砚)和产于山西绛县、河南灵宝的澄泥砚,在这一时期相继问世,当时被称为“四大名硯”。不过这些风靡全国的砚台,因其受价格、地域和交通的限制,并非唐朝文人使用的主流,大部分人使用的砚台则是制作工艺较为简单普遍的瓷砚和陶砚。瓷砚和陶砚一直延续使用到五代十国时期。
书画艺术方面,隋代在短短的29年中出现了书法家智永和尚和大画家展子虔;唐代则出现了褚遂良、孙过庭、李北海、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和阎立本、王维等著名画家。
4.宋元时期
宋代虽然一直受到边境少数民族的袭扰,国力日渐衰退以致灭亡。但在这一时期,无论从皇帝至平民百姓,对艺术的追捧胜于前朝。宋代在书法、绘画和建筑方面的成就颇丰,甚至还建立了书画院和研究机构,并对有成就的书画家给予奖励。涌现出了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董源、李成、范宽、宋徽宗、文同等一批有成就的书画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另一说是蔡京)被称为“宋四家”,宋四家每一位的行书书法造诣皆自成一体,成为后世书法爱好者学习的典范。宋徽宗赵佶无论在书法还是绘画上都堪称“冠绝古今”,为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中艺术水准最高的皇帝,其自创的“瘦金体”剑走偏锋、独树一帜;其绘画有 《芙蓉锦鸡图》、《池塘秋晚》、 《四禽》、《雪江归棹》等真迹存世,每一幅作品都堪称“国之瑰宝”。
宋代开始,砚的发展不仅局限在对制作工艺、使用性和艺术性的提升上,已经上升到了理论研究的层次。砚学作为一门新的研究对象受到了许多“好砚之徒”的深入研究,米芾的 《砚史》、苏易简的 《文房四谱》、高似孙的 《砚笺》、康积的 《歙州砚谱》、欧阳修的 《砚谱》 和杜绾的 《云林石谱》 等对以后砚的发展其指导意义重大。
宋代砚的制式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宋代家具业的发展致使人们在书写时由站立或盘膝改为坐立伏案,自唐代延续至此的有足砚已经不适应伏案写作的习惯,逐渐退出砚的制式,取而代之的是无足的平台砚 (图10)。现在书法爱好者用的砚就是从宋代延续至今的平台砚制式。
宋代砚台在种类上已经发展到几十个,数量和质量较之唐代有显著提高,石砚成为主流,雕刻风格浑厚、古朴、雅致。这一时期,砚石的开采除了青州红丝石、紫金石、端州石、歙州石之外,又相继开发了淄州金雀石、唐州紫石、蔡州白石、东州褐色石、太湖石、明州石、石钟山石等四十余个石材种类。宋代后期( 南宋中晚期),因红丝石开采绝迹,被澄泥砚取而代之。加之甘肃一代的洮河砚兴起,因此宋代的“四大名砚”已经改为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 (图11),这一说法一直延续至今。
元代的砚承自宋代,无论种类和制式均无太大改变。统治者对名贵砚石禁止开采,一方面确实保护了砚文化得以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砚的发展停滞不前。
5.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砚的艺术性远远要大于它的使用性,社会上流行观赏砚和收藏砚之风,甚至三五好友的聚会也会以“观砚”或“赏砚”为名。因此,对砚石的加工更加匠心独运,雕刻师傅们常常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审美需求,在砚的设计和雕刻上大伤脑筋。明代的砚已经成为集书法、绘画、雕刻、篆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的集成。
清代人们对砚的痴迷达到了巅峰,以康熙、雍正、乾隆祖孙3代时期为最盛。皇帝御用的砚台不仅要挑选最上乘的石料,还要在造型设计和外观上求新、求奇、求美。乾隆皇帝对书法和砚石的爱好堪称“痴狂”,除了把玩三希堂里面的三帖 (分别为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 《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 《中秋帖》 和王珣的 《伯远帖》)之外,就是在闲暇时候摸一摸自己心爱的名贵砚石 (图12),简直是爱不释手。
乾隆时期,文人们对砚的品鉴要突出艺术性、工艺性和鉴赏性。制砚名家高凤翰的作品,经过纪晓岚题铭后,会呈现出高古和出尘的古朴之美。这一阶段,名人在砚上题诗作画更是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清代关于砚的著作曾出不穷,金农的 《冬心斋砚铭》、高凤翰的 《砚史》、谢慎修的 《谢氏砚考》、纪晓岚的 《阅微草堂砚谱.》、黄点苍的 《端溪砚汇参》、乾隆钦订的 《西清砚谱》 等。
三、砚之于中华文化的意义
砚是伴随着人们对书写的需要后于笔、纸而与墨几乎同时出现的书写工具,最初仅限于其使用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砚已经形成独特的文化,其精髓一方面表现为手工艺术,另一方面基于对材料本身的合理应用。砚的发展史,既是人对材料应用和改造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凝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文人雅士文化和审美心态。
一方小小的砚台作为古老中国其中一个最为久远的文化符号,为墨而“生”,与笔、纸结伴,缘系书法和绘画的诞生与发展,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象,在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形成了鲜明特色。砚台蕴含的文化内涵符合中国人特别是传统文人的审美趣味,这其中包括砚台用之妙,材质温润之德,砚石精光内敛的品格以及造型自身的象征意味,雕刻内容的寓意等,都体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致思方式,有着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视觉和思维方式。
当今砚台的制 (创) 作虽然象各种现代艺术一样,极力寻找自身未来的多种可能性,从而重新定义“艺术”,也试图超越时代的理性,用超常理的技艺、精神的探险为自己开疆辟地。但是硯台的艺术成长从来就不存在脱离外在影响的自身构建,历史以过去了的经验方式告诉我们:没有深厚的传统坚固基石,再伟大的创想只会是空中楼阁,继承和发展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