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黄明朗
有个成语叫“盖棺定论”,但未必尽然。比如严嵩,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贪赃枉法、败坏朝纲、祸国殃民的大奸臣。不过,也有人为其鸣冤,认为他是替嘉靖背了黑锅,是因政敌诋毁、文人丑化使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严嵩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里,内阁首辅徐阶说,当年,严嵩也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俊杰,一心为国,勤政爱民,可手握重权后就慢慢变成后来的样子。这话是可信的。
据记载,严嵩出身寒门,聪慧绝伦,10岁过县试,19岁中举,26岁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在前途一片光明时,因反对太监刘瑾专权,他以为母守孝为由辞官隐居,寄情“石路寒山里,溪流万木中”,安贫乐道、体恤百姓、刻苦学习,直到十年后刘瑾谋反被诛才再度出山。其时,国家财政崩溃,南北两线皆有战事,他匡正时弊、开拓财源、治国安民,启用戚继光、俞大猷等将才,为抗倭胜利奠定基础。后期他却专权乱政、结党营私、卖官鬻爵、贪赃纳贿,甚至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成为遗臭万年的大奸臣。严嵩的人生高開低走,何也?
首先是皇帝的“培养”。嘉靖帝对待臣民专横暴戾,臣僚皆战战兢兢。开始时严嵩初生牛犊,敢于犯颜直谏,但几度沉浮后渐悟官场“秘诀”。他曾被派往湖广监立显陵碑石,还朝后对所见祥瑞精心着墨,大肆渲染上苍对嘉靖的眷爱。嘉靖大悦,严嵩受到破格提拔。1538年,嘉靖指鹿为马,想把未当过皇帝的父亲牌位升礻付太庙,严嵩等大臣极力阻止,惹得嘉靖大怒。为取悦嘉靖,严嵩临阵倒戈,尽改前说,并“条划礼仪甚备”,从此受到嘉靖倚重。尝到甜头的严嵩逐渐丢弃操守,匍匐在权力脚下,“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嘉靖沉迷修道,严嵩将大量精力花在撰写用于道教仪式的祭祀文章青词上,不断斥巨资营建斋宫秘殿,财政赤字日益严重,就让臣民献助。嘉靖在宫婢之变后,20年不理朝政,唯独严嵩侍候左右,备受宠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严嵩结党营私,构陷异己,卖官鬻爵,多次受到弹劾,但由于嘉靖包庇,他总能蒙混过关,这也使得他一步步走上不归路。
其次是儿子的拖累。严嵩之子严世蕃才学出众、狡黠机智,熟习典章制度,尤善揣摩嘉靖的好恶喜怒。严嵩再任首辅时年迈体衰,已无足够精力处理政务,不仅将青词托付其子,甚至对奏章作出批答的票拟也由其子代劳。严世蕃的票拟多能迎合上意,多次得到嘉靖的嘉奖,被称为嘉靖第一鬼才。严世蕃因此胆大包天、跋扈骄奢,勾结党羽、陷害忠良,索贿受贿、贪赃枉法……但严嵩为他遮风挡雨,甚至对克扣戚家军军饷这样的杀头之罪也置若罔闻。父子俩沆瀣一气,导致明朝国力衰弱,民不聊生,严重破坏了边疆防御,激化了社会矛盾,他们因此受到嘉靖查办。当恶贯满盈的严世蕃被处决时,京城百姓奔走相告,前去观刑时更是欢声笑语。
最后是本人的贪欲。每个人之所以成为自己,决定因素在于主观力量。严嵩深陷腐败泥淖,皇帝的骄纵、儿子的裹挟“功不可没”,但那毕竟是外因。同处嘉靖黑暗统治,王阳明、张居正、戚继光等人清廉高洁,名垂青史。反观严嵩,当他以“愿将忠孝酬今代,早见功名胜古人”自勉时,是殚精竭虑的能臣。但眼看身边油头滑脑之人家财万贯、挥金如土,便心理失衡,觉得坚守光明不过是走了“弯路”。从此判若两人,发狂般追求功名利禄,终于活成“小时候自己最讨厌的样子”。严嵩82岁被罢官抄家时,计有3万多两黄金、200多万两白银,玉器、首饰、珍贵字画上千件,房屋、田产、布匹难以计数。
对待奸臣贪官,历史有其自身的逻辑。严嵩溺爱骄纵的儿子,最终被斩首示众;严嵩巧取豪夺、富可敌国,到头来却寄食墓舍,在贫病交加中惨死,连棺木也没有。这个反面教材警示后人:只有戒绝贪心,保持崇高,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假若灵魂肮脏,“看得破、忍不过”,必然“权令智昏”、腐败堕落。
责任编辑:刘怡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