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把“黑天鹅”和“灰犀牛”关进笼子

时间:2024-08-31

黄明朗

近年来,“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成为网络热词,并多次出现在高层的讲话和文件中,引起舆论广泛关注。

何为“黑天鹅事件”?据说欧洲人一直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1697年有探险家在澳大利亚看到了黑天鹅,欧洲人的固有信念瞬间崩溃。运用此典,意在比喻某些不可预知、十分罕见、突然发生,并带来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的事件,比如泰坦尼克号沉没、“9?11”事件突降、汶川大地震发生等。何为“灰犀牛事件”?典故源自非洲大草原上的灰犀牛,它看上去体型笨重、行动迟缓、安全无害,但其爆发力惊人,一旦被激怒便狂奔而来,令人猝不及防,无力阻挡。以此来比喻发生概率大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在我国,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巨额债务等都是潜在的“灰犀牛”风险隐患。警惕“黑天鹅事件”、防范“灰犀牛事件”,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

首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避免“黑天鹅”冲击的最好办法是化解“灰犀牛”,居安思危,如履薄冰,防微杜渐。不过,尽管某些危机演变成灾难的概率很高,但其还处在潜在状态时,那种似有若无的“可能性”容易使人“宁可信其无,不愿信其有”,麻痹大意,掉以轻心。正是侥幸心理使然,现实中对危机置若罔闻的情况并不鲜见。

以地方政府寅吃卯粮为例,多年来,一些官员不顾实际偿债能力而大肆举债,对未来的过度透支暗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随着欧美诸国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引起国际国内有识之士高度关注。他们运用历史经验,借鉴它山之石,呼吁这些官员悬崖勒马。然而,一些官员甚至是权威人士不以为然,认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无须“谈债色变”。这种“为官一任,造负一方”的行为迟早会招来“黑天鹅”,理所当然令中央高层“揪心”,要求各级各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对通过高额举债建造“海市蜃楼”的官员给予强烈警示,倒逼各级决策者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牢固树立绩效意识、责任意识,端正“当家理财”的政绩观,严防酿成严重后果。

其次,对已经发现的苗头性问题见微知著,及早化解。“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一些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灰犀牛”,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若因其“微小”而忽视,甚至视而不见,得过且过,浪费大量时间,丧失大把机遇,一旦让“灰犀牛”发起牛脾气,才意识到大祸临头,却已积重难返。从这个意义上说,“灰犀牛”比“黑天鹅”更可怕。相反,想得深些,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找到背后的原因,消除问题的根源,就能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特别是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为应对挑战,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屋建瓴地提出:一方面不惜“刀刃向内”“壮士断腕”,采取空前规模的减税降费等措施,放水养鱼,为市场松绑,为企业腾位;另一方面,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改善市场消费环境、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释放消费升级的巨大潜力。相信经过多管齐下,必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此外,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沉着应对,果断处置。“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当前,我国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前进道路并不平坦。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唱衰中国”的风险依然存在。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都有上升的趋势,矛盾叠加,隐患增多,风险难控。

特别应该警惕的是,一些“黑天鹅事件”没有先兆、完全意外,决不会“按照计划”发生,如果见事迟了,应对失据,将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冲击。这就需要我们不沉醉于“顺境”,增强忧患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加强源头治理,及时堵漏补缺,健全防控机制。深刻认识形势变化,对危机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不断增强驾驭风险、迎接挑战的本领,“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倘若风浪骤起,就要直面挑战,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大无畏气概,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艱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临危不乱,果断处置,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