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数字技术激发乡村经济新潜能

时间:2024-08-31

毛思洁

“云”上春耕备耕、干部直播带货、远程问诊办事……近年来,一系列互联网数字化新技术加快走进乡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或悄然发生改变,或加速走向未来,并由此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新潜能。

发展数字乡村,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将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020年4月3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局长视频会议指出,今年要重点抓好九方面工作,其中一方面就是要建设“数字三农”,推动现代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宁波市积极按照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宁波市网络强市建设实施纲要》等要求,谋篇布局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去年底,被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省级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市。

“云”上生产兴起“互联网+农业”融合不断深化

物联网的应用、设备的智能化、数字化的运用,科技的进步加快了农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开始大行其道,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近年来,宁波市智慧农业迅速发展,使传统农业加速向精准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互联网+”效应也日益显现。

2018年,海曙古林镇开展了农业农村部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建设,依托物联网、无人机、遥感等技术,构建“天—地—人—机”一体化的大田物联网测控体系,打造了“数字农业”大田示范样本,形成了1.09万亩的水稻种植数字化集成示范基地,区域内劳动力成本减少10%,节水10%,减少肥料8%,提高单产2%。

慈溪坎墩都市农业生态园的玉兰果蔬农场在播种、育苗、施肥等环节实现智能化管理,自动喷灌车同时喷洒4张育秧床……在慈溪玉兰果蔬农场,一个现代化温室大棚映入眼帘。在这个大“保温箱”里,生长着小番茄、西兰花等90多万株秧苗。“别看地方不小,有了物联网技术,两个工人就能管好。”农场主胡晶金说。

在加工生产领域,越来越多的农企引入先进的生产线,加大研发投入,应用大数据分析辅助生产。在海通食品集团,一项基于酵母包裹和超低温冻结的FTO技术已经应用于烘焙行业1万家门店,一年销售约5000万元;一条面饼生产线,不到十分钟就能将面团制作成卷饼,每天产出40万张。“在科研投入方面,我们没有预算。”海通食品集团董事长陈龙海说。海通集团每年的科研经费占到销售额的3%左右,而科研的投入也取得了丰厚的商业回报。陈龙海说,集团一直在朝着数字工厂发展,不断提高自动化程度,完善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和能源管理,积累各条生产线的数据,还新建了科创中心。据统计,海通食品集团累计拥有发明专利60多项,现有产品200多个品类。

近年来,全市涌现了宁波枫康生物技术公司的水肥一体化物联网控制示范工程、宁波海通时代农业公司的设施农业智能化控制系统、鄞州区的“测土配方智能配肥系统”、龙兴果蔬智能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应用系统,以及“康谱园”“沧海农博园”“美地农业”“芝怡果蔬农场”等一大批物联网农业示范基地,涉及高价值作物(如石斛)种植、育苗基地、畜牧养殖、蔬菜种植、水产养殖、设施果园等多个产业领域,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同时,全市积极探索大数据背景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精准追溯,2018年年初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服务平台立项和招标工作。该平台以农业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为依托,打通农业产业数据链,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品牌+农产品营销”为抓手,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产业链一体化监管、运营、服务体系,大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的大数据决策应用能力。目前平台已纳入主体2400余家,其中完成主体追溯溯源码打印主体200家,全程追溯溯源码打印主体202家;打印溯源码数量81584张,其中主体追溯溯源码55554张,全程追溯溯源码26030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巡更巡查次数252次;快速农残检测次数3771次;数字基地建设4家,安装物联网设备4家。

“云”上销售趋热“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

“老铁,双击六六六,带大家看看宁海白枇杷是怎么疏果的!”近日,宁海县一市镇曹家村村民杨红军通过直播平台,直播自家白枇杷生长情况。

没有演播室,在一个枇杷大棚内,杨红军在手机前侃侃而谈。“去年,我在‘快手上注册了一个‘南一枇杷哥的号,几次直播吸引了几万人观看呢,一次出货100多单。”他说。

直播带货、引流销售,逐渐兴起的“云”上销售模式,让越来越多的当地土特产走向千家万户。

在疫情期间,宁海长街镇党委书记王照栈通过直播推销长街蛏子,6小时销售蛏子1000多公斤,平均不到1分钟就出货1单,不仅缓解了疫情下的农产品滞销难题,更让人们看到了农产品网上销售的广阔空间。

在一市镇前岙村的蟹大人电子商务基地,基地负责人陈仲面前架设了八个架子,还有补光板,装备齐全。“这是一整套的直播工具,用于淘宝和抖音直播,除了介绍产品,我们还会发些礼包,增强和网友互动,提升热度。”陈仲说,最近他在宁波网红打卡地——“集盒广场”租下一个集装箱,精心布置成为“蟹大人不卤不去体验馆”,计划打造成集展览、购物、餐饮于一体的宁海小海鲜体验馆。

近年来,宁波市积极探索农产品电商化,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引导企业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的对接和自建平台的建设,涌现出许多特色农产品电商模式,打造“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新业态。

“宁波俞家年糕坊”是家好评率极高的淘宝店,从2012年经营至今,累积了20万会员,复购率达到60%。该网店店主周裕君将濒临倒闭的年糕坊挽救起来,靠的就是將年糕放上网。除了销售传统白年糕,年糕坊还推出了颇具创意的桂花年糕、火龙果年糕、彩虹年糕等,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面对疫情,电商平台优势更加凸显。疫情期间,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发“甬农鲜” 直销公益平台,采取“基地+社区”农产品平价直销模式,一经推广,便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上线第一天,点击量过百万,订单量超过1.5万,成交金额近4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有13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农产品电商模式,销售额达150亿元。

“线上”生活提速乡村“新基建”释放潜能

走进镇海区庄市光明村智能化管理服务中心,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着当前区域内各个网格的情况。村民发现垃圾后,打开手机在“e宁波”系统进行反映,网格员立即联系保洁员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第一时间进行回复。就这样,村民的“微民生”问题在家门口就得到了高效解决。这便是镇海区农村社会治理的缩影。

在镇海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大屏幕除了滚动显示区域内727个网格实时上报的信息,还整合全区8000余路视频监控资源,接入区公安分局、区城管局指挥对讲系统、区“12345”平台等系统,对全区人口、环境、危化品、矛盾纠纷、网格指数进行科学分析和动态监控。可以说,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了对基层的精细化治理,有效加强了城乡基层基础工作,破解了乡村善治难题。

近年来,全市加快农村信息化服务普及,让农民生活更美好。

“医生不在这里,也可以看病配药,真是方便。”说起云医院,北仑大碶街道共同村的乐大爷有切身体会。去年他因为便秘来到村卫生服务站,接待他的护士立即与正在新路村卫生服务站坐诊的支哲明医生接通视频。视频中,支医生仔细询问了乐大爷的病情,并立即开出了电子处方。

不同的村卫生服务站共享医生,通过视频为村民看病配药,这是宁波云医院平台为解决偏远农村村民看病难而推出的举措。

在线问诊、在线办事……越来越多农民开始接触“线上”生活,以往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背后,也蕴含着乡村“新基建”的巨大空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将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等。近年来,全市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补一点、电信贴一点、电商优惠一点、村民掏一点的模式,积极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推动了村普网工程和信息化示范村建設。发挥农村工作指导员、产业帮扶指导员、大学生村官等眼界广、信息灵、熟悉网络技术的优势,带领农民触网。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至2019年底,全市已建成标准型、简易型益农信息社总计2410个,覆盖率达到99.8%以上。同时,农民信箱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全市年发送农产品买卖、“每日一助”等服务信息2582条,成交金额21299.6万元,更新公共政务板块信息1014条,发布农技资料215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