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文静
玉林市陆川县人民医院,广西 玉林 537700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特别是在饮食方面上,人们的饮食质量予以提生的同时,并也产生了一些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现今,较多的人在饮食过程中不加节制,加之食品安全性较低,以致于患者较容易产生消化系统类疾病。在较多的消化系统类疾病中,常见胃肠道肿瘤疾病,此种疾病具备很多的分型,可见腺瘤、恶性淋巴瘤以及平滑肌瘤等等,能够严重损害患者的消化系统,为此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胃肠道肿瘤属于一种慢性疾病,此种疾病的前期症状并不明显,极易被患者忽略,从而导致患者多在晚期时才能进行确诊,以致于该阶段的治疗较为困难[1]。胃肠道包括胃部、大肠和小肠,早期没有明显症状。胃肠道肿瘤是比较常见的,患者发现时多为晚期,由此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如果肿瘤继续发展,则会引起消化道出血,或伴有黑边、呕血等相关症状[2]。通过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对胃肠道肿瘤进行定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本实验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疑似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单双数分组的方式,将86例患者平均分为2组。现对诊断结果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实验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疑似胃肠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单双数分组的方式,将86例患者平均分为2组。此外,在回顾患者基线资料中,观察组有男性46人,女性40人。可得患者的年龄介于56~83岁之间,平均年龄(66.7±5.8)岁。两组患者在普通病史资料方面不具有研究价值(P>0.05)。本研究在实施前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对符合入选者,由医生进行书面及口头沟通,具体涉及到疾病管理的重要性、疾病诊断方法、诊断方案的准确性以及治疗方案。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说明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并且在患者知情的前提下来签署治疗同意书。
1.2 实验方法 对照组CT普通扫描检查,在检查前12小时禁食,同时进行清洁灌肠,扫描前1小时可口服甘露醇溶液(2.5%),促使小肠充盈。
观察组则为CT增强薄层扫描检查。采用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患者为仰卧位,在参数设定上电流和电压分别为250m A和120k V,且层厚、层间隔则为0.9mm没在腹部进行扫描,时间在8~10s。对自隔顶到第三腰椎水平位置进行扫描,如果胃张力过低,则扩大扫描的范围,对患者进行全身扫描。按照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左侧、右侧卧位的重复扫描。在增强扫描的时候,则需要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60%泛影葡胺100ml,在注射速度的设定上则为2.8~3.0ml/s,实施无间隔连续扫描,分析最终的结果。在对患者进行常规动脉期扫描的时候,可在注射对比剂后25s后,在门静脉期扫描则在注射后的50s左右。在扫描结束后则通过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并实施多平面重建,以及结合容积再现法进行数据分析。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检测的准确性。CT增强扫描图像重建按照Standard标准完成,在分期上则应用TNM分期方法。具体而言,T指得是原发性肿瘤,且T1T2T3都是不同的肿瘤分型,N则是代表淋巴结,如果未转移则为N0,其他数字则代表转移的程度,数字越大,则说明转移越多。M则为是否存在远期转移,同样,未转移则为M0[3]。
1.4 统计方法 对疑似胃肠道肿瘤患者的检查诊断结果进行讨论,使用SPSS24.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检查结果上看,观察组的符合率为93.8%,对照组为83.9%,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影像学扫描诊断结果对比(例,%)
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在T1、T2、T3、T4期的诊断符合率上,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而言,病理检查中的T1、T2、T3、T4期人数分别为18人、24人、23人和16人。在影像学诊断下,观察组的T1、T2、T3、T4期人数分别为16人、22人、22人和16人,对照组则为14人、20人、19人和15人。
此外,在N0、N1、N2、N3的分期诊断中,病理检查结果为39人、10人、16人和16人,在观察组的检查中,其符合率也高于对照组,即为38人、9人、14人和15人,对照组则为38人、7人、12人和11人。
最后,在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CT检查下,良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直径是低于5cm的,且肿瘤密度均匀,没有明显的钙化点,相邻部分没有增厚。而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直径在5~20cm之间,形状具有不规则形,存在低密度出血区域,有粘连表现。
现今人们的饮食逐渐不规律,且受到环境的严重污染等原因,使得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有着逐年增长的趋势,且伴有年轻化倾向,从而对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胃肠道肿瘤作为常见疾病,在晚期时候病症明显,多有呕吐、低热等,且患者有并发症表现,如梗阻、穿孔等。但是在疾病的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4]。胃肠道肿瘤于初期相对难以诊断,因其初期的症状不够明显,容易被患者忽视。在胃肠道肿瘤治疗干预中,进行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医疗技术环境下,关于诊断胃肠道肿瘤的方法并不发达,通常在临床上诊断胃肠道肿瘤的方法一般为内镜检查以及钡餐灌肠检查,即便上述两种诊断方法可起到一定的诊断效果,但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当患者采取内镜检查过程中,就需要患者具备较强的耐受能力,不然在检查过程中,患者极易产生不耐受的情况,可产生一些不良反应;然而在采取钡餐灌肠检查过程中,由于检查设备技术水平的欠缺,较容易产生分辨率不高的情况[5]。由此可以看出,上述两种诊断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影响,从而在诊断胃肠道肿瘤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伴随医疗诊断技术的持续发展,CT影像诊断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逐步顶替了内镜以及钡餐灌肠诊断。CT相比较常规的诊断方法,其具备操作简便、对人体的副作用小,且具有较高的准确率。采取常规的诊断,可因消化道内部环境而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然而采取CT影像诊断,能够对病灶位置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剖析体现,从而提升检查准确率[6]。胃肠道肿瘤的症状与肿瘤大小、发生部位有关,在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的方式中,CT检查则可以通过不同的解剖角度,对人体进行扫描,但是由于肠道存在蠕动性,组织密度可发生改变,这就会导致准确率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于小转移病灶、淋巴腺检查,可出现漏诊[7]。在本次调研中,我们结合了CT增强薄层扫描,其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胃肠道肿瘤进行扫描检查,其符合率高于普通检查,在分期的判断上也更为准确。在既往的研究中可见,通过CT扫描可以对肿瘤的形态有所明确,并记录肿块的部位和大小,能够对肿瘤所侵犯的范围进行确认,并由此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CT扫描可以从多角度对病灶进行观察,并且获取胃肠道图像,在检查上较为便捷。但是有研究提出[8],在检查前,由于胃肠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收缩,故而需要使用对比剂进行扩张。在分析中,CT检查对于肠道粘膜表面所发生的微小病变,无法直接显示,故而也可能存在漏诊的情况。人体肠道解剖结构复杂,如果气体进入小肠,肠内气体过多也会影响观察。由此,我们认为在检查中可以对胃肠道进行重复检查,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并结合VR以及MPR技术多角度观察,在扫描前也要做好肠道准备,提升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CT增强扫描可以对肿瘤原发病灶进行检查,由于恶性肿瘤与转移灶、原发灶存在相似的代谢特点,咋子对比剂吸收分析中,可确定病变的累及范围,并清除地显示原发病灶及其周围组织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等[9]。在相关研究中得知,对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CT诊断[10],40例患者中具有程度不一胃肠道肿瘤,其中9例平滑肌瘤,7例脂肪瘤,4例腺瘤,4例恶性淋巴瘤以及16例平滑肌肉瘤,其诊断结果和临床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比差异不具备统计学含义,由此可见CT的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另有研究表明,通过病理学诊断出5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中,检查出25例平滑肌瘤、16例脂肪瘤、9例恶性淋巴瘤、8例腺瘤,对患者采取CT影像诊断后可见,24例平滑肌瘤、15例脂肪瘤、8例恶性淋巴瘤、8例腺瘤,由此可见,在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诊断中采用CT影像诊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其具备诊断准确高的特点,从而对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在本次调研中,CT增强扫描周围组织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时候,其符合率也高于普通的CT检查结果,在增强扫描上的T1、T2、T3、T4期的符合率与病理检查更接近。
综上所述,采用CT增强薄层扫描检查能够提升胃肠道肿瘤的诊断率,也可以对肿瘤分期给予准确的建议,应当做好CT检查前准备工作,多方面进行数据观察和分析,该检查措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