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国金莲,刘铁映,刘瑞梅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150046)
在现行火电机组中,给水加热系统一般均为低压加热器+除氧器+高压加热器+蒸汽冷却器的结构配置。蒸汽冷却器几乎成了给水系统的标配,其利用3抽蒸汽过热度加热末级给水,蒸汽放热后再进入3号高压加热器。这套系统配置从200 MW~1 000 MW均有大量的运行经验,应用广泛。
蒸汽冷却器一般为U型管式加热器,由于其位于给水系统末端,一般抽汽和给水的温度均较高,而蒸汽冷却器换热管目前仍采用碳钢管,这对蒸汽冷却器的可靠性提出了挑战。此外,蒸汽冷却器作为一台单独的设备,在厂房中需要一定的空间,需要用管道连接,还需配置一定数量的阀门,这些都额外增加了电厂的初投资,需进行改善。
由热力学知,回热系统加热器级数越多,其效率越高,一次再热机组高压加热器一般为3级,而二次再热高压加热器一般为4级~5级。以350 MW一次再热机组为例,采用汽机1~3抽汽逐级加热给水,一般情况下均希望高压加热器末级的给水温度能尽量高一些,这样有助于提高回热系统的热效率,降低煤耗[1]。而高压加热器的传热特性表明,其末级给水温度主要是由1号高压加热器的蒸汽压力和温度决定,而1号高压加热器的蒸汽属于较高品质的蒸汽,一般不希望使用太多,于是采用3抽蒸汽的过热度来加热1号高压加热器后的给水的方式,使给水温度进一步提高[2]。
理想的情况下是将1号高压加热器壳程设置成两个腔室,直接将3抽蒸汽通入加热给水,但由于3号高压加热器蒸汽压力远低于1号高压加热器的蒸汽压力,这种方法是不可行的。因此传统高压加热器系统都是采用独立的蒸汽冷却器来利用3抽蒸汽加热末级锅炉给水,如图1所示。
3抽蒸汽过热度放出的热量相比凝结放出的热量要少得多,即使蒸汽从500 ℃下降至300 ℃,也仅仅能使主给水有稍许提高(一般2~3 ℃),所以蒸汽冷却器的换热面积通常较小。
若蒸汽冷却器采用全流量形式(给水流量完全通过换热管进行换热),当蒸汽冷却器的换热面积较小情况下,蒸汽冷却器会呈现直径很大,管束很短,导致设备呈现“短粗胖”的问题。因此蒸汽冷却器一般均采用部分流量(一般部分流量为30~50%,),旁路采用节流孔板进行节流的系统布置形式,有部分项目蒸汽冷却器采用全流量,其实质也是将旁路节流孔板内置于蒸汽冷却器水室内,换热管内给水仍为分流量设计。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蒸汽冷却器换热管都必须承受给水的高压,工作环境都是很恶劣的。
锅炉再热蒸汽是主蒸汽经过汽轮机做功后再次进入锅炉进行加热,以提高其温度。
将3抽蒸汽直接通入1号高压加热器壳程不可行,现将经过过热段冷却后的1抽蒸汽通过间壁式换热器,再次用3抽蒸汽的过热度加热,然后被加热的蒸汽再次回到1号高压加热器加热给水,如图2所示。
以某350 MW超临界机组配置外置蒸汽冷却器部分平衡图(图3)为例:1号高压加热器的给水进入蒸汽冷却器,利用3抽473.7 ℃的蒸汽再次加热给水,最终给水提高至294.7 ℃。
由表1的计算可知,过热段蒸汽出口温度的设计值为300 ℃(按照高压加热器的设计理念,为了保证1号高压加热器过热段出口处的干壁温度,蒸汽出口温度不能太低,需保证过热蒸汽冷却段出口处管子壁温在蒸汽压力饱和温度1.1 ℃以上),3抽加热蒸汽温度为473.7 ℃,假定3抽加热蒸汽出口温度为310 ℃,蒸汽量为38.326 t/h,1号蒸汽量为69.623 t/h,按照热平衡核算,1抽蒸汽经过再热后温度为356 ℃。
表1 1号高压加热器过热段热力计算简表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传热过程中,因部分阶段3抽蒸汽温度低于1抽蒸汽温度,因此只能采用纯逆流布置实现,如图4所示。
由于给水经过1抽加热后,其给水温度为291.7 ℃,高于蒸汽的饱和温度290.0 ℃,所以经过再热的蒸汽再次加热末端给水时,不必担心蒸汽在管外发生凝结。本次分析设计值定为300 ℃(若采用纯逆布置,端差为10 ℃),给水流量为1 038.836 t/h,按热平衡核算,给水出口温度为294.4 ℃。由图5可看出,在整个传热过程中,蒸汽的温度一直都是高于给水的温度,所以无论采用哪种传热方式(逆流或顺流)均能实现。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采用蒸汽再热方法可行。
采用独立的外置式蒸汽再热器是一种最为直接的办法,如图6所示。它的结构与外置式蒸汽冷却器基本相同,仅仅是管侧介质由给水变成了蒸汽。与常规蒸汽冷却器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管侧压力由30 MPa下降至10 MPa以下,换热管的壁厚大大降低,可由2.5 mm降低至0.9 mm以下。
2)管板厚度大大降低,经计算,以350 MW机组为例,管板厚度可由385 mm下降至175 mm。
3)1号高压加热器至蒸汽再热器的高压管道降低至中低压管道。
4)加热器的材质不能采用碳钢,应采用高一级的Cr-Mo钢。
5)1号高压加热器相应地增加部分换热面积,并且需要在1号高压加热器壳体上额外设置两个接管。
6)1抽加热蒸汽在加热器内冲刷的流程变长,因此其阻力会相应地增大;而3抽的蒸汽在换热管内的流速相比管道内的流速是要低一些的,其阻力并不会显著增加。
由以上分析可知,工作压力的降低,可使蒸汽再热器的重量显著降低,虽然由于温度的提升必须提高壳体的材质,但温度一般不会超过550 ℃,一般15CrMo钢即可胜任。此外,换热管又将碳钢提升为Cr-Mo钢,提高了管子的耐冲刷性,其工作压力相比给水压力更低,因此可靠性更高,不容易泄漏。
现阶段现场的布置以简易、轻量化为指导方向,上述的独立式外置蒸汽再热器虽然视线里轻量化,但仍然需要管道,占用场地,那么是否可以将蒸汽再热器和1号高压加热器整合到一起呢?
如图7(作者提出的一种新型加热器)所示,1抽蒸汽在过热蒸汽冷却段(DSZ) A被给水冷却后,通过蒸汽通道进入尾部的再热区域,被3抽的蒸汽重新加热后,再通过蒸汽通道进入过热蒸汽冷却段(DSZ) B进一步加热给水。这个加热器把1号高压加热器和蒸汽再热器合二为一,简化了系统布置,节省汽机厂房空间和管道。该加热器总重量为69 t,而采用常规的外置式蒸汽冷却器方案,1号高压加热器+蒸汽冷却器共81 t,可见节约成本明显。
对于二次再热机组,由于一般蒸汽冷却器是2台,若采用双列布置方案,则可以将1A和1B高压加热器分别按上述方案进行设计,2抽和4号蒸汽分别接入1A和1B的蒸汽进口,这样就可省却了外置式蒸汽冷却器。而对于采用蛇形管高压加热器的机组,由于是单列布置,这时1号高压加热器设计成上述形式较为困难,但可设计成独立的外置蒸汽再热器,如图7所示。
图8所示,二次再热机组2#抽汽和4#抽汽分别从两侧的进口进入,而1号抽汽从蒸汽进口进入,在再热器内部完成换热后,温度升高,从出口流出再次回到1号高压加热器加热给水。这样成功地使二次再热机组的两台蒸汽冷却器变为一台。
需要指出的是,二次再热蒸汽温度通常达到了530 ℃以上,这温度下,通常要选取昂贵的SA-336F91材料,图7所示的结构,管板需要使用12Cr2MoV或SA-336F91等锻件,换热管则可采用12Cr1MoVG或SA-213T91。由于结构尺寸小,壁厚较薄,所以整体上制造成本还是要比常规外置式蒸汽冷却器低。
按图7所设计的蒸汽再热器,最终给水出口温度为294.4 ℃,而热平衡采用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的最终给水出口温度为294.7 ℃,可见两者相差较小。整个换热过程中,图7所示加热器再热区为过热蒸汽和蒸汽之间的换热,其传热效率是要低于过热蒸汽与给水的换热;再者,1抽蒸汽第一次经过过热蒸汽冷却段后,其实际蒸汽出口温度很可能会高于301.7 ℃,这也会直接导致3抽蒸汽出口温度高于310 ℃,导致最终给水出口温度低于294.7 ℃(图7加热器蒸汽冷却器下端差设计值为20 ℃)。
常规的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系统,蒸汽冷却器下端差(蒸汽出口温度与给水入口温度之差)虽然设计值一般为10 ℃[3](本文所述平衡图为8 ℃),但实际运行中很难达到这么低的数值。从目前国内部分电厂蒸汽冷却器投运的结果来看,下端差以20~30 ℃居多,部分电厂甚至到达30~40 ℃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最终的给水温度偏低。
图7所示的加热器最终的给水温度可能也会低于设计值,至于低于设计值的程度,因目前国内还没有机组采用,暂无实际运行经验可参考,但可以预见的是并不会低太多。
图7所示加热器再热区换热管采用Cr-Mo钢材质,其耐冲刷及抗腐蚀性大大提高,其管内管外工作压力一般不超过10 MPa,而传统的外置式蒸汽冷却器换热管一般为碳钢,管内一般要承受30 MPa的给水压力,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相比而言,图7所示换热器再热区域工作环境较好,因此其泄漏的可能性更低,因此,图7所示加热器可靠性更高。
图7所示加热器与传统的外置式蒸汽冷却器相比,优缺点如下:
表2 加热器优缺点对比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利用3抽蒸汽对1抽蒸汽进行加热,被加热的1抽蒸汽再次对给水进行加热是可行的;
2)新型加热器换热管管内压力由30 Mpa降低至10 Mpa,工作压力大幅度降低,换热管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降低了泄漏的几率,加热器可靠性得到了提高;
3)3抽蒸汽传热至给水经历了两次传热过程,因此其传热性能会有所降低,尤其1抽蒸汽在过热段的出口温度受高压加热器设计水平限制,存在较大的变数;
4)新型加热器结构相对复杂,但外部管道系统布置简单,节约场地和管道。
综合本文论述,这种新型加热器相比传统的高压加热器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加热器的成本,管道和场地的投资相对有所降低,因此值得采用,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