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踝关节的损伤临床康复治疗当中运动疗法的应用价值分析

时间:2024-08-31

王烨亮 王怀程 安安

1.通化中盛综合门诊部,吉林 通化 134000;2.中日联谊医院研究生,吉林 长春 130000;3.长春市中心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踝关节损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运动损伤,主要包括踝关节骨折、踝周韧带撕裂、踝关节脱位等类型,且大部分患者是由于外踝韧带撕裂所致,以肿胀、疼痛、淤血等症状为主,甚至会出现无法正常行走情况,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与生活质量[1]。踝关节作为人体下肢负重的重要关节,可将机体垂直重力经转化变为弓态结构来负重,然而一旦受到外界的反作用力冲击后,一旦踝关节无法得到有效缓冲,则易发生损伤,需及时予以有效治疗,避免引发患者出现一系列并发症[2]。目前临床在治疗该类患者时,建议以冷敷、佩戴支具、制动及休息为主,且辅以康复训练,以此来促进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运动疗法目的是通过主动或被动训练方式,促使患者可重新得到局部或全身运动功能与感觉功能,近年来该康复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可起到改善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作用[3ˉ4]。鉴于此本研究以100例踝关节受损患者为例,探讨在其治疗期间应用运动疗法的效果,现详细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病例选自踝关节受损的10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成2组。常规组男患者与女患者各28例、22例,患者年龄在(15ˉ72)岁之间,均龄值是(45.7±5.8)岁,患病时间在2h至40d,患病时间平均在15.20±4.35d,其中左踝损伤30例,右踝损伤20例;实验组男女占比30:20,患者年龄区间值在(18ˉ 70)岁,年龄均值为(46.0±5.5)岁,患病时间最长在45d,最短在2h,平均患病时间在15.37±4.62d,左踝损伤与右踝损伤占比例在27例及23例。以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病例资料展开分析与对比,P>0.05,满足研究要求。入组患者选入要求:(1)经临床诊断确诊,存在踝关节扭伤病史,皮肤为青紫色,患者不敢用力着地,在运动时疼痛感加剧,无法忍受;(2)患者知情并同意(3)踝部关节存在功能障碍;(4)病例资料齐全;(5)意识清晰、可清楚表达。排除:(1)合并恶性肿瘤;(2)智力障碍;(3)精神异常;(4)研究中途退出。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以常规疗法,以膏托来固定,并在早期实施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在饭后给予患者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来缓解疼痛,服用方式为口服,每次服用75mg,每日服用1次;对于疼痛感较为严重者,可按医嘱加大药物服用剂量,并滴注患者尽量减少运动、行走,以此来减轻膝关节的压力;也可通过抬高患肢方式,缓解患者疼痛。

1.2.2 实验组 加入运动疗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治疗,(1)伸屈运动(第一阶段):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指导患者展开踝关节背伸活动、跖屈运动等,以患者关节处未感觉到痛点为宜,且在患者最大疼痛耐受范围内,逐渐增大踝关节伸屈运动力度,避免对肌肉、肌腱与肌鞘粘连部位带来被动牵拉;(2)站立平衡运动(第二阶段):待患者实施踝关节伸屈运动,关节功能得到改善后,指导患者展开站立平衡运动,具体方法如下:需调整患者为站立位,指导其将重心落在健侧肢体上,并且双足间距和肩部同宽,以此来指导患者展开重心转移训练;之后将重心从健侧肢体转移至患侧肢体,以同样方式展开训练;(3)步行运动(第三阶段):在患者能够独立做完站立平衡运动之后,对其展开步行运动锻炼,即患者健康肢体及患侧肢体可来回转换后,指导患者于病房、走廊内展开步行运动。可结合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适当增加训练难度与训练次数,以此来促进患者尽快恢复踝关节运动功能。

1.3 指标观察及判定标准 (1)治疗后两组疗效分析,以临床症状与关节活动情况来判定,患者经治疗后踝关节处疼痛感并未得到改善,少数患者甚至病情加重,且活动明显受到限制,为无效;踝关节肿痛程度有所减轻,步行时存在轻微的酸痛感,且较为乏力,为有效;踝关节的肿痛感显著缓解或基本消失,且关节活动趋于正常,为显效;(2)治疗前后两组疼痛评分,以VAS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来评定,总分值在0分ˉ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严重;(3)生活质量,对比指标:综合领域、环境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及躯体领域,量表选取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单项总分100分,生活质量随得分增加而越高,分别在施治前后各进行1次评价。

1.4 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以统计学SPSS21.0展开分析与处理,临床疗效以(%)百分数表示,数据校验以(X2)卡方值;疼痛评分以(±s)表示,数据校验以(t)值,统计学判断以P<0.05表明存在较大差异。

2 结 果

2.1 治疗后两组疗效分析 由表1得出,经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后,两组均取得一定疗效,但与常规组相比,实验组疗效更好(P<0.05)。

表1 治疗后两组疗效分析(n,%)

2.2 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疼痛评分 由表2得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经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有所缓解,且相较于常规组,实验组疼痛评分较低(P<0.05)。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疼痛评分(±s,分)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疼痛评分(±s,分)

治疗后常 规 组 50 6.18±1.24 4.27±1.45实 验 组 50 6.05±1.17 2.64±0.78 T值 ˉ 0.5392 7.0003 P值 ˉ >0.05 <0.05组别 例数 治疗前

2.3 生活质量 表3可知,经对比施护前2组生活质量,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施护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较高,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对比组间生活质量(±s,分)

表3 对比组间生活质量(±s,分)

心理领域施治前 施治后 施治前 施治后 施治前 施治后常 规 组 50 59.04±4.85 67.80±5.24 54.45±4.27 66.70±6.01 55.70±4.42 66.75±5.04实 验 组 50 59.21±4.27 75.74±5.08 54.20±4.72 74.14±5.76 55.62±4.50 75.18±6.23 T值 ˉ 0.186 7.693 0.278 6.320 0.090 7.439 P值 ˉ 0.853 0.000 0.782 0.000 0.929 0.000组别 例数 综合领域 环境领域

续表

3 讨 论

踝关节承担着人体的运动功能,是重要下肢关节。在临床骨科疾病中,踝关节损伤是常见的一种疾病,在所有关节韧带损伤中,该疾病发病率位居首位[5ˉ6]。一旦患者踝关节受损后,会出现肿胀、疼痛、淤血等症状,甚至于不能够正常行走运动,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一旦患者在患病后未得到有效治疗或合理治疗,那么则易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骨关节炎、关节不牢等,故而临床对于该病症患者,以恢复负重功能稳定性与运动功能活动性为治疗原则[7ˉ8]。既往临床对于踝关节受损患者的治疗,以恢复患者踝关节负重功能稳定性为主要原则,但更重要的是将踝关节运动功能灵活性恢复。运动疗法属于一种训练方法,主要是针对以恢复患者运动功能,改善其肌肉功能为目的,共分为三个阶段,大部分患者在第三个阶段时,处于基本痊愈状态,且该康复方法具有安全、简单、痛苦小等特点,易被患者所接受[9ˉ10]。本研究通过分析常规疗法与联合运动疗法在踝关节受损患者治疗中的干预效果,结果发现实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6.0%,高于常规组82.0%,通过实施踝关节力量训练,能够增强患者肌肉力量,促使其踝关节运动稳定性得到提高;以单腿站立练习,能够对患者踝关节稳定性进行调节,以此来促进关节整体的协调性与平衡性;实验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为2.64±0.78分,低于常规组4.27±1.45分,可见以运动疗法实施辅助治疗,既能够起到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够缓解其疼痛感,对促进患者尽快康复起着积极意义,临床应用具备可靠性与有效性;实验组综合领域评分为(75.74±5.08)分、环境领域评分为(74.14±5.76)分、心理领域评分为(75.18±6.23)分、社会领域评分为(74.60±5.28)分、躯体领域评分为(76.50±4.15)分,高于常规组综合领域、环境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及躯体领域各项生活质量指标67.80±5.24分、66.70±6.01 分 、66.75±5.04 分 、68.11±4.45 分 、70.63±4.22分,证实应用运动疗法治疗踝关节损伤患者,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意义较高。

综上所述,以运动疗法与常规疗法对踝关节损伤患者展开治疗干预,可取得确切干预效果,既能够缓解患者疼痛感,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同时还能起到改善患者预后质量作用,有利于促进其尽快康复,值得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