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血管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时间:2024-08-31

李珂

【中图分类号】R5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5-0288-01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因素与病情发展具有密切关系,患者强烈的心理应激和情绪反应,会导致患者病情加剧,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依据相关资料显示精神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恶化的主要问题,患者情绪的抑郁、焦虑都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增加心脏损害。因此,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结合心脑血管疾病的具体病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和支持,依据患者的心理反应情况,做好相应的治疗工作,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1 心理因素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机制

心脑血管疾病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脑皮层在刺激物的作用下,通过加工处理和储存,达到刺激转化成抽象的观念。在这个环节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作为刺激物被大脑皮层接受,通过认知评观念人格特征,并对资源,社会支持等等都是主要因素之一,大脑皮层联合区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并转变成富含情绪色彩的内脏活动,并以行动的方式传输出来,对心血管疾病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2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行为反应

人类身体疾病的发展与心理反应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来说,疾病的发展不仅仅受到身体因素的影響,还直接受到心理变化的影响,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会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恶化,甚至出现死亡等症状。很多患者在疾病的困扰下心理逐渐出现了转变,担心自己疾病的发展,或者是被家人遗弃等问题,情绪混乱严重,部分患者在住院期间心理敏感度相对较高。所以要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药物干预的方式,但非药物治疗始终是最佳的方式,结合不同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采取最佳的心理干预手段,缓解患者的焦虑情况,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让患者能够在治疗以及康复过程中调整好状态,摆脱病态的阴霾。跟相关研究发现,很多患者出院后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心里会发生转变,出现不同程度的顾虑和忧郁,其根本原因在于患者在病症的折磨下长期缺乏锻炼,身体各项机能下降无力感加重,这是心脏损害的前期表现,如果患者没有重视起来,在恶性循环中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

在疾病来临时,很多患者采用的是否认机制,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对疾病采取否定、漠视、淡化和回避的态度。很多患者在确诊为心脑血管疾病后,心里仍然不能接受这个疾病的事实,在思考中极易出现抑郁或者焦虑的情况,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对整个治疗过程也十分不利,这就是否认机制。患者无法面对自己患病的事实,采取逃避的方式不去治疗疾病,错过了最佳的黄金时治疗时间,直接导致病情恶化,后期治疗也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

心理过激和负面情绪影响会导致患者的心率加快,造成患者的身体机能下降,会出现身体无力感和心脏损害等早期表现。因此,医护人员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行为防治,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做好相应的心理治疗工作,当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出现困难、挫败等心理问题时,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并指导患者通过良好的心理情绪调整和针对性的科学锻炼,缓解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对于一些心理行为较为急躁的患者,可制定相应的心理解决方案,要求患者在日常交流中做到不急不躁,懂得尊重他人使患者逐渐养成平稳平和的心理状态患者可以制定一日详细规划按部就班,患者要时刻怀有感恩的心,学会以微笑示人,避免心理、情绪急躁的情况出现。同时护理人员或家属要与患者多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帮助患者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始终保持积极乐观轻松的情绪和态度,对于大多数心脑疾病患者,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从心理上需要他人帮助和照顾,因此,医护人员可对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安排和运动规划,使患者可以正视自己的病情发展,树立良好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始终保持平和积极的心理状态,正确认识疾病。

综上所述,人体会因心理因素而受到影响,不同的心理因素也会导致不同器官出现损害,人体一旦患病,要积极调整自身的状态,增强情绪管理,以积极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疾病,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敢于去挑战疾病,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全力配合治疗,只有在良好的心态下才能真正与疾病抗衡,早日恢复健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