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史一晶
[摘 要]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初衷是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让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培养无缝对接。也就是说,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可以很好地把握市场人才的实际需求,既可以满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将社会的实际需求变化及时告知学校,帮助学校转变教育方式和形式,进而提升新时期企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也能为学校的教育思路的转变提供依据。因此,校企共建、工学交替是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应加强校企共建、工學交替,培养全方位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带来效益,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关键词]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2)05-0076-03
(一)校企共建的相关原理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展开教育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的办学模式,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为提升教育水平建设,谋求学生就业发展,逐步提升教育质量,开展学校与企业之间对接合作,针对企业意向,培养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在校外开展职业实习培训,学生在进校之初,和企业签订相关协议,毕业后到企业进行工作,提升学校就业率,同时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校企共建其实是解决当下人才培养与需求不对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避免了培养与需求之间的脱钩,既能够为企业及时、有效、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还能提升学校培训的针对性,及时转变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的形式,对于学校改变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形式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不仅如此,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也面临着非常重的就业压力,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缓解学生在校的就业压力,将自己的重点放在学习技术上,从而更好地掌握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校企合作是一件非常好的政策,可以将关联的主体,包括企业、学校和学生,都能够在校企合作中获得机会和优势,从而巩固自身的实力和水平,对于后续发展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机会,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尝试,也是今后教育合作的一个发展方向。
(二)校企共建的价值
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一是全面提升了教育院校办学水平。高校充分借力国家政策,提升师资力量与软硬件设施,对标国外办学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化教育,有利于构建人才力量体系,提升高校办学水平。二是促使高校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新时期市场发展变化迅速,高校与企业合作可以与市场需求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及时探寻市场发展动态,建立市场需求度高、求职较为符合企业发展的发展方向,满足新时代校企共建教育发展目的,进一步增强办学活力。传统的教育方式,对于社会的人才需求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及时根据社会需求的转变而变化教育形式,例如,前几年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荼的时候,工程造价和工程管理的专业很吃香,一些高校几年后才看到市场的潜力,尽管重点设置了相关的学科建设,但等学科建设好后,原来的热门专业也变得冷门。但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学校和企业之间有明确的对接形式,企业需要什么,学校立马培养什么,让学校原本的落后性得到很大的改善。因为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必须要有敏感性,因此企业才是最懂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市场在不断的变化,企业的人才需求的标准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学校的培养形式也在发生变化,一切的变化就是推动个人、企业、学校前进的动力。三是弘扬新时代办学特色。探索多元办学模式改革,打破原有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隔阂,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设定特有课程内容和发展模式,设立标准对接,创建机制灵活、实力雄厚、功能强大的新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可以综合提升学校办学内容,增进人才吸引力,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区域之间的人才沟通模式,助推学校服务企业发展。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持续提升,为人才建设提供职业能力精湛、专业素质过硬的先进教学力量。前文提到了变化推动学校企业和个人的前进,其实也是创新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何为特色,就是要与别人不一样。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学校可以更好地掌握市场的变化需求,适时调整办学形式,让学生能够提前熟悉相关的技术,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一套连锁效应下,学校的办学形式势必会被其他同类高校所模仿,对于推动学校的发展也是重要的一环。
(一)工学交替中的作用
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是国家最新倡导的职业教育模式,旨在以学生为教育的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的专科教学理念指引下,以培养具有合格专业职业技术能力的人才作为基本教育目标,根据专科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发展形成的特征,组织在校生在高等院校与中小型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交替地完成对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与我国大学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工学交替在校内充分凸显了教学的生产力,在校外充分彰显了实践教育发展力。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企业提供实用型人才。
(二)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教育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产教体系建设,突出表现为:1.未充分挖掘学生在企业发展中的综合能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合作项目停留在学校与企业合作协议上的内容。2.未建立适用的教学培养机制。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更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操能力、职业素养等其他方面的培养。3.学校及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理解不到位、推进不到位。企业需求变化性高,学校在学科设置方面没有及时跟进变化,未吸纳足够数量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共建的建设中来。4.就业辅助模式不合理。不能按照学生的成绩以及实际操作能力优势指明求职路径,缺少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就业辅助不到位。
(一)“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是提升学校与市场需求的亲密度。校企共建、工学交替可以依据新时期技术领域方面实时变化,实现培养目标与前沿需求同步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可体验到真正的企业环境、真正的项目案例和现实的工作压力[1]。二是专业教学共享企业师资。围绕特色专业,学校邀请企业资深专家,定期到学校授课,校企协同合作,举办教育活动和课外素质扩展训练,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综合能力。三是按照“准企业人”的方法去实行订单式的培养。学校按照市场需求设立适应性强的专业学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除了学习学科知识外,还加强了职业素养的培训与教育。四是企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企业为拥有专职技术能力以及实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提供匹配的就业岗位及薪资待遇,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有效减轻企业招聘用工的压力。创新校企共建、产教互补的发展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发展双线对接[2]。
(二)“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校企共建是培养人才的方式之一,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校期间,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化操作,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并按照自己的优势,提升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锻炼职业技能,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培育为己所用的优秀人才的机会,企业用人需求更具有指向性。校企联合培养不是简单的批量化生产线,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行业特点和企业特点,设计出具体的培养方式,学校为企业提供学生成长的根基沃土,企业为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并开展工作的实践机会。校企共建的最终目标是培養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人才是社会发展不能缺少的重要存在,通过这些人才的努力,推动一家企业、一个领域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三)“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
一是,定向文化或订单订购文化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训或订单式培训协议,新生进入“订单”培训班或“定向”培训班。企业招聘与学生综合测评结果挂钩,实现了学校招聘与企业招聘、实习与就业的同步。
二是,勤工结合方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定期在合作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工作技能的培训。掌握企业的就业要求和实习岗位和专业之间的对应关系,签署协议,以勤工助学的方式,保证学生的实习职位可以从学习转移到研究。
三是,教学试用模式。在学校让学生了解合作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接受企业文化,提前进行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合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是,产教结合模式。学生通过实习的方式获得企业定点职位工作,学校和用人企业共同参与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开展合作教育训练,使学生成为雇主需要的合格专业人士。发展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展校企“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将学校实训基地打造成以生产为导向的实训基地,形成互动机制的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实现教学服务企业、企业促进教学双赢的局面。建设合作运营培训基地,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训设备和场地,减轻企业对实训的负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学校以技术指导的方式,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提升办学水平,学生提前接触工作环境,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获利。
五是,建立教学指导专家组。聘请企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学校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专业技能型教学的发展步骤,依据企业发展需求进行及时调整,指导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和实践培训基地。
(一)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制定校企合作与招生发展的统筹培养模式,制定全方位、流程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专业人才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培养办学标准,优化导师队伍建设,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以及细致的考核评价体系。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企业,综合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优先认定为产教融合型企业,严格落实国家对于校企合作的教育优惠政策,积极引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项目。二是创新校企合作教育集团化发展机制。依托重点专业和骨干产业,支持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制定支持政策及管理办法,支持职业学校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开展实体化运作,学校要与企业在专业学科设定、人才培养方向、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长效合作。支持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教育发展一体化联盟,明确企业和学校的责任分工,打破区域发展限制,共同合作培养双效人才,共享教学科研成果,共同提供专业化实训基地。
(二)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建立“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现代治理机制,依法规范治校。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完善政府主导发展、学校充分落实、社会积极参与建设的合作共通关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建立职业教育管理新机制。健全内外部约束和激励机制。学校要依照相关规定,建设专业化培养流程章程,规范办学行为,以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企业要确定用人计划、岗位标准、内容和程序,为专业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匹配的就业岗位。另外,学校与行业企业可按照规定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培养紧缺急需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一是量化校企合作教育体系评价考核制度。以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技能人才为核心,建立工学交替的教育发展体系,量化考评标准,倒逼学校提升办学模式。完善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多方参与实现合力发展。加强对工学交替教育的督导和评估,提升人才对社会的服务贡献度。建立内部质量评价体系,全方位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实际需求的正向匹配度。二是建立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资金保障机制。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用好政府财政对校企共建、工学交替办学条件改善的投入力度,引入社会各界资金力量,探索建立“基本保障+发展专项+绩效奖励”的学校资金保障制度,保障人才培养经费,切实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总体提升。
校企共建、工学交替是企业订单式培养的方式,也是企业与学校进行综合式培养教育的形式。文章从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理论入手,分析市场竞争环境下校企共建、工学交替发展的问题所在,并为如何进行校企共建、工学交替提出了一些建议。
[1]刘志民,吴冰.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2):143-147.
[2]万兵.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15):32-3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