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建立
东营机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 东营 257000
临床上血常规检验的实施,是获取临床诊断指标数据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观察血常规检验中各项数据,可以对多种疾病做到有效判别,因此在临床中就有极高的实施意义。临床血常规检验样本采集可分为末梢血与静脉血,在采集过程中,血液样本数量和检验所得数据具有一定差异性,因此,合理使用不同采血方式对患者进行临床血常规检验,存在较高应用意义,本文就,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不同开展分析,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实施血常规检验患者130例为课题研究对象,依据检测方式不同,分别设立常规组和实验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配,65例患者分配于常规组,组间包含男性31例,女性34例,年龄区间22岁至65岁,年龄均值(40.58±2.65)岁;65例患者分配于实验组,组间包含男性36例,女性29例,年龄区间25岁至63岁,年龄均值(41.23±2.77)岁,组间资料比较,未见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于检验实施前均保持空腹状态。
常规组患者血常规检验采集末梢血:对患者中指或无名指指侧进行按压,充分消毒后,以一次性采血针穿刺患者指尖充血位置,待血液涌出后,使用微量吸管收集患者血液样本0.02ml。
实验组患者血常规检验采集静脉血:取患者上臂位置,以止血带对患者上肢静脉进行施压,消毒后以无菌注射器针尖端穿刺患者静脉,另一端与样本采集试管向量,有效穿刺后,释放止血带,待试管中血液样本量收集至2ml,采集结束。
1.3观察指标 统计组间患者血常规检验中所得白细胞、血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血小板压积等指标数据,比较分析组间患者血常规检验差异。
将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所得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实验组患者白细胞(6.72±0.66)10^9/L、血红细胞(3.54±0.12)10^12/L、血小板(183.57±5.31)10^9/L、血红蛋白(289.43±7.22)g/L、血小板压积(0.19±0.05)%等指标数据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白细胞(5.09±0.34)10^9/L、血红细胞(3.46±0.25)10^12/L、血小板(169.84±6.28)10^9/L、血红蛋白(270.52±6.14)g/L、血小板压积(0.14±0.02)%等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性明显(t值分别为17.7006、2.3258、13.4599、16.0857、7.4856,P<0.05)。
临床血常规检验是以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器,对取得血液样本进行处理、分析,以此获取血液中所含血细胞数据指标,通过观察分析检验结果,能够有效得出患者所患疾病致病原因,评测患者机体健康水平,判断疾病所致影响及危害,从而为患者疾病诊疗及用药等方面提供可靠临床依据,保障临床诊疗有效性及患者疾病康复概率。
静脉血是指人体中静脉中所流动的血液,血液流经肺部动脉、右心室等重要组织器官,其中所蕴含的物质及成分较为多样,血液、血浆蛋白等指标浓度较高,由此导致静脉血液呈现暗红色,具有一定粘稠度[1]。末梢血则是指人体中神经末梢组织中包含毛细血管中所存在的血液,采集位置多为指尖、耳垂等,在临床中取血较为方便,通过少量取血进行血细胞计数分析,可对患者血液中所含有形成分做有效检验分析。静脉血和末梢血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具有同样检测样本采集价值,可对实施不同疾病检测患者疾病检测诊断起到促进作用[2]。静脉血和末梢血在样本采集量、数据获取准确性、指标检测有效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原因在于末梢血在采集过程中因操作因素影响,会使患者所提供样本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等物质出现消耗或损失,由此导致上述指标检验结果低于真正机体中指标数值,干扰血常规检验数据或缺乏准确性,间接影响患者疾病诊断结果及治疗有效性。因此,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样本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价值,以静脉血作为血常规检验样本,临床检测实施意义及检测应用价值更为良好,实施意义显著[3]。
本次研究比较可见,实验组患者血常规检验中采用静脉血进行检测后,组间白细胞、血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血小板压积等指标数据均高于常规组采用末梢血检测患者,数值比较差异性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临床血常规检验中,采集静脉血血液样本所得检测数据具有显著优势性,检测精准度更高,疾病诊断可信度及依据性更好,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应用价值较高,建议使用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