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戊型肝炎致肝功能衰竭的病例分析

时间:2024-08-31

董胜楠 关晓辉

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00

戊型肝炎病毒(HEV)核酸为单正链RNA,主要经粪-口途径感染,特点是具有自限性,预后较好,戊型肝炎一般不引起肝硬化,但可能因为有些患者存在基础肝病、免疫功能低下及混合感染等原因导致肝衰竭,使患者病死率极高[1]。临床表现为腹水,皮肤、巩膜黄染,食欲不振,乏力,发热,昏迷。目前临床上一般治疗为保肝、降酶、降黄、抗炎及支持对症治疗。现将1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最终导致肝衰竭的诊断及治疗的病例汇报如下。

1 病历资料

1.1主诉 患者女,59岁,因肝功能异常2年,上腹部胀痛伴皮肤、巩膜黄染7个月,加重40天于2020年9月1日入院

1.2现病史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肝功能异常,曾于我科住院给予保肝、降酶及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之后多次复查无明显异常。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伴皮肤、巩膜黄染,伴乏力,即来我院就诊,经住院治疗,诊断为:肝功能异常,黄疸,胆囊炎,低蛋白血症。给予保肝、降黄、抗炎对症治疗1周,病情不见好转,转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经住院诊治(具体不详),病情好转出院。之后复查肝功无明显异常。40天前无明显诱因该患上述症状加重,上腹部胀痛,皮肤、巩膜黄染,食欲不振,乏力,发热,体温不详,自觉畏寒,咳嗽,少量咳痰,再次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诊断为“肝功能衰竭,戊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腔积液,脾功能亢进,低蛋白血症,贫血,自发性腹膜炎,胆囊炎,肺部感染(真菌感染),胸腔积液”,经保肝、降黄及抗炎治疗40天,未见明显好转,逐渐加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腹胀加重,尿少,今日为求进一步诊治转至我院,经门诊以“肝衰竭”收入院,病程中无头晕、头痛,无胸痛、胸闷,进食较差,排便正常,体重减轻(具体不详)。

1.3既往 否认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否认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外伤史、手术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疫区居住史,无烟酒嗜好。

1.4体格检查 体温:36.5℃,脉搏:76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10/70mmHg,一般状态差,呈嗜睡状态,呼之能醒,能正确回答问题,自主体位,查体合作。肝病面容,贫血貌,皮肤粘膜黄染,未见出血及皮疹,可见肝掌,无蜘蛛痣。眼睑无水肿,巩膜黄染,睑结膜苍白,口唇无苍白及发绀,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静脉无怒张,颈软,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无畸形,肺肝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76次/分,节律规整,心音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饱满,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服软,上腹部触压不适,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肾区叩击痛阴性,墨菲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分,双下肢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阴性,扑翼样震颤阴性。

1.5辅助检查 肺部CT:1、右肺中叶、双肺下叶少许炎症。2、右肺中叶局限性肺气肿。3、纵膈淋巴结略肿大。4、胸主动脉硬化。5、胆囊改变,请结合腹部检查结果。6、左侧乳腺钙化灶。腹部CT:1、考虑肝硬化,请结合临床。2、胆囊炎,胆囊壁水肿。3、胆总管显示欠清,必要时进一步CT增强检查。4、盆腔积液。体检相关检查:血常规:白细胞 2.8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88.24%,红细胞 2.41*1012/L,血红蛋白 77g/L,血小板 17*109/L。尿常规:隐血 2+,胆红素 3+。便常规:血红蛋白(+)。

1.6诊断 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期,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电解质代谢紊乱,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低磷血症,自发性腹膜炎,胆囊炎,肺部感染(真菌感染),脾功能亢进,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中度贫血,戊型病毒性肝炎,胸腔积液。

1.7治疗 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降黄,门冬氨酸鸟氨酸降血氨,氯化钾补钾,维生素k1补充凝血因子预防出血,乳果糖保持大便通畅,保持肠道酸性环境,美罗培南抗炎治疗。

2 讨 论

临床上肝衰竭患者肝功能急剧恶化,病死率极高,肝衰竭(liver failure)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有学者研究发现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的患者并发肝性脑病、感染和基础肝病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2]。

2.1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肝衰竭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量研究发现最常见的是肝炎病毒感染,特别是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或混合感染与肝衰竭的发生密切相关。

2.2肝衰竭的治疗

目前肝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内科治疗、人工肝及肝移植治疗[3]。肝衰竭的治疗应当立足于积极消除病因,合理的营养和能量支持治疗,控制感染,纠正低蛋白血症,减轻肝组织炎症水肿,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肠道菌群,防治并发症,必要时进行人工肝或最终进行肝移植。有研究发现慢性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为76.4%,因此防治肝性脑病对于肝衰竭的预后有很重要的作用。

3 分 析

本例中该患中年女性,戊型肝炎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明确,疾病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考虑给予人工肝及肝移植治疗,但患者状态差,且肝源供应困难,医疗费用高,仅给予该患保肝、降黄及营养支持对症治疗。患者在住院10天后死亡,死亡原因为肝衰竭、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当前肝衰竭尚缺乏敏感、可靠的临床评估指标或体系,尽管目前临床上对于肝衰竭的诊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在治疗上尚且需要进一步探讨,进一步加强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提高肝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存活时间,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