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宫洁菁
孙中山、宋庆龄一生中使用过大量印章,有与两人所充实的革命活动密不可分的官方印信,也有反映两人审美情趣及私人交往的私人藏印。这些印章历经岁月的变迁,一直由宋庆龄悉心珍藏。1981年宋庆龄去世,印章和其他遗物一起原地保存在了上海淮海中路1843号故居内。在此选取其中几枚特殊的私人印信给读者介绍。
古书有云:“人随时往,心思手泽,后岂易见?凡有遗存,固宜以异宝目之也。至于玺印为用,专以文字较优他玩。幸得留于后世,安可忽而置之?”大意为:印章作为实用之物,因其留存有文字,而较其他玩好之物更有价值,记载着前人思想和手泽的如此重要的印章,既然留存了下来,就不可不珍视。
我国三千年的印章史堪称一部浓缩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印章的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名人印章是印章中的一类,它是反映名人生活、工作的重要证物,意义非凡。
革命伟人孙中山、宋庆龄的一生中也曾使用过大量印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与两人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密不可分的官方印信,如“中华革命党本部之印”“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之印”“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席之印”等;另一类为反映两人审美情趣及人际交往的私人收藏印,如“孙文之印”“孙文藏书”“孙宋庆龄”等。
“孙字”火漆印
火漆,亦名“封蜡”,以松脂、石蜡、焦油加颜料混合加热而制成。封粘时,用烛火引燃火漆,于熔成稠状时滴注于需要封粘之处,在将待凝固之前加盖印章,冷却后留下清晰的钤记图案,即为火漆封缄。这是一种防止信函被拆的封缄形式,特别用于机要信函的保护。火漆印即是待火漆凝固前加盖的印章。
“孙”就是这样一枚火漆印,铜制,印面为圆形,刻字“孙”,印面直径2.4厘米,通高8.3厘米,白文。孙中山在其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常需发出函电联络工作或部署行动,如事关机密,便会使用此火漆印进行火漆封缄,以防函电被偷拆。1922年至1923年间,孙中山与妻子宋庆龄一起居住在上海莫利爱路29号寓所。其间,孙中山就讨伐陈炯明、国民党改组等问题与国民党军政要员、北洋政府官员、各地军阀、商会、报馆等频繁互通电报。这些电报都事关重大、涉及机密,虽然我们现在无法找到已发出的电报原件,但想必发出电报、信函时孙中山会注意到保密问题,而钤盖火漆印是当时一种应用普遍的防止偷拆的方式。当时很有可能会用到这枚“孙”火漆印。
孙中山的私人藏印材质不同、形状各异,摆放在一起委实妙趣横生、夺人眼球。这些印章多被用于签发文件或题词的落款盖章。“孙文之印 逸仙长寿”是一组对印,双狮钮,印面边长3.8厘米,通高7.6厘米,白文,其石质经鉴定为寿山石中的芙蓉石。对印的边款分别为“民国五年十二月陈融谨篆”“颙ㄏ”,可知此印为1916年陈融刻制后赠予孙中山的。孙中山对他的革命同志陈融所刻制的这对印章十分喜爱,经常使用其中的“孙文之印”在自己的题词后盖章。如题赠给陈伯陶的“天下为公”横幅,题赠给上海精益眼镜公司的“精益求精”等,落款处均钤此“孙文之印”。
兽钮是近代印章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印钮形式,而有一枚“孙文之印”则是以更为古朴的瓦钮为印钮,该印的印面边长为2.5厘米,通高1.8厘米,白文。瓦钮,又称“鼻钮”,是我国古代早期最为多见的印钮,因孔小如鼻而得名,汉代以后,鼻钮孔变大,故又称为瓦钮、桥钮。此枚“孙文之印”规格小巧玲珑,形态古朴沧桑,瓦钮中穿有绶带,可随身携带。
“孙文之玺”也是孙中山的私印,印面边长5厘米,通高7.1厘米,朱文。这枚印章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材质和印钮雕刻。由于印章通体呈温润的黄色,因此很容易误以为其材质为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其实,经专家鉴定,它是寿山石无疑,但并不是田黄石,它缺少田黄石的重要特征,如细密清晰的萝卜纹等等,很有可能是另一种寿山石:溪黄石。
虽然不是珍稀的田黄石,但这枚印章还是很有看点,因为它的印钮采用了“薄意”雕刻技法。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名,是寿山石印章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薄意雕刻作品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因此,对于雕刻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有中国绘画笔墨基本功,要讲究构图、层次、刀工、线条等各种技艺。“孙文之玺”的印钮以薄意雕刻山水,非常精妙,富有欣赏价值。
宋庆龄的三个签名章
宋庆龄除了传统的印章之外,新中国成立后还使用过三枚形制比较特别的印章,都是根据她的签名手迹制成。这三枚印章皆为长方形,两枚为宋庆龄的中文签名手迹“宋慶齡”,分别为木质和牛角质,印面7.7乘2厘米,通高6.3厘米,朱文;一枚为她的英文签名手迹“Soong Ching Ling”,木质,印面9.6乘1.3厘米,通高6.9厘米,朱文。
宋庆龄早期在自己的藏书上钤印时多用20年代刻制的“孙宋庆龄”印。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则多用以上所提到的两枚“宋慶齡”签名章了。几乎每一本新中国成立后的藏书都被钤上了这两枚印章,而题词或文稿、书信上则并没有发现,可见这两枚印章的主要作用就是藏书上的署名。
自幼在美国接受教育的宋庆龄,习惯于使用英文撰写文稿或书信,也常用英文签名。因此,她请人按照她的英文签名手迹刻制了一枚印章。但据考证,这枚印章宋庆龄使用的并不多,在大部分情况下,宋庆龄还是会在书信和文稿上亲自签名以示郑重。
“林泰之印”的渊源
宋庆龄的印章之中,有一枚“林泰之印”,青田石質,狮钮,印面边长1.4厘米,通高5.5厘米,朱文,边款为“林泰同志正之,一九七九年二月,刘友石篆于沪”。印章的篆刻者刘友石先生在篆刻之时并不知道林泰是谁,组织上委托他这么刻,他就刻了,也不便多问,直至宋庆龄去世之后一段时间他才知道自己是为大领导宋庆龄刻了一枚印章。
林泰是宋庆龄的化名之一,至于这个化名是如何产生的,现已难以确定。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早年宋庆龄旅居德国时为躲避外界烦扰即开始使用此化名,“林泰”源自“林太太”“林太”。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林泰”是孙中山为宋庆龄取的别名,为了纪念他的泰国革命同志林文英。
可以确定的是,宋庆龄很喜欢用这个名字。不仅是旅居德国期间,抗战胜利后直至晚年,宋庆龄一直都在用这个化名。而早年的其他化名,马丹、琼英等则都很少再使用。
当时负责宋庆龄后勤保障工作的上海市政府机管局副局长李家炽的一段回忆阐明了“林泰之印”的刻制渊源。1979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叶剑英致信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彭冲,决定从国家财政中拨款5万元予宋庆龄,彭冲委托李家炽办理具体手续。李办好手续后即向宋庆龄汇报,宋庆龄表示感谢,并委托李家炽管理这笔钱。为了方便这笔钱的使用,宋庆龄还让李家炽刻了一枚名为“林泰”的印章,由李保管。随后李家炽将5万元拨款交代上海市委办公厅行政处财务科以“林泰”的名义存入银行。每次宋庆龄要用钱,便会派人带着她的亲笔信到上海,由李家炽办理取钱手续。李家炽所提及的名为“林泰”的印章应该就是此枚“林泰之印”。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