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分析循证护理运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护理的效果

时间:2024-08-31

杜 娟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北京 100000

1 前 言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住院患者多伴有急性胸痛的现象,并且年纪越大发病率越高,并且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较差,血液循环变慢,随着血液浓稠度的增加,死亡率及致残率也存在极大威胁,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常规护理干预的实施较为普遍,缺乏针对性,故采用循证护理方式,从以往的护理经验中寻找实证,结合对患者的实际需要,进行护理措施的制定,并对该项护理措施进行评估。为证实循证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以下研究将针对该问题进行证实,现将报告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临床资料 将我院参与本次研究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观测对象,分为对照组40例为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该组患者男女比例为30/10,年龄介于70~90岁,均值为(80.71±3.44)岁;另40例为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干预,该组患者男女比例为35/5,年龄介于74~94岁,均值为(80.49±3.72)岁。将以上患者个人信息以及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性。

2.2方法

2.2.1对照组 为其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健康知识手册,促进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与了解,并根据对患者的评估,实施护理计划,密切对患者进行病情的监控。

2.2.2观察组 为其实施循证护理干预,主要为以下内容:(1)寻找循证护理问题,由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需注意的是心律失常的发生。在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需从以往的成功案例中收取经验,为患者实施规范性的护理干预。(2)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资料的查证,护理人员可针对患者面临的问题,在相关专业网站上进行资料的搜集,寻找关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3)基于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寻找到的资料,需结合患者的情况,以及院内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进行综合考究,评估护理措施是否可以有效开展。(4)实施与评价,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后,需对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具体情况,整理不足,便于后续改善。(5)在实施循证护理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尤其是存在心律失常及高血压患者,辅以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促进疾病预后。

2.3临床观测指标 (1)心律失常发生率(2)护理满意度

2.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数据均在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即计数以(%)表示,予以χ2值检验。所得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果

3.1心律失常发生率 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P<0.05)。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P<0.05)。见表2.

表2 护理满意度[n(%)]

3 讨 论

随着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人数的逐渐上升,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患病率不断增多,而该疾病具有病程长、治疗复杂、手术刺激性较大等特点,严重危害到患者健康[2-3]。且患者对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认知能力不足,导致患者内心过于焦虑和恐惧,不良的心理因素影响着治疗效果。对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4-5]。目前,循证护理是较为新型的护理干预方式,通过结合以往的临床经验与科研结果,与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用于决策护理措施的实施与评价,可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状况。

据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循证护理干预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在施展循证护理干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护理人员的专业性,给患者带来较好的临床体验,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较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证实循证护理可在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严谨性与专业性。以解决患者需求为目标,改善患者疾病状况,优化患者疾病愈后,并给患者带来良好的护理体验,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