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小允
[摘 要] 军民融合是我国一项重大国策,也是实现富国强兵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关意见指出,从理论方面、政策方面等对军民融合战略进行合理设计能够为军民有效融合带来契机。构建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能够实现军队改革,贯彻我国关于军队后勤保障机制市场化的方针政策。文章在此背景下,针对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E075 文献标识码:A
深化军民融合成为我国军队后勤保障体系改革的关键所在,继而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军队建设在后勤保障体系中的构建过程中过于重视军队自身资源,而未重视军队所在地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上述情况的出现不利于军民关系的融合,也不利于实现军地资源的最大化。
一、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分析
(一)重要性分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构建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的主要途徑:其一,全方位军民一体化;其二,统筹规划经济和国防资源;其三,经济转变军民分离的管理体系;其四,注重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有效融合与发展;其五,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和战场保障设施的有效融合与发展等。多数学者认为,加强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是建设适应军事战斗准备的国防需求,也是军队后勤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需求。
1.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上升,但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之间出现的主要矛盾仍然未发生变化,因此我国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国家在短时间内无法投入足够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到军队建设中,因此也无法快速实现军民一体化建设。我国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需抓住发展机遇,将其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从而避免军民重复建设,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化解矛盾。除此之外,借助军工合作体系,不断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创新能力,为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一旦发生战争则立即转化为作战状态,为战争提供良好的服务,确保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能够持续发展。
2.有效推进军事斗争后勤发展
诸多学者认为,信息化的战争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物资消耗量大;其二,突发性强;其三,作战时间短。要想满足战争需求,仅仅依赖军队的自身保障无法有效实现,还需发挥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军民有效融合,促使我国经济实力增长。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是架起我国经济和军事的桥梁,与此同时也是将经济实力转化为作战能力的有效路径。只有不断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的社会化,实现军民合理需求的有效融合,才能够不断提高后勤保障人才的综合能力,夯实社会保障基础,逐步完善军民一体化后勤保障体系,使得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作用。除此之外,在经济建设中推进后勤准备工作,确保战争来临时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迅速将经济实力转化为战争实力[1]。
3.全面建设现代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
中央军委所提出的有关文件明确指出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为国防后勤现代化的发展指出明确方向。构建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需大力推行军队后勤保障体系的社会化,将军队的非军事职能逐渐转为地方管理,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统一规划军队资源和社会保障资源。
(二)必要性分析
军队后勤保障体系从本质上来看主要是为了实现军队有效管理,发展好军事经济,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构建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
1.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是提高资源合理利用率和实现军队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深化军队改革需要合理配置资源,而实现军队发展的基本资源需求需通过军民融合方式来实现,以期充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地方资源采购机制,合理利用军队所在地区的资源,一方面保障军队所用物资,另外一方面加速当地经济发展。
2.构建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是实现军民统一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军民之间的关系互为依托和保障,而构建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能够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能够在保证军队基本物资需求上实现军民兼顾。
3.构建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是有效实现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必然要求
我国军队的使命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我国军队所要承担的任务也延伸到不同领域之中,传统且单一的军队后勤保障体系无法满足新时期军队的发展需求,因此为了实现多样化军事任务,必须构建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通过与当地市场的有效合作来满足多种需求。
二、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的有关建设分析
(一)确立科学化的发展思路
构建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确立科学化的发展思路,贯彻落实军民有效结合和寓军于民的重要战略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国家有关法律和法规作为基础依据,遵守以军队为主导、政府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以高标准、高目标和高要求等层次谋求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军民融合后勤保障能力,实现我国军队后勤保障的持续发展。后勤保障是军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将市场机制引入军队后勤保障体系之中,在各个领域中加强军队与当地市场的联系,合作共赢[2]。军民融合体系下,构建后勤保障体系涉及社会中的不同产业和不同部门,因此也需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满足军队的合理需求,避免资源浪费问题出现。
(二)深化军民融合程度,扩大军民融合后勤保障合作规模
构建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过程中,需适当开放合作范围,将社会资源合理引入军队建设之中,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实现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的无缝衔接。基于此,满足军队物资的基本需求,再与当地地区的教育部门建立起人才培养关系,实现人才保障体制的合理构建。
(三)统一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推进军民融合的重要影响因子,建立军民通用的技术标准体,能够从源头上解决军地间的技术壁垒,扫清军地技术方面的障碍,促使军民技术合理化发展。纵观历史发展,如果没有技术方面的支持将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军民融合。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军民融合的技术统一标准,将武器的生产、先进技术的研发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培养和配置等纳入其中,最终实现军地有效衔接。尽管我国目前为止已经颁布了3 000多项国家标准、5 000多项行业标准、1 000多项军用标准,但是我国很多军用装备器械衔接不足,硬件和软件设备出现接口连接不了的情况。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①机制障碍;②利益壁垒。由于军事任务一般需执行保密机制,所以企事业单位无法了解军用标准,沟通不足,最终使得两者之间的融合不够到位。军地之间的矛盾出现是因为标准不够统一,因此造成诸多不必要的误会。想要实现军民统一标准,必须整合现有的标准且制定好通用标准,将现行的国家标准用于軍用标准之中,继而与市场有效衔接;着眼于军民需求,集中利用军地资源,创建具有影响力和引领力的技术标准。例如:我国成功研发的北斗卫星依赖于军地标准体系,与此同时也推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建立规范化且系统化的军民融合后勤保障机制
首先,军队内部需建立规范化且系统化的后勤保障机制,协调军地之间的关系;其次,重视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军民融合后勤保障机制的建立需在军队和地方之间建立好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出市场灵活性,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后,不断完善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的有关法律和法规,确保有法可依。
三、结语
***主席曾指出:“要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为抓手,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构建系统完备的科技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自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全国上下积极破除制约和阻碍军民融合发展的各种障碍与壁垒,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进展与突破。但实践过程中 “项目化”“区域化”“局部化”的推进方式居多,“体系化、体制化、机制化、制度化”的举措较少,因此很难达成实现军民融合“常态化”发展的理想效果。为了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的发生,需要对制约和阻碍军民融合发展的壁垒与障碍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便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帮助寻找和制定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故此,构建好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可挖掘军民之间的融合潜力,最终实现军民之间的友好活动,实现共赢。在构建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过程中,可通过坚持科学化的发展思路、深化军民融合程度和扩大军民融合后勤保障合作规模等加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谢文秀,艾克武.装备竞争性采购[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3):10.
[2]严剑峰,刘韵琦.军民一体化的经济学基础及其实现途径[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9(8):14-2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