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宝光 上海铁路局劳动和卫生处
货运中心劳动生产率分析的研究与实施
刘宝光 上海铁路局劳动和卫生处
货运中心作为货运组织改革后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需要进一步了解货运生产状况。通过分析研究货运中心劳动生产率,为优化货运中心人员配置提供依据。
货运中心;劳动生产率;工作量
随着铁路货运改革的不断深入,货运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成立的货运中心将车站货运、营销、装卸和接取送达等环节整合,逐步具备提供全程化物流服务的能力。铁路运输业劳动生产率,指铁路运输业劳动者的劳动效率,用一定时间内的生产成果与相应的劳动消耗量之比表示。货运中心劳动生产率是指货运中心在提供货运相关业务的产出与劳动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
货运中心作为货运组织改革后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如何科学地评价货运中心产出和劳动投入的关系,深层次了解货运生产组织状况,为不断优化劳动组织提供依据,这就需要对货运中心劳动生产率进行分析研究。
1.1 铁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铁路体制改革的深入,铁路局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责任逐步确立。铁路局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走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这种情况下,为迎接市场的挑战,提高竞争能力,必须在开拓市场的同时,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精干高效,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自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货运生产统计分析的需要
随着货运组织改革的不断深化,货运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的运输站段仅负责整车的货运作业,货物组织改革后,整合了装卸和物流,并开发了“长三角”货物快运、零散快运、批量零散快运、城际快运等货运新产品,但在劳动生产率统计上,目前总公司仍沿用原铁道部公布的《铁路运输单位劳动生产率统计规则》(铁统计〔2011〕148号),其中货运中心工作量仅包括车站日均发送、到达货物吨数和日均集装箱中转货物吨数,无法完整的反映货运中心装卸、接取送达等有关工作量,也无法体现不同货物品类在铁路运输过程中投入劳力的区别。
1.3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需要
货运中心按照“前店后厂”的生产组织模式,整合了车站货运、装卸、营销、物流的业务和人员。货运组织改革前,铁路货运业务发展滞后,各个货运中心之间因所处区域和开展业务差异较大,导致大多数货运中心成立初期冗员严重,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货运中心劳动生产率要素,对各个货运中心实际的劳动生产率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合理的设岗方案,在盘活存量的基础上,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货运中心工作量指标分为实物工作量和价值工作量,下面分别对货运中心的两种指标进行分析。
2.1 实物工作量的劳动生产率
货运中心实物工作量劳动生产率是实物工作量与投入人员之比,其中实物工作量包含车站货运、装卸、营销和接取送达工作量,投入人员为货运中心在岗从业人员,实物工作量的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2.1.1 车站货运工作量
车站货运工作量主要包括车站完成货物受理、承运、保管、装车、卸车、交付等工作,期间对货物运输费用计算、清算、收缴、保管、结账、存汇等。此外,负责车站客户管理、货源调查分析、营销及货物运输计划管理。货运组织改革后,原先负责车站客户管理和营销的职能延伸到全程化物流。因货物品类的不同,车站在完成发送和到达相同吨数的货物所付出的工作量是不同的,因此,车站货运工作量采用换算工作量,将不同品类的货物根据发送、到达运输过程中付出的劳动定额加以区别,基本分为三类,具体分类情况如下表1。
表1 货物品类表
根据不同品类的货物在发送、到达相同货物吨数实际付出工作量进行换算,确定不同品类的货物之间的换算系数如下表2。
表2 不同货物品类换算系数表
其中集装箱办理货物按所装载主要货物品类换算系数确定换算系数。
此外,考虑到货场与专用线办理货运业务的作业流程及作业内容不同,付出的工作量区别较大。为此,引入货物车站专用线到发货物比重系数,专用线到发货物比重系数=1+(专用线货物到发吨数÷货物到发总吨数)。通过专用线系数,将专用线到、发货物的工作量换算为车站货场到、发货物的工作量。
2.1.2 装卸工作量
铁路装卸作业是指在铁路车站进行的装卸搬运作业,包括汽车在铁路货物和站旁的装卸作业,铁路仓库和理货场的堆码拆取、分拣、配货、中转作业,铁路车辆在货场及站台的装卸作业,装卸时进行的坚固作业,以及清扫车辆,揭盖篷布、移动车辆、检斤计量等辅助作业。我们这里统计的货运中心装卸工作量是指在装卸作业过程中涉及到的装车和卸车的吨数,因装、卸车相同种类的货物时所付出的劳动投入基本相当,因此按照装1 t货物的工作量等于卸1 t货物的工作量。考虑到目前上海铁路局所属各个货运中心装卸作业已经不同程度进行了发包,由委托的协议单位完成装卸作业,从劳动生产率统计上来说,生产成果要对应相应的劳动消耗(从业人员投入),因此货运中心装卸工作量应该是其自行完成的装卸工作量,不含已经发包的装卸工作量,对应的人员投入就是货运中心装卸从业人员。
2.1.3 接取送达工作量
接取送达业务是全程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铁路利用非铁路运输方式将货物从客户约定地点运输到车站的“门到站”和从车站运输到客户约定地点的“站到门”业务。开展接取送达业务是为货主提供最便利的服务,解决客户短途搬运困难,弥补铁路原“站到站”运输方式的不足,实现铁路运输方式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我局接取送达业务主要是由货运中心自行负责和协议的路内外物流企业负责两种形式,并以后者为主。货运中心自行负责与协议企业负责接取送达工作,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所需要的货运中心人员数不同,因此在分析劳动生产率时要考虑两种接取送达方式投入劳动量(从业人员)的不同,从现场实际情况来看,以货运中心自行接取送达作业量为基本单位,协议企业负责接取送达的工作量按照0.3的系数考虑。
2.1.4 实物工作量劳动生产率分析
考虑到为路局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会提供数据资料,目前货运中心劳效分析的周期为一个季度。实物工作量劳动生产率中工作量包括换算货物吨数、换算装卸吨数、换算接取送达吨数,具体项目和计算公式如下表3。
表3 实物工作量劳动生产率分析表
2.2 价值量的劳动生产率
价值量就是在一定周期内付出一定的工作量后所创造的价值,这里所指的价值是指货运收入和货运相关的其他业务收入,具体项目和计算公式如下表4。
表4 价值量劳动生产率分析表
自2014年一季度进行货运中心劳动生产率分析以来,通过对各个货运中心实物工作量、价值工作量和从业人员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当前货运生产组织情况,为研究优化货运中心人员配置提供依据。
3.1 更加科学合理的反映货运中心劳动生产率
目前总公司实行的劳效统计规则中,货运劳动生产率仅能反映车站货运人员工作量,未能体现不同品类货物以及货场和专用线在货运生产组织过程中的区别,并且装卸和接取送达的工作量缺失,无法完整反映铁路全程化物流的真实情况。根据新的货运中心劳动生产率分析办法,可以更加科学地反映货运中心在全程化物流过程的劳动生产率。
3.2 进一步树立了精干高效、节约用人的理念。
货运组织改革前,生产组织方式滞后,岗位职能交叉较多。货运组织改革后,重组和优化了货运劳动生产组织形式,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通过对货运中心劳动生产率周期性的分析,研究不同货运中心之间的差异,借鉴先进单位好的做法,通过多种方式优化现场生产岗位,例如装卸作业人员、机具由货运中心统一调配,鼓励装卸机械操作人员一职多能,具备操作多种机械的能力;对原来由外勤货运员承担的装车方案、检查车辆、现场监装、施封、验收装载质量等部分工作改由装卸工兼作。
3.3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对比分析,对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单位重点研究,结合劳动定员标准分析测算,将超员单位的富余人员调剂到相对缺员的客运段、车务站段,担当客运段部分客运乘务、车站安检查危等工作,在用好货运中心富余人员的同时,缓解了客运段、车务站段人员紧张的矛盾,优化了局管内人力资源配置。
责任编辑:许耀元 余铁
来稿日期:2015-12-0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