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李勇乐
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乐山,614000)
2型糖尿病也称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与1型糖尿病患者不同,2型糖尿病患者起病较缓,起初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并未明显降低,部分患者甚至有所升高[1-2]。但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胰岛素抵抗,虽然胰岛素水平升高,但升高的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造成胰岛素的相对缺乏。血糖若不及时得到控制,血糖水平紊乱,将继发一系列严重的代谢紊乱[3-4]。糖尿病患者早期可以通过口服促胰岛素分泌药物或者影响糖类吸收的药物控制血糖,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最终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近年来,有研究[5]发现,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并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糖尿病患者致残率。目前,糖尿病尚不能完全治愈,只能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因此,血糖的控制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胰岛素对糖尿病的血糖控制具有良好的疗效,但使用胰岛素易导致低血糖的发生,需引起重视,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密切监测血糖情况,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节胰岛素用量。临床常用的胰岛素泵可以通过控制胰岛素的注射速度以及剂量从而达到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的效果,同时,精确地控制胰岛素剂量也可以大大降低胰岛素过量或不足造成的血糖波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的效果确切,逐渐被患者所接受,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日常血糖的控制以及糖尿病急症(酮症酸中毒以及高糖高渗状态)。然而,目前关于胰岛素泵基础量时段设置的研究较少,为此,本院对15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现将报道如下。
将我院自2017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A、B、C三组,每组50例。其中A组患者男性24例,女26例,年龄在47~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16)岁,病程在3~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2±3.5)年; B组患者男性25例,女25例,年龄在46~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5)岁,病程在2~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4±3.6)年。C组患者男性23例,女27例,年龄在48~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16)岁,病程在3~7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3±3.4)年。排除标准: 本身有严重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无法保证本研究顺利进行者; 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严重感染或者患有HIV、乙肝等传染病患者; 糖尿病晚期出现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者; 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医护人员实施操作者。以上患者均于我院进行两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 h静脉血浆葡糖糖测定,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
观察并记录患者入院后基本情况,包括BMI、FPG、2hPG以及HB A1C。所有患者的饮食均由我院营养师根据患者具体身体状况进行配备,以尽量避免饮食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胰岛素泵基础率A组分为3段,B组分为5段,C组分为24段。监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以及三组患者治疗情况(包括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
具体方法: 采用La Fenice火凤凰胰岛素泵(购自上海微创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于患者腹壁脐周2 cm处皮下埋置针头,具体操作参照胰岛素泵说明书。药物选用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诺和诺德制药有限公司J20050097),开始治疗时给予0.5~0.6 U/(kg·d),根据患者血糖变化逐渐调整用量。每日用量分为基础量以及追加量,其中基础量占50%~60%,三餐前追加50%左右,每日剂量(早餐40%,中餐30%,晚餐30%)。A组分别于0~03∶00,03∶00~17∶00,17∶00~24∶00等3个时段给予基础量,以22.7 U/d基础量为例,依次为0.8 U/h,1.0 U/h,0.9 U/h)。B组分别在: 0~03∶00,03∶00~09∶00,09∶00~17∶00,17∶00~20∶00,20∶00~24∶00等5个时段,给予基础量,以基础量25.0 U/d为例依次为: 0.6 U/h,1.4 U/h,1.0 U/h,1.2 U/h,0.8 U/h。C组患者每个小时给予基础量,具体剂量结合患者的血糖情况设置。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血糖,若有严重低血糖发生,立即给予葡萄糖注射液,并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各组患者第一周每天测空腹、餐后2 h及凌晨3 h毛细血管血糖。第8天开始隔日测毛细血管血糖5次/d。
监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包括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血糖控制标准: 三餐前血糖<7.0 mmol/L,三餐后血糖<10.0 mmol/L,毛细血管血糖≤3.9 mmol/L为低血糖。
治疗前各组患者BMI FPG、2hPG、HB A1C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治疗前各组患者空腹、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凌晨3点血糖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血糖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1 各组患者治疗前情况比较Tab. 1 The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in each
表2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监测情况比较Table.2 Comparison of blood glucos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each group
A、B、C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时间B、血糖发生率 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情况比较 Tab.3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each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患者胰岛素绝对缺乏或者胰岛素抵抗所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患者血糖代谢紊乱。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的一种,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特征。随着糖尿病病情的进展,2型糖尿病可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6-8]。起初人们普遍认为所有糖尿病患者均为胰岛素缺乏所致,随着人们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9]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起初胰岛素分泌并不降低,反而有所升高。由于患者胰岛素抵抗,机体会产生更多的胰岛素进行代偿,但当患者胰岛素分泌量无法代偿时便表现为糖尿病。随着病情进展,糖尿病的危害并不仅限于血糖升高,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作用缺陷以及血糖代谢紊乱会导致各种组织慢性损伤,包括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功能障碍[10-12]。尤其是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病变以及肾脏病变,常发生于糖尿病后十年左右,也是糖尿病危及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虽然糖尿病不可治愈,但将血糖控制于正常范围内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更可以降低远期致残率。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13-14]。目前,外源性胰岛素已经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外源性胰岛素不仅能有效补充体内胰岛素分泌的不足,有效降低血糖,而且能有效缓解胰岛细胞过度分泌导致的功能减退,起到保护胰岛细胞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低血糖对全身重要器官如心、脑、肾、视网膜等均有损伤,甚至造成脑细胞缺氧水肿以及脑血管意外。另外,低血糖还会给患者带来不良的治疗体验,影响患者依从性。部分患者可能惧怕低血糖而过度饮食影响血糖控制,增加血糖波动,影响治疗效果。此外,长期焦虑状态也会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因此,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对患者所造成的损害可能大大超过血糖波动带来的损害[15]。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胰岛素泵在临床逐渐普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胰岛素泵可以定时并且定量给药,而且皮下包埋的注射针头也避免了多次皮下注射带来的痛苦。因此,严密的血糖监测配合胰岛素泵治疗,必定会使糖尿病的治疗有所突破。但目前关于胰岛素泵基础量分段设置尚未有统一意见,且相关报道较少,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胰岛素泵发展时间虽长,但基层医院使用较少; 不同人群对胰岛素敏感度有所差异; 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量以及分泌时间有所不同。为此,本院对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文中结果显示,治疗前各组患者血糖水平并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组患者血糖水平明显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组患者组间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三种胰岛素泵基础量分段法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且就血糖水平控制而言,疗效无明显差异。但经重复方差分析A、B、C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用量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用量均明显少于A、B两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B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24段法较3段法以及5段法能更稳定地控制血糖,快速控制血糖于正常水平,胰岛素用量少,且能有效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但其实际操作略显繁琐,可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案进行操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