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二元论的信仰下《巴黎圣母院》中主要人物的精神实质

时间:2024-08-31

潘 琦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277160)

近几年,人们对《巴黎圣母院》的研究达到顶峰,很多问题都已经成为定论,其中,在“美丑对照”的分析以及人物精神实质的探讨也如此。《巴黎圣母院》作为雨果“命运三部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部小说利用对照描写方式,将15世纪封建社会的生活展现在人们面前。在通 过对善恶、美丑的对照中,不仅批判了法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并且也将政府与教会的虚伪进行展现。除此之外,《巴黎圣母院》在批判的另一面也对劳苦大众进行同情,对宗教统计进行厌恶,因此,该部小说以人性的善恶所引发的矛盾与斗争作为主体,将“美丑对照”进行集中体现。[1]

一 美丑对照原则与二元论的概述

(一)对二元论的认识与思考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二元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而上学中的二元论,简而言之,便是在某一领域之内,二元论都属于两个独立并且不还原的基本实体,是宇宙中最准确的二。[3]第二个方面便是在知识上所体现的二元论。从人物角度出发,知识上所体现的二元论是指人所记忆的对象以及内容中所体现出现的概念与记忆,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4]

(二)雨果作品中“美丑对照原则”

在1827年,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到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这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5]。这句著名的语言对美丑对照原则进行概括,并且对人性的本质进行了判断,将人性中所体现出的善与恶进行对比。

二 《巴黎圣母院》中人物精神塑造的客观效果分析

雨果对人物塑造的基本原则便是美丑对照,自然界万物都存在着美丑组合,艺术在发展的同时要将本来的面目进行塑造与完善,在美丑对照原则下,雨果打破传统的组合,使其无序排列。其中一类是任务的外形与内心相映衬,比如爱斯美拉达,不仅外表美丽,并且内心善良;另一类则是人物外形与内心呈对比。比如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但内心美好。

道德主义在通过对人物内外的艺术对照中表达,爱斯美拉达,外表迷人、内心善良,对他人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并忠于爱情,刚毅果断。克洛德作为丑恶的组合,在阴森的外表下透漏着可视的灵魂,虽表面严肃,暗地里却道貌岸然,对金钱、女人有着极大的占有欲。卡西莫多,外表丑陋,内心善良,敢于牺牲自我,知恩图报。

政治理想下的人物对照,在《巴黎圣母院》小说中存在着两大敌营,分别是封建统计阶级,受到封建制度的下层人。[6]其中,前者的代表人物便是国王、军队、教会,后者的代表人物便是乞丐、流浪人。前者所拥有的形象是鞭打的形象,后者所表现的形象则是见义勇为的美好素养。

在这拥有着褒贬扬弃的态度与艺术手法中,作者的信仰理念得到加强。但是,由于作者所具备的主观意念,在对小说进行组合排列中,导致人物形象产生一定的绝对化与概念化,使人物逐渐成为绝对观念的具象表达,从根本上丧失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但是,在文字绝对化的同时,人物性格与精神所表现出的信仰与“二元论”,却能将作者内心的思绪与情感进行表达,从而将美学效果进行展现。

三 对比原则与人物精神实质之间的关系

《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831年,这与《克伦威尔.序》中所提出的对比原则仅仅相隔四年,由此可以得知,“对比原则”是小说领域中最成功的实践形式。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肉体与灵魂,把兽性赋予灵智”,在雨果的文学作品中,二元论的人性论思想得到体现。为了从根本上将这一思想进行表达,作者将二元论的人性思想展现在人物对比之中,比如,克洛德作为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与卡西莫多、爱斯美拉达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会利用性格特征对其它二人的性格进行展现,并且能够将其进行联系,将克洛德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情展现为不同的形式与方式。

克洛德与卡西莫多的对比。卡西莫多一开始是一头野兽,是一个魔鬼,在得到克洛德的收留之后,他产生了感激之情,并逐渐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最终成为爱斯美拉达的保护着。而克洛德曾经是一名有良知的牧师,在受到禁欲主义的影响下,将爱斯美拉达送上绞架,由此,爱情使他成为魔鬼,成为迫害者。

克洛德与爱斯美拉达的对比。爱斯美拉达是美丽的化身,她不仅心地善良,并且美丽动人。在小说中,爱斯美拉达对他人伸开援助之手,帮助他人拜托困境。而克洛德,作为青年牧师,在垂涎爱斯美拉达的美貌之后,在情欲的影响中,对爱斯美拉达展开一系列攻击,最终将爱斯美拉达送上绞架。

总结以上对比,可以得知,克洛德是一个拥有着丰富情感的男子,他的情感不仅仅降低了自身的灵魂,并且逐渐成为人人唾弃的厌人。在这里值得强调的便是小说人物之间的精神实质,在经过对比中,虽然小说围绕人物进行描述,但是在他们的内心中仍然存在不协调之处,这与他们内心进行比较,会将其内心的矛盾进行揭露,从而将雨果二元论的人性思想进行展现。

四 《巴黎圣母院》中主要人物“美丑对照”的表现与意义

(一)《巴黎圣母院》主要人物“美丑对照”的主要表现

爱斯美拉达:爱斯美拉达是美丽的化身,是人性美的主要体现,她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表,并且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理与美丽的灵魂。爱斯美拉达处于社会的低端,但是她并不为自己的生活而感到困苦,而是利用自己纯洁、善良的心理对生活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且她利用自己的仁爱之心救助走投无路的甘果瓦,让身心受到摧残的卡西莫多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遇到弗罗路的纠缠时,她选择上绞架也不出卖自己。在爱斯美拉达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刚强美。但是,当她陷入到菲毕斯的爱情之后,将人性的迂腐与执拗进行了表现。

克洛德:克洛德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在他身上,人们可以看到邪恶的一面,他随表面一本正经,但是背地里却道貌岸然,甚至认为情欲是最万恶的罪行,但是却仍然疯狂的占有者爱斯米拉达。克洛德为得到艾斯米拉达,会利用抢劫、威逼、拐骗等各种方式,他虽然想占有美丽,但是在得不到的时候却要毁灭美丽,在克洛德的影响下,艾斯米拉达最终被送上绞刑架。而收养卡西莫多,并将其健康抚养成人,也从侧面将他人性的善良表现出来。[7]

卡西莫多: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没有美丽的外表,但是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灵,他将爱斯美拉达从绞刑架中接下来,并对爱斯美拉达产生喜爱之情,他所表现出的爱情不是克洛德般的无耻占有,而是对其无条件的奉献。在《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是爱斯美拉达的守护神,他在认清了克洛德罪行之后,与其决裂,并将其推下钟楼,这便将他分明的爱憎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卡西莫多为保护爱斯美拉达,在不分青红皂白的情况下,与他人发生激烈战斗,虽然情有可原,但是他所表现出的暴力性与15世纪的法国形成一种极端的对抗。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将这几个人物自身的鲜明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试图说明在美与丑的斗争、抗衡中,人类历史的美丑对照原则得以展现。[8]除此之外,雨果在对美丑原则进行分析中,要从侧面倡导仁爱之心感化人性之恶的重要性。

(二)二元论的存在以及信仰的展现

从本质上而言,“美丑对比”是一种存在、认知的表现方式,在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取舍之中,人们不管看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所衰落的“信仰主义”。当一个穿着铠甲,游走在曾经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中的战士,他所表现出的信仰是让人感动的。但是,最终的结局却不同,当唐吉可德被人们认定为疯子、精神病的时候,他心中所存在的信仰得到消散,在这个世界中,在15世纪的法国世界中,当一个人的信仰对立起来,那么便会将“二元论”进行体现,并将“二元论”融入其中。

卡西莫多与深爱的女子爱斯美拉达将人的精神支柱进行展现,将人的信仰进行集中体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并不会单纯的为了将信仰融入人生而对该词语进行刻意为之,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卡西莫多与爱斯美拉达在人生中将自己生活、人格以及爱情上的信仰进行体现。美丽漂亮的爱斯美拉达在生活中坚守着善良,不屈服于克洛德威逼利诱;卡西莫多作为社会的另类人群,也向爱斯美拉达一样坚守着一份纯洁的情感、美丽的爱情,从而映衬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美好意境。[9]在《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下,我们应将爱情传送,让整个世界都充满爱,并且也要对信仰保持尊重,将自身中所缺失的信仰进行弥补。在小说的最后,爱斯米拉达与卡西莫多举起了信仰的旗帜,将善良与爱传达给更多的人。

善良与丑恶、美丽与丑陋不仅仅是两个不同实体之间的对立,在同一个事物之中,两者有着同样的属性。在根据康德所提出的二元论中,可以得知,在认识中的所有认知仅仅只是表面现象,所有的经验以及可能成为经验的理论,都在自体与本体中不复存在。作为一种唯心主义的论断,在对二元论以及信仰进行分析中要产生另一种思路,也就是,在物体自身或者本体所存在的时候,它们的存在要依靠着各种属性,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显现,但是,归根结底,该现象无法使其脱离被经验与被感知的过程。真善美与假恶丑作为人性的主要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一个人的成长与发育。正所谓“好人”,只是在某一时刻,某一时间中,善良占据了思想与行为主体,在被外界所感知的同时,便理所当然成为了“好人”。反之,所谓的“坏人”便是在某一时刻、某一情景中,厌恶占据了思想与行为主体,在被外界进行感知与主导的同时,会带给人们“坏人”的嘴脸。但是,归根结底,善与恶这两种属性之间所存在的最大前提是无法进行抹煞的,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所创作出的爱斯美拉达与卡西莫多这两种形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人性的瑕疵,但是内心的“信仰”与“人道主义”理想没有丢失。“二元论”与“信仰”在雨果的长篇小说中初见端倪便开始燎原,这主要源于雨果本身对“爱”、“善”的坚持与笃信。美丑对照在《巴黎圣母院》中不仅仅是一种创作原则,更重要的是一种手段,通过自我对照与自我形象之间的对比,将美、丑、恶以及善充分彰显与文字之间,带给人们精神与心理上的信仰。并且在信仰主义持续发展的过程,也为人们指引生存的方向与前进的目标。

自古到今,人类社会从发展到现在“美”、“善”、“恶”作为对立的主题一直伴随在人们生变,如影随形。然而,从本质上而言,人的本身便是“美”与“丑”、“善”与“恶”之间的对立统一,当人类对自身的特点、性质有所认知的时候,会想方设法拜托“善”所带来的愉悦,“恶”所带来的困惑。但是,真善美这组合一路走来,即悲壮又激昂。爱斯美拉达、卡西莫多、克洛德这类文学形象,在让人们对其有所认知的同时,也对人们追求善良的信念进行了记录。他们作为一种符号、象征,将人的本质、本性进行展现,因此,还是那句话,在信仰主义持续衰落的今天,雨果文学中对真善美的颂扬成为了人性发展的前进方向。

[1]田华.多种叙述视角的完美融合——《巴黎圣母院》中的叙述视角及其功能浅析[J].名作欣赏,2011,(12):63-65.

[2]刘继阳.二元论中的信仰——浅论《巴黎圣母院》主要人物的精神实质[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9):159-160.

[3]于苗.评析《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特征[J].才智,2013,(33):235.

[4]付丹.《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的建筑解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9):58-59.

[5]刘伯香.《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再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3):24-26.

[6]杨槟.男权社会中的女神崇拜——《巴黎圣母院》与《达·芬奇密码》的主题探析[J].名作欣赏,2009,(17):116-119.

[7]杨小厉.论《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对照艺术[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74-77.

[8]夏腊初.讴歌“自然”鞭挞“文明”——从《巴黎圣母院》的对比描写看雨果的历史观[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6):39-41.

[9]宋娟.刍议《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J].语文建设,2013,(24):39-4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