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院校职业体能训练的科学化设计

时间:2024-08-31

王 洪

(衡阳财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高职院校职业体能训练的科学化设计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职业技术学院11 级各班640 名学生和已就业的100 名学生以及七家企业为调研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一)设计与科学化设计

“设计”一词放在不同的语境里会有不同的意思,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动画设计、美工设计等等词汇所指的“设计”均有自己复杂的定义。比如1970 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为工业设计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工业设计,是一种根据产业状况以决定制作物品之适应特质的创造活动。适应物品特质,不单指物品的结构,而是兼顾使用者和生产者双方的观点,使抽象的概念系统化,完成统一而具体化的物品形象,意即着眼于根本的结构与机能间的相互关系,其根据工业生产的条件扩大了人类环境的局面。”

科学化一词表示科学的一种状态,根据科学的内涵,科学化一词可以理解为科学的原则、科学的组织和科学的方法。

根据设计和科学化的概念界定,我们不难得出“职业体能训练科学化设计”一词即指的是以职业为根本,依据科学的原则、科学的组织和科学的方法对从事某方面职业的体能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职业体能的分类

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结合各职业岗位劳动(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对的分类,共分为三类:静态坐姿类、静态站姿类、运动变姿类。

(三)职业体能训练科学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1.职业体能训练的指导思想。职业体能课程以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关于全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十意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文件为指导思想,结合了高职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对学生身体索质的要求内容。

2.职业体能训练的目标。认知目标:理解各职业身体工作的特征,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改善与职业相关的身体索质的知识,了解与职业相关的职业性疾病的预防与康复知识。

体能目标:通过体育锻炼,提升与职业相关的关键身体索质和索养,为顺利从业与胜任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职业体能训练的教学设计

1.兴趣体育课组织方法。兴趣体育是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学校体育俱乐部设置以及场地、师资、器材等情况,开设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跆拳道等兴趣项目课程,学习各项目技术、战术、比赛组织等相关知识。教学组织以各单项俱乐部操作为主,教师按专业分别负责不同的俱乐部,要求学生每周活动两次,每次50 分钟(不计入教学课时中来)。教师辅导、组织、制定教学方案,同时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能力与特长,将其引导到教学组织与教学的角色上来,更能激发学生的潜力与主动性。学生通过组织小型教学比赛、下载相关多媒体程序,来帮助教师完善整个教学流程。

2.职业核心素质体育课组织方法。职业核心素质体育课采取“团队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课堂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即将学生分成三队,整个教学活动包括学习、练习、考勤、考核等等都是以小队为单位组织,以队长为核心,全队成员群策群力、共同努力。这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迅速建立起“学习型组织”,有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增加学生维护团队荣誉和为团队增光的自觉意识,改善同学间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

职业核心素质体育课的具体练习方法:身体基本体能的训练采用“课堂练习”的形式,安排在课的基本部分中练习;补偿性、保健性的身体锻炼如“工种操”、“基本体操”等形式安排在课的准备部分中进行练习。

3.职业体能训练的理论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课等方式,重点教授运动保健、运动训练和职业病的相关知识。从职业病或易范的身体疾患讲解,使学生了解并深刻认识什么是职业体能,从事本职业容易产生那些职业病,如何去预防、保健和锻炼,并激发锻炼动力,同时为职业体能课顺利开展做好铺垫。通过理论课讲授,使学生学会针对自己从事职业进行锻炼的方法,了解自己是否需要进行专门的体能训练,并能够针对个人情况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合理安排训练的量与强度,为学生的终身锻炼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理论教育是形成职业体能的基础,体育锻炼是职业体能形成的手段,所以理论教育和锻炼共同产生了职业体能,职业体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和员工必要的工作体能,它们之间组成了一条关系链。

4.职业体能训练的效果评价。2002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提出在考评上采用“结构考核,综合评分”,其内涵是指体育健康成绩评定应包括学习态度、理论知识、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与技能,按一定的评分比例综合评定体育健康成绩。本课程设计的体育课程评价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结合出勤率、态度、技术、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五)完善职业体能训练的路径分析

1.转变观念,确立终身体育和职业体能训练的思想。由于职业特点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特殊要求,职业体育教育应是终身教育。良好的体质和高水平体能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通过经常的体育训练才能得以保持。职业体育教育的终身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体育教育对任何一个学生的影响都是终身的;二是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为保持良好的体质体能水平,必须终身参与体能训练。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2.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准则。体育教学要完成的任务,不是仅仅以技能为中心,而是以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在内的全面教育。通过体育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拼搏精神、文明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改善学生的神经系统机能,提高神经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济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灵活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智力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充分领略体育运动健与美的魅力,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更是为以后就业大好基础。因此,体育教育是把德、智、美、劳有机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3.坚持教学内容的科学化和生活化。高职学院要组织成立学生有兴趣、愿意参加、能强身健体的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由学校向学生提供体育锻炼所需的运动场地与设施,并构成以教师负责辅导和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的模式。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是学生自愿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的,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活动形式,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课内外一体化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俱乐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参与俱乐部的管理工作,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公关意识。

4.坚持教学手段方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乃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的反映,而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依据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则是衡量体育教学是否遵循了内在规律的尺度之一,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起点,进步程度等均有不同,解决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个性化,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因人施教”,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强调“因人施教”的同时,不能因之而忽视“因材施教”——因“材”而异,有的放矢、各具其法、各显其能。就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毕竟是班级授课制与“因人施教”有一定的内在矛盾性,“因材施教”可促使教法出现分项而立的专一性,促使笼统的教学内容发生结构分化与过程重组,使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标准。“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的互动状态呈现教法与手段的个性化与多样化。

5.坚持课程评价体系的导向性和综合化。建立学习进步奖励制度,对体育基础较差、学习积极努力且进步幅度较大学生进行适当奖励等方法,使基础较差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能够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在时间允许下可多给学生补测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外练习提高体育与健康水平。制定评分标准应从实际出发,要以学生体育能力基础为依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研制。要使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让绝大多数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及格标准以上。

6.加强高职院校体育科学化研究。加强高职院校体育科学化研究,尤其是高职院校加强体育教师的科学化研究。体育教师必须不断钻研职业教育特点,要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劳动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制定职业体能训练计划,并不断提高自身专项和综合素质,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做出表率,最终使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

三 结论与建议

1.在开展具有职业体能特点的教学中,学生对职业体能的认识与认可程度对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加大对学生宣传和教育力,使学生认识到未来职业所需要的职业体能、容易产生身体形态方面的职业病,并掌握锻炼职业体能和预防身体形态方面职业病的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

2.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确定方面要充分体现体育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原则,按照学校专业设置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针对不同专业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适应能力,整合教学内容,紧扣专业的特点,分析其职业的要求,设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人才。

3.创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以职业特点为依据,有针对性的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调动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

[1]田翔,张溪,胡振浩.职业体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魏琳洁,李慧民.职业技术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6).

[4]张红云.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5]刘岩.在职业院校体育课中开设职业体能训练课初探[J].哈尔滨职业术学院学报,2009,(6).

[6]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7]郑大明.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