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喜贝 刘明东 孙玉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Babel之后,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变得不可或缺;Bible曾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了翻译活动的主要对象;进入到现代社会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变得纷繁复杂,不仅翻译活动本身变得更加生动和多元,对其进行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和更新。据报道,目前海外有超过 1亿人正在学习汉语,并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这就意味着,这一亿人都可能有意无意地成为汉语的译者和汉语言文化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国家正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战略,需要分批将中国文化典籍和其他中国文化精华进行翻译、向国外输出与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汉语特色词的翻译变得尤其重要。在此背景下,笔者试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视角研究汉语特色词的翻译过程。
Hartmann & James曾提出过“文化特色词”,将它定义为“和一个语言社区的‘生活方式’相关的单词和词组”[1]。彭丽认为文化特色词就是“某种语言或某个民族中特有的词汇或表达法”[2]。汉语特色词即汉语文化特色词,简单的说它是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汉语词汇。它传递着独特的信息,折射出汉语语言在哲学、历史、政治、艺术、生活等各方面与众不同之处,例如“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以强身健体、颐养性情为目的、刚柔并济的中国武术,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体现了中华民族儒、道传统哲学以及阴阳辩证理论。汉语特色词因其包含丰富的异域文化图式,其英译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巨大的阻碍,这也使汉语特色词翻译的过程变得异常艰难。
文化图式理论,是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其关键词“图式(schema)”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上积累并且更新的知识组,它对于认知的提高和预期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图式可被激活,并且在其他相关图式中扩散;图式具有可修改性,皮亚杰认为,一个人智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修改图式的过程,即同化 (assimilation) 和异化 (accommodation)的过程。文化图式理论所关注的焦点是文化,它在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研究文化图式的翻译时,译者对文本信息的输入(即解码)和输出(即再编码)的过程受到了不同以往的关注,不再仅仅是“以(译文的)成败论英雄”,译者自身的认知发展以及心理变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人文关怀”。
根据文化图式理论,译者在翻译汉语特色词时需经历解码和再编码两个阶段,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准确的解码是再编码成功的基础,而译者的再编码直接反映了解码的方向和程度。
从原词(刺激源)进入大脑的那一刻起,译者就会对其进行解码,具体包括激活大脑中已有的文化图式、充实文化图式库,并进行恰当的调整,最终形成准确的认知,如下图所示。
在翻译过程中,要对汉语特色词进行准确的解码,译者第一步便是要激活大脑中相关的积极图式,而想要激活自己大脑中的积极图式,前提是译者要具备一个相关的图式库并且不断地丰富它。在激活和丰富大脑中图式的过程中,译者还必将经历一个不断调整和修改自身图式库的过程。只有经历了以上几个步骤,译者才能向原词的准确含义和文化内涵不断靠近,完成翻译的第一阶段。
例1:“灰色收入”的英译。这个词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因其能够以简单直观的方式传递复杂的内涵而顺利进入汉语词汇,属于汉语特色新词,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灰色收入是介于白色(合法)收入和黑色(非法)收入之间的隐性经济收入,比如回扣、好处费、劳务费、礼金、讲课费、稿酬。由于其内涵的复杂性,目前,学界对它的定义也很难统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曾根据其是否违章、犯法和逃税将之分为三种:“正灰色”收入、名“灰”实为“黑”的收入和“浅灰色”收入。也有律师认为,灰色收入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正式纳税。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5]。因此,完成好“灰色收入”这一汉语特色词文化图式的翻译任务,译者需要在脑海中贮存有其中的“灰色”文化图式,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解码。如果译者对这一“灰色”文化图式的贮存有缺乏或者不完整,便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如资料查阅)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图式库。只有这样,才能对其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解码,以便为第二阶段的有效编码奠定基础。中国日报将之译成“off-the-books income”,说明译者具有对原词本身包含的文化图式并且进行了准确的解码,激活一系列相关的积极图式之后才能无误地传达出作者的原意。
例2:“山寨”的英译。“山寨”并不是汉语中新近出现的词语,本义指山林中设有栅栏的地方,同时也指有寨子的山村,还指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粤语中的“山寨厂”一词将其进行了意义的引申,指小规模或家庭式的“地下作坊”,或者没有自己的设计,专门替国外品牌生产的中小型工厂。在2008年前后,“山寨”因为“山寨手机”的流行而一跃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年度最火爆词汇。这一原本低调的名词不断被赋予新的词性和用法,变成形容词甚至动词,比如“山寨明星”、“山寨春晚”、“被山寨”等等;其意义也不断地泛化,逐渐摆脱了强烈的贬义而包含了更多积极的含义,比如:非主流、崇尚个性自由的“山寨精神”和“山寨文化”。由于在不同阶段、不同背景下包含迥异的文化图式,“山寨”一词的英译也大不相同。“山寨手机”被译为“cloned mobile phone, copycat cell phone, counterfeit mobile phone”,“山寨明星”被译为“star lookalikes”,“山寨春晚”被译为“the unofficial version of Spring Festival Gala”,“山寨”一词在“山寨精神”和“山寨文化”中也有不同的演绎:anti-mainstream, anti-establishment, grassroots, Do-It-Yourself等等。考虑到其丰富的文化图式,《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均采取音译加注的方法对其进行更完整的阐释。2010年1月4日的《中国日报》中出现一段关于“山寨文化”的描述:“There is much to be explored in the shanzhai spirit(some call it shanzhaiism)—the capability to imitate and improve, speedy delivery to market, affordability to many and innovation where possible, plus a sense of fun/satire where appropriate.”[6]《纽约时报》也选择了异化处理,将“山寨文化”直接音译为“Shanzhai Wenhua”,并对其进行加注解释:“a Chinese phrase denoting rebellious, grass-root,knock-off culture. Shanzhai literally means ‘mountain fortress’,but is used to refer to counterfeit products; Wenhua means culture.”[6]如上所示,“山寨”的用法和意义在汉语言的发展中经历了如此多的嬗变,译者应该及时地更新、调整和丰富自己的相关文化图式,以实现对源语文化图式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准确的多元解码。
在信息输出的过程中,译者的“再编码”是一个激活目标读者已存的积极文化图式、帮助读者调整并构建新文化图式的过程。
翻译的目的是帮助不同语言的人进行尽可能畅通的交流。因此,虽然汉语特色词中存在较多源语特色文化图式,但是在“再编码”过程中,译者往往首先考虑采用归化的策略以便激活目标读者已存的积极文化图式。比如,“月嫂”一词的英译由于西方文化中“月子”这一文化图式的缺省看似变得艰难,殊不知,英语中早已有类似的表达——“Monthly Nurse”。根据维基百科记载,它指的是“a monthly nurse was a woman who, in 18thand 19thcentury England,looked after a mother, and her baby also, for the first few weeks after birth”。这样的英译无疑能高效地激活目标读者心中已有的积极文化图式。而对于“月光族”一词的英译,“a paycheck to paycheck survivor”较“moonlight clan”能够更准确地激活目标读者心中相关的图式,其包含的“每月将薪水花得一文不剩、眼巴巴地期盼下月工资早些到来”的文化图式在读者和译者的心中产生了轻松的共鸣。能够让两种语言产生异曲同工的妙效,不得不说只有上乘的翻译才能做到。
但是这样的“异曲同工”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只有当两种语言文化中同时存在相同或类似的文化图式时,译者才能做到如此既不“扭曲”作者,又不“打扰”读者。更多的情况下,汉语特色词的翻译需要采取异化的策略,也就是说,译者在“再编码”时要帮助读者调整并构建新的文化图式。此时,“借词”成为了最常见也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当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出现了文化空缺现象时,直接引用目标语单词的方法叫做借词法,它主要采用音译的方式,比如功夫(kung fu)、饺子(jiaozi)、叩头(kowtow)、麻将(mah-jong)、旗袍(chi-pao)、鸳鸯(yuan yang)、二胡(erhu)、户口(hukou)、人参(ginseng)、豆腐(tofu)等等,但有时也采用意译、音意合译、音译加注等方式,比如毛主席曾使用的“纸老虎”、“糖衣炮弹”就被翻译成“paper tiger”、“sugar-coated bullets”,并成为了汉语特色词文化图式英译的优秀范例。
例3:“孔方兄”的英译。孔方兄一词是中国人对于钱的一种戏称。此名源于东晋鲁褒《钱神论》中一段文字:“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穷,得之则富强。”鲁褒借此讥讽拜金主义的不良世风,也折射出世人对钱的无奈心态。孔方兄实际背负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其“形”为外圆内方,与战国时盛行的“天圆地方”的思想相吻合。“圆”象征着包容、平等与和谐,“方”代表着法度、秩序和道理。因此,从外形判断,孔方兄理应是一位遵循天地之道、顺应经济规律、圆融智慧、法理合一的谦谦君子。其次,观其历史和渊源,由于孔方兄一词形象、贴切,并且回避了文人墨客所不齿的“钱”,因此随“阿堵物”之类受到古代文人的广泛青睐,不免带有些酸腐气息。但沿用至今,已带有些戏谑的味道。
尹邦彦先生所编《汉语熟语英译词典》中将“孔方兄”翻译为 Mr. Square Hole—money / cash,并对其进行加注(“derived from ancient coins with a square hole in the middle”)。此译结合了意译和加注两种方式,能使源语文化图式的神与形在目的语中得以充分的展现,尤其是 “Mr.Square Hole” 以诙谐调侃之势尽显“孔兄”之风度。如果仅仅用 money一词则显得过于泛化、单薄、缺乏文化内涵。因此,此译帮助目标读者构建了一个新的关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钱币图式。
例4:“龙”的英译。龙是汉语文化中的图腾,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对于每一位炎黄子孙来说,“龙”代表着中华民族、中国文化。而西方文化中的 dragon带有邪恶的意味。因此,对于两种语言文化中共同存在却包含互相冲突文化图式的词语,它的英译过程几经波折:最初的“dragon”一译引发了轩然大波,随后各类新式的翻译层出不穷,“Lung”、“Long”、“Loong”以及“Liong”因为其异质性先后被英语慢慢淘汰,最终英语词典中收录了 dragon的东方图式,而在英译时,加上定语的“Chinese Dragon”因其能避免歧义而被译者广泛采用。“龙”的英译变迁再次说明,汉语特色词文化图式的英译是一个帮助目标读者构建新的文化图式并不断调整的长期过程。
综上所述,汉语特色词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成功取决于译者的准确“解码”和有效“再编码”,同时与目标读者的图式积累不无关系。译者在对汉语特色词的“解码”过程中,需要不断激活、调整、更新和丰富自身已有的文化图式库;在“再编码”过程中,要以“激活目标读者已存的积极文化图式、帮助读者调整并构建新文化图式”为原则,才有可能实现汉语特色词中文化图式的顺利对外传播,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精华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1]Hartmann,R.R.K.&G.James.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M].London: Routledge, 1998.
[2]彭丽.文化特色词种类探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9):195-197.
[3]陈喜贝.文化图式理论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6):125-130.
[4]陈喜贝.文化图式理论与毛泽东诗词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7): 15-16.
[6]于福清.归化与异化:汉语文化词英译回顾与展望——兼评“山寨”一词的英译[J].作家,2011,(7):182-18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