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樵鹤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上个世纪的苏联学者罗斯托沃柴夫首次提出了“动物风格”一词。[1]125这是用来描述源自希腊罗马,慢慢演变来的一种艺术风格,也是用于描写亚欧草原在公元前的艺术。N.伊什詹茨说,猛兽攻击偶蹄目动物乃是西亚艺术的 特征,是从美索不达米亚传入小亚细亚,经过斯基泰—塞克人传入南西伯利亚,后传入匈奴。[2]118-119有翼神兽的造型保持着这种基本特征,但是在亚欧大陆的传播之中,它又与本民族思想、文化融合而呈现出的新的艺术形式。
有翼神兽是一种虚构出来的神兽,它必然与草原先民的原始信仰有很大关系,所以它必然是受到宗教等影响很大的一种产物。有翼神兽它产生的背景源于图腾崇拜的原始社会。古代文献和许多考古的发现,有翼神兽的造型来自于西亚,在北方的草原是连接西方的纽带,尤其是阿尔泰地区则是欧亚草原,以及东西方相互联系的一个重要的纽带。阿尔泰山在古代的蒙古语中为“有黄金的山”,在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所提及,如《蒙古秘史》,希罗多德的《历史》等都提到了与看守黄金的格里芬人的斗争,而在古中国,《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写到一种叫做“穷奇”的食人兽有若干造型,有人说像牛,有人说如虎有翼,还有人说是狗头人形。根据其原文,如虎有翼则是明确的,而且得到了希腊文献的证明。[3]405《淮南子·墜形训》云:“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高诱注:“穷奇,天神也,在北方……其形如虎”。李零先生把草原游牧的有翼神兽之中具体分为带翼狮和带翼虎。[4]以笔者看来,草原游牧民族的有翼神兽已经很难区分狮和虎的造型,趋向于“虎化”。学者常以猫科动物称它,但是这个词是不准确的,从文化和意义的角度,不能简单的用猫科动物来解释,食肉猛兽更适合解释有翼的“狮虎”造型,游牧民族是崇拜食肉猛兽的,这与游牧民族的野蛮和侵占性有密切关系。因为亚洲草原不产狮子,狮子是外来物,不排除受外来影响,但是游牧民族的图腾崇拜是老虎这是毋庸置疑的,如中国东北部的游牧民族的虎崇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虎的造型在草原游牧之中是被看作神兽的造型,从考古看也大量出土。多数以鹿和虎在一起出现为主,题材也是以“虎食鹿”为多数,但是单独造型的也很多,图1-1与1-2属于同一类造型,多为小部件,小饰品(如图 1-1、图1-2),还有一种多出现在马的装饰部件上,以马牌为主(图1-3)。这类有翼神兽造型多为扭曲,或“S”型,或“O”型。以侧面或者俯视为主,出土量很大,而且都在贵族墓地里,材质以黄金与青铜为主。头部威严,身体弯曲有动态,给人跃跃欲试的感觉,凶猛无比,体现了崇拜神兽的威信。其翼的造型最为特别,仅仅用简单单线条造型代替,这与我国汉代众多汉画像之中的有翼神兽造型的翼的塑造特征一样(如图1-4),笔者认为,汉代有翼神兽的翼的造型是受到了早期草原文化影响。
图 1-1.资料来源:张盟《公元前1千纪的内陆亚洲山麓通道》(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图 1-2.资料来源:张盟《公元前1千纪的内陆亚洲山麓通道》(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图 1-3.资料来源: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图 1-4.资料来源:《陕西古代美术巡礼——秦汉瓦当》(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羊作为草原游牧民族的必备牲畜,是草原游牧民族生活的一部分,羊的造型也大量出现在游牧民族的器物之中,但是很多造型与“虎食鹿”一样,主题也是“虎食羊”,笔者认为这是后期草原文化的发展,早期的草原文化之中羊在游牧民族的地位很高,甚至出现了单独的羊的造型,但是有意思的情况是,羊作为地位较高的阶段的有翼神兽,主要出现在中亚甚至是西亚地区。但是东亚地区以笔者观察数量极少,这似乎说明了一点,以羊为主的有翼神兽造型似乎主要流行与中亚和西亚,更有可能受到西亚的影响。如图2-1,这是天山七河地区出现的羊造型的有翼神兽,羊角巨大,向外弯曲幅度很大,呈现“O”型,两眼炯炯有神,身体立直,成双出现,一只有胡须,一只没有。翼的造型与虎的造型的翼有类似的地方,这是由正常鸟类的翼的具象造型,转向抽象简单几条线构成的翼的造型转变。但是不同的是这个器物的羊造型的翼也是一对出现。图 2-2(前3-前2世纪),天山七河地区还发现了一个羊造型的有翼神兽,仝涛先生认为这种单独连体神兽形象出现在草原,多发现于西北地区,是游牧部落的装饰传统,这种传统甚至延续到更晚的时期。仝涛先生详细解释了龙虎座这种造型的几种形式,以及可能来自的地方,笔者比较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此论文仅讨论了龙虎座的造型,而没有讨论其中的神兽造型的来源问题。因为西王母龙虎座造型的神兽很多时候也是有翼的。这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本地工匠经过改造而出现的有翼的龙虎座,二是也不排除有些地区吸收了外来草原文明的有翼神兽造型而出现的有翼的龙虎座。[5]笔者观察这个有翼神兽造型就是典型的连体神兽的特征,神兽主体是羊的造型,羊角弯曲夸张,与图2-1的羊造型基本一致,翼的弯曲形式以及呈现的“S”状也与图2-1差异很小,是同一文化圈内的造型形式,图2-1、图2-2的有翼羊的形式,与阿姆河宝藏出土的黄金手镯有惊人的相似(图2-3)。阿姆河宝藏出土的黄金手镯时间约为公元前 5-前 4世纪,我们暂且不谈它的流传问题,只从造型上看,其实图2-1、图2-2与图2-3,也就是中亚天山七河地区与阿姆河宝藏出土的有翼羊的造型有惊人的相似地方,都是单独连体神兽,羊角都是向后大幅度弯曲,翼的造型呈现“S”状,唯一不同的是图2-3有翼神兽是一种过渡阶段的形式,因为它开始出现了鹰首与羊的结合,以笔者观察有翼羊的神兽造型的出现范围十分广大,而且一直都在西亚与中亚之间,其翼的造型来源是鹰的翅膀造型。
图 2-1.资料来源:张盟《公元前1千纪的内陆亚洲山麓通道》(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图 2-2.资料来源:张盟《公元前1千纪的内陆亚洲山麓通道》(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图 2-3.资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097c0b0100s2ys.html.
从草原游牧的历史和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草原游牧地区对于鹿的图腾是很崇拜的,鹿形状的符号图腾来自于早期放牧狩猎的习惯,在草原地区出土的岩画,尤其是鹿石上充分证明了对这些动物的崇拜的历史。“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鹿便作为萨满通神的一种工具而普遍见于从西班牙到鄂尔多斯的欧亚大陆,尤其是在欧亚草原地区。”[6]41前苏联学者M·A·达夫列特也本着科学研究的严肃性指出,其鹿的嘴脸是“鸟嘴”。[7]120也就是说,“鹿石”上的“鹿”是由鸟图腾氏族和鹿图腾氏族结合而成的一种图腾柱,是不同氏族相融合的产物。[8]笔者认为,他们与阿尔赞地区和巴泽雷克地区的部落有着共同的神兽图腾,使这些鹿身,鹰喙等神兽的造型,具有了草原文明的特征。
图 3-1.资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097c0b0100s2ys.html.
图 3-2.资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097c0b0100s2ys.html.
因为鹰首尖耳是希腊传说中神兽的造型,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在远古时期,草原民族在漫长的游牧过程之中,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尤其是畜牧的动物财产可以获得丰收。“通过动物组合创造新的动物的做法是萨满通灵的重要辅助手段”[1]126,从而产生了鹿角的无限延伸,而且是一种卷曲纹,头部的角造型如同升天云雾等特征。李零先生说草原游牧的有翼神兽之中认为它和西亚艺术流行的带翼羊大体对应,但不同点是变羊为鹿,与鹰首混合,而且无翼。[4]笔者通过收集草原游牧民族的有翼神兽的造型发现,其实在草原游牧民族之中确有有翼的鹰首鹿造型的有翼神兽,但是数量很少。如图3-1是我国甘肃天水境内出土的西戎贵族的车舆上的装饰(前475-前221年)。这是个典型的鹰首鹿的有翼神兽造型,其角是草原游牧的鹿角典型造型,鹿角很大,而且分叉较多,鹿的头部被鹰的造型代替,身体为鹿体,翼的造型也是呈“S”型,但是翼较为小,没有其他造型的翼的造型大,翼也变得具象化,有了一些刻画,尾部突出,整体生动活现。图3-2同是该地区出土的器具,这里的单独鹿也被加上了翼的造型,其实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这类的鹰首鹿造型,以鹿为主,鹰首体现了这类神兽的勇猛的特征,与游牧民族常年驾马征战有密切联系,神兽的创造也出现了其他动物的部分相互结合的从而创造出新的形式。
正如雅各布·布克哈特所说:只有通过艺术这一媒介,一个时代最秘密的信仰和观念才能传递给后人,而只有这种传递方式才最值得信赖。[9]64公元前的中亚和西亚地区的草原文明有翼神兽造型,和波斯甚至希腊整个殖民体系系统下的艺术都有很大的相关联,产生了在整个草原文明上各具特色的有翼神兽造型。“斯基泰—西伯利亚野兽纹和阿尔泰艺术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被中国北方动物纹造型艺术所吸收,表现出某些题材的重复和模仿,如屈足鹿、鹰头兽、躯体扭转兽和双兽格斗纹。”[10]23这种草原游牧文明神兽的类型主要分为猛兽狮虎造型、食草动物羊造型和鹰首鹿造型为主,他们都是草原文明发展最具特色的神兽崇拜造型,这种造型的产生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同时草原的有翼神兽也会对其它文化的艺术造型造成影响。在长期的草原生活中,不仅与西亚,甚至欧洲有过长期的接触,同时也与我国长时间保持的文化的交流,在长时间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了这个具有特色的有翼神兽的造型。
[1]郭物.马背上的信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雅诺什·哈尔马塔,B·N·普里.中亚文明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3]沈爱凤.从青金石之路到丝绸之路:西亚、中亚与亚欧草原古代艺术溯源[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
[4]李零.论中国的有翼神兽[A].中国学术[C],2001,(1):121.
[5]仝涛,邹芙都.西王母龙虎座造型源于西方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汤惠生.经历原始——青藏高原地区文物调查随笔[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7]M·A·达夫列特.游牧路上的岩画[M].莫斯科:莫斯科出版社,1982.
[8]徐英.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6.
[9]曹意强.艺术与历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10]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