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理湿地公园滨水景观设计解析——以才村码头湖滨湿地为例

时间:2024-08-31

肖振萍

(大理学院 艺术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一 研究区概况

大理湿地沿洱海环绕,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南段,海拔1974m,是典型的云南高原湿地,区域地形以平地为主,从文化形态来看,除了位于大理主城区的下关北片区的洱海月湿地公园以外,其他区域以白族居民为主,沿线建筑与景观呈现鲜明的白族文化特色。

为了治理近年来由于盲目地开发和改造造成了湿地面积萎缩的想象,目前,总耗资达6991万元打造的128公里的洱海生态湖滨带(也叫人工湿地),迄今止流域已经建成 海西13块共1万多亩58公里的生态湿地的改造与建设,水质总体保持在II类[1]。而海东的70公里也将于“十二五”内完成。

文章中研究的才村湿地公园位于大理古城东北部才材码头南面,从地理位置上看,东连洱海,西靠才村,属于具备白族民族文化特征的大理景观旅游区域。公园建成于2008年,总占地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从功能上分析,起集合公园景观与治污工程于一体,接纳附近两个村及大理古城部分污水及苍山中溪水,经过湿地公园过滤沉淀后使,污物得到最大限度降低,再进入洱海。从植被上看,基地栽种杨树、茭瓜、芦苇、柳树、水杉等植物外,还有鸢尾、扶桑、雏菊、睡莲、熏衣草、荷花等花草,每当进入夏秋季节时,水池中的睡莲、荷花竞相开放,景色宜人,使湖滨湿地已成洱海之滨的新景点,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观赏[2]。

虽然该湿地实施工程从保护水源的角度考虑,侧重对湿地生态结构的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然而对营造湿地湖滨景观带立体观景空间的视觉体验考虑略显不足。

二 研究区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一)地势高差变化平淡

在才村湖滨湿地公园景观中行走,会发现其景观地形基本顺应原滩涂地形平坦的风貌特征进行规划,没有对视域空间丰富性进行合理的处理,由此以来造成了景观空间的三大弊端:其一,从空间的高差形态来看,视线空间单调平乏,未从近景、中景及远景的角度形成洱海湿地景观或临水、或远眺的丰富视觉体验;其二,由于湿地景观地势平坦,对于景观带附近视域所达区域的建筑无有效遮障,从景观内放眼四望,周边各式筑突显,影响景观空间风貌的完整性;其三,空间构成单调,对景观的季节性变化缺乏立体性构思,由此造成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景观变化少,从而忽视了随着四季变化景观所形成的趣味性。

(二)行径路线乏味

才村码头湖滨湿地总占地区域不大,其道路行径从出口至入口处以四条铺路平均分布,以直为主隔离湿地区域的四块水域。对于总区域面积小的湿地景观以这样形式进行平面布局存在着如下问题:

首先从情境多样化体验角度来看,主辅道路径直到头,缺乏与其他区域景观的穿插与融合,缺乏参与者在游园过程中的趣味性感受;其次,以石块铺道的小径铺陈手法反复出现在景观视域中,情景体验单一;再次,沿湖小径两边多以毛竹、芦苇等植物进行视觉遮障,由于季节性以及植物生长形态的偶然性,以及人工养护的周期性,现已影响到了小径沿湖侧观测洱海湿地的最佳视域;最后,湖滨湿地的滨水景观以毛石铺陈的小径从功能上满足参与者漫步的实用性需求,毛石铺路所造成的高低不平的特殊路况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的进入,又符合行人漫步的节奏,但基于此功能的解决方法与设计方式还可以扩展得更为精到,现案中缺乏缜密的构思,甚至采用在道路中央种植树木来解决,对景观的美感和空间的完整性起到了一定的破坏作用。

(三)凉亭选址不理想

在百度百科上对凉亭的解释为供行路人避雨或休息的亭子,按其功能可以划分为休憩遮阳遮雨亭、观赏游览亭、纪念碑亭、廊亭、桥亭、倚水楼台水亭等。而在中国古代,凉亭的亭与“停”谐音,也是示意走到这停下来休息一下,欣赏一下风景之意,因此,在中国古代的园林景观中对凉亭的选址非常的讲究,不仅是满足休息需求,同时考虑到从凉亭内向外观望时的景致效果是否美观。本案的凉亭选址对于取景效果缺乏周全的考虑,在凉亭设置上重视距离尺度的功能性需求,忽略了凉亭与景观之间的微妙联系,在凉亭的高度、朝向以及选址上存在着很多欠缺,在参与者在坐下休息之时,难与周围景观之间产生赏心悦目的互动,由此缩小了凉亭功能的外延。在造型上来看,凉亭的顶部以及细节造型是形成景观设计风格的重要视觉元素,然后本案凉亭造型呈现广谱性特征,难以体现地域性差异。

(四)公共设施与环境的协调性缺乏

公共设施是由政府提供的属于社会的给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或设备,如指示牌、路灯、垃圾桶、休息椅等,也被称为城市的家具。由此足见其对于环境来说具备重要的景观意义,因此在形式上应该与周围环境良好的融合性。研究区域处远离城市居民生活的村镇,靠近于旅游观光与白族文化聚集的才村码头,公共设施以乡土气息、原生态为风格定位,材质上多选择石材、木材等自然中性材料,色彩多采用与周围环境融合的棕色系为主。但是在造型特征上少有考虑区域特色而量身而定制体现批量化生产的预制特点,造成该区域公共设施在视觉特征上缺乏地域指示性,而呈现大众化形态特征。除此以外,造型风格也并不统一,造成景观氛围的视觉识别混乱。

(五)忽视了地缘特色特点的营造

本案区域位置靠近白族文化聚集的白族村庄附近,白族人民色彩明艳对比强烈的传统服饰、以及周边绘有吉祥图案的以白墙青瓦为主要视觉特征的白族建筑,与大片的农田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该区域同时也拥有如海菜、茈碧花等具有显著地方性特点的植物,但该区域的景观设计不论是临水栈道还是山石小景、凉亭廊道、鲜少因为此地独特的文化渊源而与其他景观公园相比呈现明显的视觉差异。然而,从实践中得知,往往好的景观设计方案应该是极适合当地特质的景观方案[3],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寻找最合适当地这一地球坐标上唯一确定的坐标值处的景观特质,从而避免了千景一貌的景观设计弊端,形成标志性景观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三 设计思考

综上所述,位于大理才村码头区域的湖滨湿地公园存在着地势高差变化平淡、行径路线乏味、凉亭选址不理想、公共设施与环境的协调性缺乏、忽视地缘特色营造等几方面的问题。在未来的设计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方案的可行性。

首先,考虑动静空间的设定,根据设计形式决定使用行为。在一个大的空间中,参与者根据景观区域的功能分区从而进行停留或行走的行为变化的。比如设置有喷泉或游乐设施的区域参与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或者在设置有座椅亭廊的区域,参与者会停下来观赏周围的景致,但如果参与者在停下来后觉得这些区域并无趣味,则又会很快离开这些区域。因此需要周全的考虑参与者的行为特点来对动静空间进行设定。

其次,重视时空维度在空间中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常以借景法、障景法对园林空间布局进行设计,利用漏透的窗花、门洞,甚至高地的亭台将外景囊括视线扩展空间感受,或是利用蜿蜒的小道、山石屏障[4],延长参与者在空间内停留的时间从而扩大参与者对景观空间感受,从而解决面积有限的空间问题,以有限的地域营造无限的空间感受。可见解决景观空间乏味的问题是需要同时考虑到景观的平面格局以及高差格局两方面,从而以小见大的营造长、宽、高、时间的四维度立体景观空间。

除此以外,关注季节性因素促使植被对景观产生的变化作用。随着时间的流转,植被在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时会呈现出不同的生长状态,因此在植被的选择上应综合考虑四个季节交替时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其中包括植物花期、生长的形态、季节性色彩与景观层次等方面的内容。对湿地植被、生物的季节变化进行关注,从而构成湿地群落的植被呈现不同变化。

最后,注重设计方案对景观空间风格特征的视觉完整性的掌控。基于基地的特殊地理位置,表现白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所形成的视觉元素是形成景观空间独特性的关键,在滨水设计的景观方案中,对比地域景观的差异性,融合当代审美观念,有选择的提炼合适的视觉元素,使其形成即具有时代性特征又蕴含地域性特点的美观形式。

[1]蔺以光.大理建设万亩生态湿地保护洱海水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6-21.

[2]唐剑.现代滨水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3]肖振萍,彭一邶.从“大观园”的文学意境解读园林设计美学[J]大舞台,2013,(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