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 悦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西安理工大学 思政部,陕西 西安710054)
中国哲学中的境界论对中国文艺之影响
张 悦
(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710049;西安理工大学 思政部,陕西 西安710054)
中国美学中的意境说,与哲学中的境界论密切相关,意境说对艺术创作的要求,即出意境或出境界,这种理论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于各种艺术创作理论中。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各个领域,如诗、书、画等,其所追求的目的都是在于出神妙的境界和意境,这实质是受境界论影响之体现。
美学;境界;意境;传统艺术
通过中西哲学史的对比,大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说西方哲学为纯粹的抽象、严密的逻辑与严格的理性精神,那么中国哲学便可表述为具象的抽象、修辞与逻辑的统一以及积淀感性的理性,而中国哲学的这一总体特征突出体现于中国哲学中的境界论。
“境界”一词最初原意为“疆域”,指特定范围内的疆土,后来此词被用于哲学领域而致词义虚化。魏晋时期,“境界”被用于佛经翻译,词义逐渐增多。梵语译文的“境界”指“自家势力所及之净土”,此处“势力”非世俗用于夺取权势或攻城掠地的势力,而是指我们各种感官所感受的势力,有时又用来借喻人的修养造诣所达到的某种程度。[1]盛唐时期的文学评论中开始出现“境”,宋以后“境”、“境界”、“意境”被广泛用于评诗论画,含义不断丰富。至明清时期“境界”又被引入戏曲、小说、散文的评论中,成为文艺评论的专门术语,是中国美学所特有的概念。
“境界”一词原出于佛家,但境界问题却是包括儒、道、佛在内的中国哲学各派共同关注的,是它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对此冯友兰、牟宗三等都讲到过。如果说,西方哲学以实体论为特点,那么中国哲学则以境界论为特点,它不追问世界的实体(包括最高实体)是什么,而是以实现心灵境界(包括最高境界)为目的。在中国哲学看来,人生的价值和乐趣,既不是满足感性欲望,也不是获得外在知识,更不是追求彼岸的永恒,而是实现一种心灵境界,这才是安身立命之地,能使心灵有所安顿,人生有所归宿。[2]讲心灵境界,除了理性、认识,还有情感需要、直觉体验、目的追求、修养功夫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说,从感性直观到理性认识,从情感体验到超理性的本体体验,从意志自由到实践活动,都是境界问题所关心的。
中国美学中的意境说,与哲学中的境界论密切相关,都是对意象思维的运用。意境为中国艺术之魂,它指艺术作品所蕴涵与显示的情调、境界。意由情而生,境由意而生,从审美的意义上说,情是第一位的,而境界则是借助意即情的趋向所达到的情之升华,也可以说,境乃情之结晶。中国传统艺术一直贯穿着抒情写意这种基本精神,由情而生情意,由情意而生意境。这实质上是借助具体艺术形式,表达抽象情感、心灵境界。意境论对艺术创作的要求,即出意境或出境界,这种理论间接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充分体现于各种艺术创作理论中。
中国的诗歌与绘画,就其成熟阶段的精品而言,可以说,都是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其例子不胜枚举。从意境的角度看,对于诗与画来说,诗的意境形成在先,如《诗经》、《楚辞》,而绘画意境的形成也多依赖诗的意境,,或由诗的意境引发出来的。当然,绘画、雕塑是造型艺术,不可能没有形似的方面,因而中国画家也都主张“师法造化”。然而同时,中国绘画更重视“似与不似之间”,甚至在“不似”中求得“传神”的写照。而这一方面,恰恰不是来源于摹写形似的纯熟技法,而是来源于诗意的灵感。所以中国的杰出画家,都是“意在笔先”,而这种“意”,就是诗意,甚至在它们的创作中,往往是先有诗,而后作画。
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追求,即为得“道”,即是自然天成。唐代著名诗论家司空图的诗论,即其传世的《二十四诗品》,可以说是对中国诗歌意境内涵所作的高度概括。司空图将诗分为二十四种意境,其中,贯穿了一种思想,即为图得“道”,因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超越精神。[3]事实上,凡事意境高的传统诗歌,除了给人以引发无限联想的美之陶冶,而且也使人在思想上从肤浅走向深邃。可以说,中国最深刻的哲学著作,均不乏诗的优美,如《老子》;而中国优秀的传统诗歌,往往也不乏哲学的深度,如《诗经》。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与哲学水乳交融的特点非常突出,而这恰恰反映了迥异于西方的思维方式。
只有把道家的超越精神引入诗歌创作中,才能由有限进达无限,才能创造出意境新奇而思想深刻的诗作。超越不是从现实的丰富走向贫乏,而是指在创造的意境中走向更加精纯,包含着提炼和扬弃;就诗人的创作精神活动而言,超越还意味着一种灵悟,即一种灵感的激发,一种前所未有的顿悟。如果说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那么这里所说的“新”也就是无有之“有”,而能如此,又在于诗人的精神能空灵。空灵除了表现为不受历史与现实成规的局限,还表现为摒弃人为雕琢和造作,从而趋于自然天成,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著名诗论家姜夔在诗话中所论:“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然高妙。凝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欲,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4]中国诗歌以追求自然天成为最高境界,从思想渊源看,可以说正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艺术体现。
从画论的层面看,中国绘画强调“意在笔先”,其“意”与诗论中所追求的意境,是完全相通的,画的意境在本质上亦是求“道”。清代画家董棨在《养素居画学钩深》中说:“画贵有神韵,有气魄,然皆从虚灵中得来,若专于实处用力,虽不失规矩而未知入化之妙。”[5]在这里,所谓“神韵”、“气魄”,皆来自“虚灵”,也就是来自得“道”的超越。
中国绘画将其完美的意境创造归结为得“道”,此“道”的特点即“天人合一”,或者说天、地、人一体。“道”既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纯主观的。因此,中国画的创造,对于画家来说,就是通过美的意境创造,去沟通天、地、人一体的灵气,从而把握“天人合一”之“道”;对于欣赏者来说,则是通过观画、悟画,使自己在美的意境中能与天地灵气沟通,借赏画以求得“道”。因而画虽在尺幅之中,其意境却能与天、地、人相通,人在观画时,能超越眼前有限的景物而意入绵绵无限的境界。可以说,中国画的意蕴之博大精深,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视中国画为世界艺术“三绝”之一(令两绝为希腊的雕塑与德国的音乐),确实是极为深刻的见解。
中国画的意境内涵为“道”,因而真正有灵气的画家,无论所画何物,都能笔墨虽尽而音韵无穷,同中国优秀的传统诗歌一样,都能“超以象外”,在绘画中表现为超越“形似”而力求空灵的“神似”,崇尚“似与不似”之间。所以中国传统绘画的训练,对于画家来说,一方面,非常讲究技法,如皴、擦、点、染等,都要求继承先贤的创造,并在继承基础上创新,体现出我独有的“这一个”;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对于画家来说,却是在的“道”的陶冶上。因为传统画论认为人品决定画品,只有求“道”而得“道”的画家,其笔下才能出逸品、妙品。而人品的陶铸,可以通过读书,学习传统文化修炼之,亦可在体味山水灵气中修炼之,当然最直接的还在于向先前画家学习。
从书论上看,中国书法与绘画一样,都强调“意在笔先”,其“意”指诗魂、道心。韩玉涛在《中国书学》中强调孙过庭在中国书史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指出他在《书谱》中的一段话:“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章,阳舒阴惨,本于天地之心哉。”韩玉涛说:“这是中国书法的无上妙谛”,又说:“这不仅是中国书法的本质,也是中国书法——乃至中国一切艺术的创作方法。”[6]韩玉涛对中国书法的见解是独到的,上述他在《书谱》中引用并反复强调的那段话,确实是抓住了中国书法的魂魄,也抓住了整个中国传统艺术的魂魄。
汉字作为从象形字起步,经过隶变的符号,仍保留着象形性根基,汉字的创造与演变,反映了中国人精神的特质与智慧的光芒。汉字以形表意,其中的形,乃中国先民在与自然一体中所感受的万事万物之形,或者说,是中国先民借万事万物的动态来表意。当然,汉字中的形已是对客观动态之形的扬弃,并且其中由于表意而渗透了人的精神。因而,就汉字创造本身而言,每个汉字都是具有精神的生命个体,这种具有精神生命的个体,在“天人合一”的框架中,与整个宇宙的关系,也是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关系。因而书法家的创造,就在于使小宇宙与大宇宙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书法创作中,学习先贤技法是一项基本功,而从纯方法的意义上接受先贤经验,最多只能达到对先贤作品的形似摹仿。事实上,这些技法在先贤那里,总是与书道的本质内涵联系在一起,即这些方法都是以“意在笔先”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即使表面上掌握了方法,也不能把握先贤作品的风骨和神韵,更谈不上在先贤基础上的创新了。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各个领域,如诗、书、画等,其所追求的目的都是在于出神妙的境界和意境。艺术水平的高低,就在于境界和意境的高低,而创造意境的重要条件为得“道”,从而具有超越精神,这实质是受境界论影响之体现。
[1]李俊儒.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研究[EB/OL].百度文库.Khttp://wenku.baidu.com.2013-12-10.
[2]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乔力.二十四诗品探微[M].济南:齐鲁书社,1983.
[4]姜夔.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 1957.
[6]韩玉涛.中国书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I01
A
1673-2219(2014)06-0099-02
2014-02-28
张悦(1975-),女,陕西周至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
(责任编校:王晚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