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莫顺斌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信息收集的种类
莫顺斌
(湖南科技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每一次重要决策和战役部署,不仅正确,而且具备了前瞻性的眼光,真正做到了“料敌如神”,这是诸葛亮长期开展信息收集整理工作的结果。文章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气象等五个角度,分析了诸葛亮信息收集的具体内容。
三国演义;诸葛亮;信息;收集;种类
《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西晋灭吴一统天下”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生动地展现了大大小小的40多次战争场面,具体刻画了诸葛亮、司马懿、曹操、刘备、孙权、张飞、关羽、周瑜等100多个将帅参谋人物形象。在这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最耀眼的一个。他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琴退仲达等,可谓算无遗策,用兵如神,表现出超群的学识韬略。仔细思考,这个连战马也不会骑的军师之所以屡建奇功,个中缘由正如他自己所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他特别善于收集整理各类信息,在此基础上作出战略决策和战斗部署。孙子在《谋攻篇》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从小说《三国演义》的描述中来看,为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诸葛亮收集的信息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朝政、兵马,非常全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类。
这里的政治信息是指汉、魏时期朝政的重大现象、事实和事件等有关消息的集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汉、魏时期朝廷高层的权力争斗事件及其发展变化情况;二是由汉末朝廷权力争斗引发的各地诸侯与豪强势力的割据并吞情况;三是汉末朝廷与各地诸侯及豪强势力的矛盾斗争情况。这些信息在诸葛亮的信息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具有战略决策的最高价值。
对于朝政信息,一般的下层百姓难以及时准确获取,但诸葛亮凭借其特殊的家世背景及人际网络可以获取到。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借当时徐庶之口对诸葛亮作了这样的介绍:“此人乃琅邪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是“家于襄阳……躬耕于南阳”。襄阳当时是荆州州府治所,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成为汉末动荡时期许多豪门士族的避难所,各种朝政信息汇集扩散之地。其次,诸葛亮其父为“泰山郡丞”官职,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其祖父因为“司隶校尉”的官职,却具有皇帝钦命持节使者的身份,可以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地位很高。在小说第三十七回对诸葛亮的家族及婚姻亲关系作了进一步介绍,借诸葛亮弟弟诸葛均说出:“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现在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乃二家兄。”后又对吟诗而来的一位老者介绍:“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而黄承彦是当时名士,与荆州刺史刘表为连襟,常常与荆襄地区上层社会人物往来。小说这些描述表明,诸葛家族结交的人士既有豪门望族,也有一般士族名士,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三十七回等多处写到诸葛亮与汝南的徐庶和孟公威、博陵的崔州平、颍州的石广元等名士都是过从甚密的朋友,常常一起游学访谈,经过他们,他又与号称“凤雏”的庞统,道号水镜的司马徽等等相交甚厚。
借助于家族姻亲及交往的朋友,诸葛亮的身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对当时朝廷的权力争斗及各地诸侯与豪强势力的割据并吞情况有十分准确的掌握。当刘备第三次来请他出山,“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时,诸葛亮才会侃侃而谈,“定三分隆中决策”。首先指出天下大势是“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接着分析北方的曹操及应对之策“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而东南的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对东吴“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备若能“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则可以“三分天下”。三分天下的决策是最高层次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出诸葛亮对当时政治信息的掌握十分全面、准确。此后,蜀刘集团启用诸葛亮为军师,联合东吴,火烧赤壁,放走曹操,三气周瑜,先占荆州,后夺益州,实现了三分天下而有其一的目标。
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三国时期社会经济仍然是以农业、手工业、冶炼为主体,因此,这里的经济信息是指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冶炼生产为主的各个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资料及其有关的制度。它主要包括人口税赋、货币食粮、冶炼制造、马牛牲畜、布匹纺织、气候物产等等。《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十分喜好“闲游”,其实不“闲”,诸葛亮不仅通过“闲游”来勘察山川河流、关隘扼塞,也对各地州县人口税赋、货币粮食、气候物产等有比较深入的收集掌握。
例如,小说第三十八回写到诸葛亮建议刘备先取荆州,再夺益州,因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第四十二回写到刘豫州败走汉津口,被曹操一路追赶,孔明将其接往夏口,因为:“夏口城险,颇有钱粮,可以久守”。第四十三回舌战群儒时谈到刘备所在的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小说第九十回写到诸葛亮从社会经济成本的角度,回答了长史费祎在平定蛮方之后不设置官署、不留官兵的问题:“如此有三不易:留外人则当留兵,兵无所食,一不易也;蛮人伤破,父兄死亡,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祸患,二不易也;蛮人累有废杀之罪,自有嫌疑,留外人终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不留人,不运粮,与相安于无事而已。”事实果然如此,于是蛮方不仅皆感孔明恩德,乃为孔明立生祠,四时享祭,皆呼之为慈父,而且主动赠送珍珠金宝、丹漆药材、耕牛战马,以资军用,誓不再反。
小说第八十七回还写到蜀刘集团在三分天下后,诸葛亮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视:“却说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办。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米满仓廒,财盈府库。”凡此种种,都表明诸葛亮对于经济和经济信息在国家治军安邦中的重要作用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孙子兵法·计篇》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有五种因素,名之为“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五事”用今天的话来讲,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这里重点讨论将帅和兵卒。
小说中描述的军事信息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一是敌我静态的军事信息。其一,敌我将帅、兵卒、车马、兵器、粮草等兵力的数量、质量及其部署情况,将帅的情况是重中之重。其二,是当时的职官、兵役、调配、指挥、赏罚、保障等制度;其三,是敌我方强弱虚实情况,孙子称之为“利害”。智者用兵,不仅“杂于利害”,且能“窥虚实”,知晓“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计谋,才能“因敌而制胜”。
二是战势发展中敌我的动态信息,即对战争发展形势的了解。其一,战争造成的敌我将卒、车马、兵器、粮草等方面的减增及其部署的变化。其二,战争造成敌我将卒思想心理的变化,是积极备战、出战、挑战还是消极的避战、厌战。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到孙吴集团面对曹操打败袁尚,平定辽东之后,大军一路南下,围新野,取樊城,降襄阳,势如破竹,江东孙权的多数将帅文臣纷纷请求与曹操讲和投降,诸葛亮就利用收集的军事信息舌战群儒,对当时的曹、刘、孙三家的军情及其变化作出精彩分析:“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这些分析,不仅涉及到主要将帅领兵作战情况,还涉及用兵之道、兵民关系、官兵心理等等信息,初步说服了孙权。最后,利用所掌握的东吴主战派且深得孙权信任的大将周瑜取美女小乔为妻的信息,在拜访周瑜时故意说出曹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并当场吟出曹操命曹植所作《铜雀台赋》,赋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一句话,惹恼了周瑜,使其主动坚定孙权抗击曹操的决心“瑜特为此,特来开解主公。主公因见操檄文言水陆大军百万,故怀疑惧,不复料其虚实。今以实较之:彼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夫以久疲之卒,狐疑之众,其数虽多,不足畏也。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愿主公勿以为虑。”最后终于达成孙刘同盟。
在《孙子兵法·计篇》所说决定战争胜负的五种因素中,“地”排在第三位,还说“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十分重视地理信息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作用。
小说中描述的地理信息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实体信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自然形成或人工建造的山川河流;其二,陆路、水运等交通信息。其三,历史形成的军事要地如军事重镇、城堡、要塞、关隘、水道、关卡等等。二是记载测绘上述实体信息的文书、绘图等档案资料。
《孙子·地形》篇指出“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三国演义》中特别写到诸葛亮喜好“闲游”。如“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如前所述,诸葛亮没有“闲游”,而是在云游四方的过程中,观察累积了各地重要的地理信息,对重要的军事地理信息,特地测绘成图,以备来日之用。
诸葛亮隆中与刘备的问对里不仅有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的分析,也有对地理条件的分析。如:江东孙权割据经营已历三世,拥有长江天险,“国险而民附”;荆州是当时东西南北重要的军事重镇“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而益州(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四川盆地)不仅“沃野千里”,而且“险塞”,如能“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并当即献出有关西川地图一幅:“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
再如,诸葛亮出山之后的第一战是用刘备的不足一万(包括在新野临时招来训练的三千人)兵马迎战夏侯惇所带领的十万曹兵精锐,正是借助了当时的山林、河流等地理条件排兵布阵:“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最后将十万曹兵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时代,战争兵器多以刀剑、棍棒、戈戟、箭锤等冷兵器为主,所以非常讲究扎营、布阵。诸葛亮非常重视战前具体环境信息的收集,除了询问相关人员之外,还要亲自到阵前观察,如果出现特殊情况,还会让当地土人带路对作战的地理环境作深入调查。小说第九十回写到诸葛亮六破蛮兵之后,蛮王孟获再次被诸葛亮放回,于是从乌戈国请来三万藤甲军,“魏延引兵出迎。蛮兵卷地而来,蜀兵以弩箭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俱落于地;刀砍枪刺,亦不能入。蛮兵皆使利刀钢叉,蜀兵如何抵当,尽皆败走”。孔明接到禀报后,先仔细询问带兵大将魏延,再请来向导官吕凯并土人询问,都未打听到破敌之策。第二天,“孔明令土人引路,自乘小车到桃花渡口北岸山僻去处,遍观地理。山险岭峻之处,车不能行,孔明弃车步行。忽到一山,望见一谷,形如长蛇,皆危峭石壁,并无树木,中间一条大路。孔明问土人曰:‘此谷何名?’土人答曰:‘此处名为盘蛇谷。出谷则三江城大路,谷前名塔郎甸。’”于是,用计将三万藤甲军引入此谷,以火攻取胜。
由于诸葛亮积累了全面准确的地理山川信息,因此,特别擅长利用地形山林实施火攻,除火烧藤甲军之外,小说中还写到他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山上方谷等著名战役。
另外,小说还写道,临敌布阵如若不是亲自为之,诸葛亮必让带兵将帅在安营扎寨之后立即绘图传报给他,表现出他对地理军事信息的高度重视。小说第九十五回写到诸葛亮让马谡守卫街亭,马谡走前,诸葛亮嘱咐他“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而刚愎自用的马谡不听副将王平劝告,不在路关紧要处下寨,执意上山扎营,诸葛亮接到王平报来的绘图,立马判断出“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立即对由此产生的一列后果作出因应之策,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任何军事行动都受制于气象条件。气象用孙子的话来说就是“天”,还说“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以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昼夜、阴晴、冷暖、风雨、雾雪、四季等等。
观测气象虽然没有现在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但是古人经过经验的长期累积之后,还是掌握了一些观测气象基本规律。例如,星座移动的方向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和地球上气候变化相吻合的。4000年前《鹖冠子》对此就有了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下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些规律古人一般都有掌握,而一些读书人加上自己的长期观测,掌握得更好。
气象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既有不利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在一些特殊的作战如火攻、水攻中,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孙子兵法·计篇》把它排到“道”之后,“地、将、法”之前。还说,对于包括天、地等客观的外在条件,智者“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也就是说,高明的军事决策者要对风、雨、雪、雾等气象信息加以利用,形成有利于我方军事行动的势态。善于火攻、水攻的诸葛亮就十分重视对气象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小说多次写到这一点。
小说第九十九回三出祁山之后,魏帝曹睿以曹真、司马懿为统帅兴40万大兵伐蜀。诸葛亮在成都得到这个信息后,安排张嶷和王平只领1000兵去守陈仓古道,以挡魏兵。张、王二人面面相觑,不敢去,哀求说:“丞相欲杀某二人,就此请杀,只不敢去。”诸葛亮这样回答:“何其愚也!吾令汝等去,自有主见:吾昨夜仰观天文,见毕星廛于太阴之分,此月内必有大雨淋漓;魏兵虽有四十万,安敢深入山险之地?因此不用多军,决不受害。吾将大军皆在汉中安居一月,待魏兵退,那时以大兵掩之:以逸待劳,吾十万之众可胜魏兵四十万也。”作为一个统帅,诸葛亮不光收集到了将卒多少等军事信息、陈仓古道可以少拒多的地理信息,还特别收集到了“月内必有大雨”的气象信息,综合以上信息后做出了上述军事部署,果然收到以逸待劳、以少胜多的效果。而曹魏集团却劳师糜饷、损兵折将,只能大败而去。
赤壁大战中,东吴都督为除掉诸葛亮,限他十天之内办好十万支箭,否则军法从事。没想到诸葛亮说:“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还当场立下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就在促成刘孙结盟的鲁肃为之担忧时,诸葛亮使出“草船借箭”,三天就完成十万支箭的缴纳任务。事后,鲁肃来找诸葛亮解惑,诸葛亮说:“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接下来,诸葛亮和周瑜二位统帅连环使出黄盖受刑、阚泽诈降、庞统授计、诸葛祭风、周瑜纵火等计策,使得曹操的百万大军顷刻瓦解,三分天下决策的实施走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也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火攻的案例。由此,我们不难推测出,诸葛亮应该有很强的气象观测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还掌握了长江赤壁流域农历十二月也会刮东南风这一反常气象的历史资料。
相反,如果对战场上的气象信息没有足够掌握并善加利用,不仅是曹操、司马懿,即使是诸葛亮也会有失败。另外,有些地方气象变化无常,不是在当地长期生活土人,也很难掌握,往往导致战场情势不能按照预定的决策预案发展。例如,《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写到诸葛亮识破魏将郑文诈降,将计就计,将“深沟高垒,按兵休动”的司马懿引出,前来攻打祁山蜀兵营寨,结果魏兵大败,十伤八九。从此,不管诸葛亮每日怎么令兵搦战,魏军只不出迎。第一百零三回写到,为再次诱出司马懿,“孔明自乘小车,来祁山前、渭水东西,踏看地理。忽到一谷口,见其形如葫芦之状,内中可容千余人;两山又合一谷,可容四五百人;背后两山环抱,只可通一人一骑。孔明看了,心中大喜,问向导官曰:‘此处是何地名?’答曰:‘此名上方谷,又号葫芦谷。’”调查掌握了“上方谷”形似葫芦的特殊地理信息之后,让诸葛亮立即定下了伏击火攻的计策。为了打好这次伏击,诸葛亮作了十分周密的部署:先是“令唤集随军匠作一千余人,入葫芦谷中,制造木牛流马应用;又令马岱领五百兵守住谷口”。并特别嘱咐马岱:“匠作人等,不许放出;外人不许放入。切不可走漏消息。”接着又用做好木牛流马搬运粮草诱惑司马懿出击,最后,司马懿终于上当,一步一步被引入上方谷,结果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火燃烧,一下子火势冲天。司马懿手足无措,绝望地抱着随身的两个儿子哭道:“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没有想到,就在此时,“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对此,诸葛亮也只有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综上所述,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和最具影响的智囊,对刘蜀集团构建、发展、壮大过程作出的每一次重要决策和战役部署,不仅是正取的,而且具备了前瞻性的眼光,做到了“料敌如神”“算无遗策”。诸葛亮成功的真正原因,并非是他通天地,知鬼神,而是围绕经世报国的人生目标,长期开展信息收集整理的结果。文中分析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气象等信息,也不过是他信息工作系统的一个环节,更多其它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结。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2]潘天群.《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与信息不对称的博弈[J].领导文萃,2006,(4):87-89.
[3]陈建国.读《三国演义》看孔明调查研究[J].石油政工研究,1998,(5):21.
[4]于彤.《三国演义》中的气象战[J].民防苑,2008,(2):22-23.
[5]商玉贵.诸葛亮为何能屡建奇功——兼谈信息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地位[J].经济论坛,1994,(17):44.
(责任编校:呙艳妮)
2017-05-08
莫顺斌(1964-),男,瑶族,湖南江华人,湖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学与秘书学。
I206
A
1673-2219(2017)11-0035-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