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周敦颐与罗田濂溪阁

时间:2024-08-31

刘范弟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周敦颐与罗田濂溪阁

刘范弟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有关周敦颐的纪念性建筑物,以“濂溪”命名的最为普遍,其类型有濂溪祠、濂溪书院和濂溪阁等。学界对濂溪祠和濂溪书院已有注意,研究周敦颐的专著对之或多或少都有论述提及,也有专门文章对此进行过研究;而濂溪阁,则至今尚未见有对之进行考察论述的。

周敦颐;濂溪阁;罗田

有关周敦颐的纪念性建筑物,以“濂溪”命名的最为普遍,其类型有濂溪祠、濂溪书院和濂溪阁等。检索《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的文献(正文,不含注释),在这三种类型的纪念性建筑物中,濂溪祠共有记录64处,除去重复为27处,分布在北京,江西星子(庐山下)、九江、南昌、赣州、袁州(今宜春)、萍乡、万安、雩都(今于都县),湖南道州(今道县)、零陵(今永州)、祁阳、永明(今江永县)、郴州、桂阳(今汝城县)、江华、邵州(今邵阳),湖北武昌,江苏苏州、无锡、镇江、盱眙,福建南靖,广东韶州(今韶关)、肇庆、高要,四川合州等地;濂溪书院共有记录63处,除去重复为20处,分布在江西星子(庐山下)、九江、赣州、南安(今大余)、萍乡、崇仁,湖南道州(今道县)、零陵(今永州)、永明(今江永县)、郴州,湖北武昌,广东广州、韶州(今曲江县)、高要、四会、阳江、程乡(今梅县)、德庆,四川合州,广西浔州(今桂平)等地;濂溪阁共有记录9处,除去重复为2处:一在湖南桂阳(今湖南汝城县),一在江西雩都(今江西于都县)①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全文检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学界对濂溪祠和濂溪书院已有注意,研究周敦颐的专著对之或多或少都有论述提及,也有专门文章对此进行过研究②如李才栋《周敦颐与濂溪书院》,刊《江西教育学院党学报》1993年第3期;夏剑钦《湖湘濂溪书院考略》,刊《理学思想与人文汝城》,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王晚霞《濂溪祠堂考》,刊《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6期。;而濂溪阁,则至今尚未见有对之进行考察论述的。有鉴于此,本文将对濂溪阁作一考察,聊为拋砖云尔。

《四库全书》所收雍正《江西通志》山川志载:“罗田岩,在雩都县南五里,一名善山,两旁岩岫空洞交通。宋嘉祐间,周元公敦颐倅虔,游此赋诗。县令沈希颜因建濂溪阁。”③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三“山川七·赣州府”,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同书卷四十二“古迹·赣州府”:“濓溪阁,在雩都县南五里善山上,宋周敦颐倅虔时曾游此赋诗,邑令沈希颜因建此阁。”这就是最早出现的濂溪阁,位于江西赣州府雩都县南五里的罗田岩,罗田岩又名善山。

以上雍正《江西通志》载明了濂溪阁所在的地点、修建的缘起和创修者的姓名身份,但对修建年代却没有交代。

最早记载雩都罗田岩濂溪阁修建始末的是南宋度正为周敦颐所作的年谱(年表)。明代万历年间永明(今永州市江永县)知县胥从化所编刻的《濂溪志》,其卷三收了度正所撰的《(周敦颐)年表》,其云:“(嘉祐)八年癸卯(1063),先生年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雩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几圣希颜游罗岩,题名,并有诗刻石。沈公者,邑令也,因建濂溪阁于善山,顶有高山仰止亭。”④明·万历癸卯(1593)永明县知县胥从化编订,道州儒学署学正事谢贶编校,训导刘报国同校:《濂溪志》卷三“年表”(万历癸已刻版),王晚霞编:《〈濂溪志〉八种汇编》,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7页。

清道光己亥(1839)年周浩所编《濂溪志》卷三亦为周敦颐年谱⑤此《濂溪志》道光己亥(1839)年刻,为爱莲堂藏版,国内部分图书馆有藏,已收在王晚霞所编《〈濂溪志〉八种汇编》中。,其所载雩都罗田岩濂溪阁创建始末与以上胥从化《濂溪志》全同。此外,清道光二十七(1847)年邓显鹤编刻的《周子全书》卷首的周敦颐年谱,以及近年出版的几种有关周敦颐著作所附的度正周敦颐年谱(年表),如周文英所编《周敦颐全书》、梁绍辉所撰《周敦颐评传》,其所载雩都罗田岩濂溪阁创建始末亦与胥从化《濂溪志》全同⑥周文英编:《周敦颐全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梁绍辉撰:《周敦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38页。。

据年谱,周敦颐于嘉祐六年(1061)通判虔州(今江西赣州),作为知州的副手,他勤于政事,时常下到下面各县巡查。嘉祐八年(1063)正月初七,周敦颐“行县至雩都”。他这次来雩都,具体有什么事务年谱没说,也从来没有人注意到这点。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就是周敦颐此次在雩都公余邀了钱拓、沈希颜两人同游罗田岩。据年谱和有关方志,沈希颜的身份是雩都知县,他于周敦颐到雩都“行县”的嘉祐八年上任;钱拓也是雩都知县,他正好上任于此前的嘉祐七年①嘉靖《赣州府志》卷七“秩官·雩都·宋·知县事”:“钱柘(拓)建侯,嘉祐七年任;沈希颜几圣,浙江四明人,嘉祐八年任。”康熙《雩都县志》卷之五“职官志·宋·知县事”:“钱柘(拓),字建侯,嘉祐七年任;沈希颜,字几圣,嘉祐八年任。”。这前后两位雩都知县怎么都在此时此地一起陪上司游罗田岩呢?周敦颐于嘉祐八年正月初七来到雩都,而年谱当日记事已明确说“沈公者,邑令也”,可见沈希颜嘉祐八年正月初七已是知县,那么他上任的具体时间只能是正月初一到初七这几天;而钱拓嘉祐八年正月初七还在雩都与沈希颜陪周敦颐游罗田岩,他卸任雩都知县也只能在这几天。由此可以断定,周敦颐是为了新旧知县的交接而来雩都的,当然也有顺便检查工作的任务,说不定周敦颐就是与沈希颜一同到达雩都,并在当日主持见证了钱拓、沈希颜新旧知县的交接工作。

交接公事完毕之后,周颐敦心情愉快轻松,于是“邀余杭钱建侯柘(拓)、四明沈几圣希颜游罗岩”,与雩都新旧两位知县一起前往罗田岩游玩。一个“邀”字,体现了他以交接工作主事人的身份,在严肃的正事办完之后,让两位属下放松一下的意图。

在周敦颐游罗田岩之前,此岩并不十分有名,基本上没有什么著名学者和官员至此游赏,更谈不上有什么题刻了,直到北宋开宝年间,此地才有了一所像样的寺院。嘉靖《赣州府志》记载:“罗田(岩),(雩都)县南五里,一名善山。岩崇可二丈,深眡崇杀之。两旁有岩相通,其形如虎,内凿茶灶汤炉,流觞曲渠,峭壁悬崖。旧云岩本虎穴,陈末(天)嘉中,有僧庐其上,虎不复出。宋开宝僧复创华严禅院,既废。周濂溪倅郡,有诗。”②嘉靖《赣州府志》卷二“山川·雩都”。

周敦颐的到来,使罗田岩开始有了名气。据年谱,当日周敦颐“游罗岩,题名并有诗,刻石”,可见当天他的游兴很高,不仅在此留下了题名,还写下了一首诗。他的题名和诗作当即或过后不久都被镌刻在罗田岩上。其诗题为《行县至雩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几圣希颜同游罗岩》,诗云:“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阴。虽然未是洞中境,且异人间名利心。”③梁绍辉、徐荪铭等点校:《周敦颐集》(湖湘文库本),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第132页。

当时同游的钱、沈两位知县于此诗未见有和诗,但后来和者不少。康熙《雩都县志》所载的即有李涞的《追和罗岩周元公韵》:“天外幽奇不厌寻,紫萸黄菊正崖阴。山僧窃听匡时话,也识生平报国心。”管奏韺的《罗岩谒周元公先生次壁间韵二首》:“(其一)先贤遗迹杳何寻,庭草青青满地阴。忽忆当年无极思,天心秋月到君心。(其二)庭前古柏旧千寻,无复高人憩夕阴。我欲层崖留信宿,白云肯住此间心?”曾绍裕的《谒周元公祠追和原韵》:“孔颜乐处曾经寻,庭草春深满地阴。最是旷怀潇洒境,风来水面月天心。”④康熙《雩都县志》卷之十二“纪言志·诗·七言绝”。同治《雩都县志》又增加了几首:沈璇《罗田岩追和周元公韵》:“罗田崔巍高几寻,谁家书屋伴松阴。满庭芳草春无限,都属濂溪造化心。”邱懋原《游罗田岩次周元公韵》:“苍苍岩谷柏千寻,松竹参差间绿阴。一自元公歌啸后,风光月霁快人心。”邱光世《罗田岩和周元公韵》:“丹岩九折足幽寻,绕径松篁洒绿阴。遥想当年庭草翠,静观是处见天心。”段彩《谒周元公祠追和原韵》:“个中消息耐人寻,缓步登临穿绿阴。风满池塘秋水老,源头活水漾莲心。”曾大忠《谒周元公祠追和原韵》:“卓绝芳规何处寻,徘徊崖壑半晴阴。拜瞻道貌衣冠古,一束萍蘩写素心。”宋启忟《游罗田岩次周元公韵》:“遗迹千年何处寻,荒凉有阁树阴阴。书生好说孔颜乐,休逊老僧入定心。”⑤同治《雩都县志》卷之十五“艺文志·诗·七言截(绝)”。

据年谱,“沈公者,邑令也,因建濂溪阁于善山顶”,看来,新任雩都知县沈希颜陪同周敦颐游赏罗田岩后,不仅将周敦颐的题名及诗作镌刻于此,还在此后不久为之兴建了纪念性的建筑——濂溪阁。沈希颜嘉祐八年(1063)正月开始担任雩都知县,接替其职务的张宗谔于治平三年(1066)到职⑥嘉靖《赣州府志》卷七“秩官·雩都·宋”:“沈希颜几圣,浙江四明人,嘉祐八年任;张宗谔,治平三年任。”康熙《雩都县志》卷之五“职官志·宋·知县事”:“沈希颜,字几圣,嘉祐八年任;张宗谔,治平三年任。”,沈希颜任雩都知县有三年多近四年,他有充分的时间修建濂溪阁。

沈希颜,身后入祀雩都县名宦祠⑦康熙《雩都县志》卷之七“祠祀志·名宦祠”。,康熙《雩都县志》名宦志中有其小传:“沈希颜,字几圣,四明人,嘉祐中任。质性谦和,廉直公恕,三年,百废具兴,吏民畏怀。邑有妖禽,夜啼甚哀,希颜题曰:‘此处离朝路几千,为官不取半文钱,平生不养无情鸟,遮莫妖禽夜哭天。’诘旦,禽遂去。县西峡路崎岖,希颜鸠工开道,往来便之。及代,王鸿作序送之,其略曰:‘督赋以宽,决狱以敏,处己以廉,御吏以法,明足以照欺弊,威足以服奸顽。民有争讼,一切教谕,使辨曲直。有罪立遣,无及蔓延,邑居恬安,不挠不烦。治邑三年,风和雨顺,灾沴不生,寇窃潜消,公私饶裕,百废俱兴,教黉有经,齐民化迁。’鸿,隐君子,不妄许可,盖实录云。”⑧康熙《雩都县志》卷之六“名宦志·宋”。

小传中说到他在雩都的政绩,无非是“兴学劝农,平讼宽赋……县西峡路崎岖,希颜鸠工开道,往来便之”,加上一件写诗驱除“妖禽”的事,没有什么太突出的;如果他真是创建了濂溪阁,其小传中为何对之不着一笔呢?

我们知道,周敦颐在世时其声名并不显著,其为人所尊崇是在朱熹大力推崇和宋理宗的褒彰之后,纪念彰表他的建筑物如濂溪祠、濂溪书院等此后才开始纷纷出现,这已是他身后一百多年了。如果雩都罗田岩濂溪阁真是沈希颜所创建,那在濂溪学史上就应当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因为这件事情说明,早在周敦颐逝世前十年左右,就已经有纪念彰表他的建筑物开始出现,周敦颐的思想在他在世时的影响,我们就要对之重新评估,理学史或许也要加以改写了。

此外,从年谱“沈公者,邑令也,因建濂溪阁于善山,顶有高山仰止亭”之文看,这“高山仰止亭”也是一座纪念周敦颐的建筑,且从文意看,这高山仰止亭并非沈希颜所建,似乎之前就已存在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就令人不得不对年谱关于“沈公者,邑令也,因建濂溪阁于善山,顶有高山仰止亭”的记载产生怀疑。

查康熙《雩都县志》关于罗田岩和濂溪阁的记载,我们看到了如下记载:“罗田岩,距县五里,一名善山。两旁有岩相通,古称华严禅院,左为仕学山房(屋),岩下右曰观善岩,阳明先生题笔,邑孝廉何春所辟也。周濂溪先生倅虔时游此,有诗,明罗文恭大书刻石壁上。故有濂溪阁,顶有高山仰止亭。”①康熙《雩都县志》卷之一“舆地志·山川”。“濂溪阁,在罗田岩右,宋嘉熙庚子知县周颂建。明知县羊修、刘昌祚相继重修。邑人黄弘纲、李涞记。”②康熙《雩都县志》卷之三“营建志·楼阁”。

以上所记关于濂溪阁的信息,前一条未载创建者为谁,创建时间亦付阙如;第二条则对创建者和创建时间记载得清清楚楚。创建者为知县周颂,创建时间为宋嘉熙庚子,也就是南宋理宗嘉熙年间的庚子年,即嘉熙四年(1240),这时已是南宋理宗于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褒崇周敦颐③《周元公集》卷五“历代褒崇”:《宋嘉定谥濂溪先生议》:“嘉定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赐谥曰元。监司博士谨按谥法:‘主善行德曰元’,先生博学力行,会道有元,脉络贯通,上接乎洙泗,条理精密,下逮乎河洛,以元易名,庶几百世之下,知孟氏之后明圣道,必自濂溪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的二十年之后。

同时此条记载还将其所据的资料来源作了交代:“邑人黄弘纲、李涞记。”

黄弘纲,“字正之,西一坊人,正德丙子科,以以诗经中式第七名。任汀州府推官,升刑部主事”④康熙《雩都县志》卷之八“选举志·举人·明·黄弘纲”。。“学者称为洛村先生……自幼志迈越,甫读书,便能通会大意,既长就乡塾,教以举业文字,弘纲曰:‘雕虫小技,壮夫所耻,吾儒之学,须以圣贤为归耳。’于是苦心刻索,必欲追其微茫而探其元始。久之,曰:‘圣贤千言万语,大要不越主敬二字。’……正德丁丑,王守仁讲学虔台,弘纲归,自计偕往谒而执贽焉。甫三日,忽悟心理合一之旨,益信圣人可学而至。……卒后配祀阳明祠,又合祀于濂溪祠。所著有《洛村集》行世。”⑤康熙《雩都县志》卷之九“乡贤志·理学·明·黄弘纲”。由此可知他是明朝正德丙子(1516)科中第七名的举人,担任过汀州府推官、刑部主事等官职,是王阳明的学生,于周敦颐、王阳明之学深有体会而“悟心理合一之旨”,学人尊之为“洛村先生”,有《洛村集》行世,死后“配祀阳明祠,又合祀于濂溪祠”。

李涞,“字源甫,二坊人,登隆庆五年张元汴榜,授宝应知县,升户部给事中,转山东佥事、广西参议、苏松兵备副使,以外艰归。服阙,复除原官,擢巡抚应天等府、右佥都御史,寻告归。万历二十一年十月,以原官起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⑥康熙《雩都县志》卷之八“选举志·进士·明·李涞”。“家贫,刻苦读书,屏迹罗岩,屡月不至城下,为文能自竖一家……嘉靖丁卯举于乡,辛未登进士,授宝应令。宝应故水乡,会大水,庐荡析,一望皆白。涞自携疏□,循行阡陌间,践冰霜,沐风雨,衣敝面垢,不顾。垦辟疏瀹,不遗余力,民赖以生活。……七年,赴召,老稚攀辕遮哭,送至数百里……丁丑,拜户部给事中……出为山东佥事,再迁广西参议。居粤西四年,嚼菜饮水,一如宝应。提纲饬纪,未始一日懈弛……进宪副,饬苏松四郡兵事诸役……甫两月,闻封翁讣,即日徒跣归,哀毁骨立。既葬庐墓下,免丧,再补旧地……已,超拜中丞,抚江南十郡……先后在吴五年,所御一冠一袊一布一被不更置,郡邑亦无敢以一登豆荐者……以母老乞养,奉旨予告。既归,日愉匕奉母,孺人欢。月会邑中同志,讲明朱子德性问学之旨,嘉惠后学。文章原本性命,虽谈笑题咏,皆关理道。癸巳,起抚保定、提督紫荆等关,念太孺人春秋高,力辞不就。家居,每食惟煮豆为下箸物,帷敝不能更,制物纸补之。庚子,居太孺人之丧,四方来吊者,至不能治蔬具。麻衣蓝缕,朝夕不解,遂抱痛致疾,未及禅服而卒。万历三十五年,督学副使姜檄郡邑有司崇祀乡贤。所著奏议、文集、语录,藏于家。”⑦康熙《雩都县志》卷之九“乡贤志·行业·明·李涞”。由此可知他是嘉靖丁卯(1567)科举人和隆庆辛未(1571)科进士,历任宝应知县、户部给事中、山东佥事、广西参议、苏松兵备副使、巡抚应天等府、右佥都御史等官职,是一位干实事和亲民的好官,也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

由前引康熙《雩都县志》对濂溪阁的有关记载,我们得知黄弘纲、李涞两人都写有关于濂溪阁兴建沿革的记文,查康熙《雩都县志》纪言志(即艺文志),黄弘纲、李涞二人的《重修罗田岩濂溪阁记》赫然在焉。

黄弘纲《重修罗田岩濂溪阁记》云:“雩都罗田岩濂溪阁者,祠濂溪、明道、伊川三先生暨武穆岳公、阳明先师也,创始于宋邑令周公颂,续建于明太府邢公珣,至督学蔡公克廉,乃檄有司并五先生列之祀典。因其半毁而增辟之,视其未备而加饬之者,佥宪沈公谧、今邑令羊公修也。庆历间,濂溪先生通判我虔州,尝有游罗田岩诗。于时大中程公令兴国遣明道、伊川见所谓周茂叔者,疑即其时。按岩刻:‘嘉熙庚子,濂溪阁成,勒先生诗。’闻其风则思过化之所钟,而况亲炙之者与?岩亦为黄龙禅师经行地。武穆公提兵平贼,至固石洞,访黄龙于岩,有作宫寀。罗公洪先为书而刻之石。督学公首三先生及武穆矣,并述阳明先师倡学虔台及门诸生雩独多于他邑,合五先生而祀于一堂,且曰:‘道德忠贞,其揆一也。’故佥宪公辟为三室,同宇中妥三先生,左武穆,右阳明,春秋举祀,仍合而享之。”①黄弘纲:《重修罗田岩濂溪阁记》,康熙《雩都县志》卷之十四“纪言志”,此文又收在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三十“艺文·记九·明”中,文字稍有删节。

据黄弘纲此记,“雩都罗田岩濂溪阁者……创始于宋邑令周公颂”,其根据是“按岩刻‘嘉熙庚子,濂溪阁成’”;但记中所云“岩刻‘嘉熙庚子,濂溪阁成’”,只是说明了濂溪阁是嘉熙庚子年建成的,并未说是邑令周颂创建了此阁。

李涞《重修罗田岩濂溪阁记》则明确指出了此点:“雩岩洞故多奇,惟罗(田)岩最著,则以濂溪先生游也。先生游故有诗,宋邑令周公颂所记‘嘉熙庚子,濂溪阁成,勒先生诗’者是也……考年表,庆历甲申先生为南安司理……至嘉祐辛丑,先生始以国子博士通判虔州,又二年癸卯,先生行县至雩都,邀余杭钱公建侯、四明沈公希颜游罗岩,正月七日赋诗刻石而归。”②李涞:《重修罗田岩濂溪阁记》,康熙《雩都县志》卷之十四“纪言志”,此文又收在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三十三“艺文·记十二·明”中,文字稍有删节。“宋邑令周公颂所记‘嘉熙庚子,濂溪阁成,勒先生诗’者是也”之句,明确指出濂溪阁落成后周颂为此写了一篇记,且据黄弘纲记中所说“按岩刻‘嘉熙庚子,濂溪阁成,勒先生诗’,闻其风则思过化之所钟,而况亲炙之者与?”之意,周颂所作之记当时即已镌刻岩上。

由此可见,黄、李二记所言濂溪阁是由南宋雩都县令周颂于嘉熙庚子年创建的当为事实,创建者周颂在阁成之后所作并刻在岩上之记,黄、李二人写作记文之时还可见到(可能已剥蚀不少,并非完璧)。

罗田岩濂溪阁的创建者周颂,“字叔成,儒林郎,庐陵人,嘉熙二年任。尝砌大成殿,修雩山庙,撰雩都志。”③康熙《雩都县志》卷之五“职官志·宋·知县事”。其小传收在康熙《雩都县志》名宦志:“周颂,字叔成,嘉熙二年任知县,施为缓急,具有条理,实心惠民,四时晏然。始撰雩志,所著风俗、学校、人才、坊郭、科目、兵制、财赋诸论,俱切于雩。”④康熙《雩都县志》卷之六“名宦志·宋”。据此知周颂是一位热心地方文化建设的官员,他在雩都主要业绩有“砌大成殿,修雩山庙,撰《雩都志》”等,对雩都宗教文化和地方史志建设有一定贡献,特别是他撰著的《雩都志》,可算是雩都较早的一部县志了⑤前此有《雩都图经》,康熙《雩都县志》卷之五“职官志·宋·知县事”载:“邱钦若,奉议郎,绍兴二十三年任,尝著《雩都图经》。”。因为在其他部分已对周颂创修濂溪阁已作了介绍,故康熙《雩都县志》在其小传中他的这一业绩就被省略未记了。

罗田岩濂溪阁最初是专为纪念周敦颐而建的,同时还兼有供文人雅士登临玩观的作用,随着官方意识形态中周敦颐的尊隆地位不断提高,官方祭祀周敦颐的仪式也在此进行,濂溪阁最终就与濂溪祠合二为一了,到后来就被径称为濂溪祠。康熙《雩都县志》祠祀志对此说得很清楚:“濂溪祠,即罗田岩濂溪阁。祀周濂溪先生,以程明道、程伊川二先生配,以先生尝讲学于此。宋嘉熙庚子知县周颂建。明嘉靖乙巳提学蔡克廉至岩,阅武穆、阳明题刻,乃檄知县许来学并祀之,以春秋仲月致祭。”⑥康熙《雩都县志》卷之七“祠祀志·先贤祠”。但康熙《雩都县志》的营建志“楼阁”类中则是将其作为纯粹的楼阁来记载的,将其与龙门阁(回澜阁)并列在一起⑦康熙《雩都县志》卷之三“营建志·楼阁”:“濂溪阁,在罗田岩右,宋嘉熙庚子知县周颂建。明知县羊修、刘昌祚相继重修……龙门阁,在永安门外,即回澜阁,明万历癸丑知县阮悉建。”;在乾隆《雩都县志》里,濂溪阁同样于“营建”和“祠祀”两志中都分别立了条目记载⑧乾隆《雩都县志》卷之七“祠祀志·先贤祠”:“濂溪祠,即罗田岩濂溪阁。祀周濂溪先生,以程明道、程伊川二先生配。”乾隆《雩都县志》卷之三“营建志·楼阁”:“濂溪阁,在罗田岩右,宋嘉熙庚子知县周颂建。明知县羊修、刘昌祚相继重修……龙门阁,在永安门外,即回澜阁,明万历癸丑知县阮悉建。”,可见直到清朝中期,罗田岩的濂溪阁还兼具着登临玩观与纪念祭祀的两种功能⑨在康熙《雩都县志》卷之十二“纪言志·诗”和乾隆《雩都县志》卷之十二“纪言志·诗”中,就收了好几首以《登濂溪阁》为题的诗,如罗汝芳《登罗岩濂溪阁》:“山谷双黄鸟,嘤嘤来好音。名岩方独往,多士偶同心。陟峤宁辞险,寻源莫厌深。元公开绝学,遗像俨峰阴。”宋应桂《登濂溪阁》:“此地何年辟,濂溪旧有祠。光风吹谷草,霁月照庭墀。礼重千秋祀,道隆百世师。徘徊阶下立,归步欲迟迟。”严时中《登濂溪阁》:“先哲祠堂古,时闻万籁音。一真无绝续,千载自晴阴。诗蚀荒苔合,山封古木深。高贤重有契,信宿话知心。”可见当时人们到罗岩濂溪阁除了怀念周敦颐外,亦有登高一览的雅兴。。

这种状况到清末则有了变化,同治《雩都县志》卷六“古迹”中仍列有“青云阁”、“敕书阁”等阁,但“濂溪阁”已不在其中;仅在卷五“祠庙志”中列“濂溪祠”条目加以介绍:“濂溪祠,在县南罗田岩,祀周濂溪先生,以程明道、程伊川二先生配,缘先生尝讲学于此。此祠创于宋嘉熙庚子令周公颂,续建于明大府邢公珣,至明嘉靖乙巳提学蔡克廉至岩,阅武穆、阳明题刻,乃檄知县许来学以武穆、阳明二先生并祀之,岁以春秋仲月致祭。祠前有古柏四株,望之蔚然苍翠,此系数百年之植。咸丰七年丁巳冬毁于贼,同治九年庚午邑侯颜公寿芝修复,职员严名椿董其事。”⑩同治《雩都县志》(光绪二十九年补刻本)卷之五“祠庙志”。在这里已看不到“濂溪阁”的字样,只是从介绍内容中,我们才知道这个濂溪祠与濂溪阁其实就是同一个建筑;而且翻遍整部同治《雩都县志》,除了“艺文志”中几篇(首)乾隆、康熙《雩都县志》已收入的以“濂溪阁”入题的诗文外,我们也找不到任何有关濂溪阁的字眼和记载。

这种情况说明,乾隆以后罗田岩濂溪阁的功能和作用已发生很大的嬗变,到同治年间,濂溪阁仅剩下了官方祭祀周敦颐等先贤的作用,而作为文人雅士登临玩观的功能则已完全丧失,在当地官方的话语系统中,濂溪阁的名称也已完全变成了濂溪祠。

据前文所引黄弘纲、李涞两篇《重修罗田岩濂溪阁记》,以及康熙、乾隆、同治《雩都县志》的有关记载,自南宋嘉熙庚子(1240)年雩都知县周颂创建之后,到清代同治年间,濂溪阁曾整修或重修了五次。

第一次是明太府(即赣州知府)邢珣的续建。黄弘纲记中说“(濂溪阁)创始于宋邑令周公颂,续建于明太府邢公珣”。据嘉靖《赣州府志》,邢珣于正德十年任赣州府知府,正德十四年离任①嘉靖《赣州府志》卷七“秩官·国朝·知府”载:“邢珣(字)子用,直隶当涂人,进士,历郎中,坐忤逆瑾罢,未几复官,正德十年出任。修学作士,躬率行古礼,自横水、桶冈、龙川、利头诸寨,继勒兵擒逆濠。累升江西参政、右布政使,致仕。盛茂(字)本深,顺天人,历郎中,正德十四年任。”,据此知此次濂溪阁的重建是在正德十年(1515)至正德十四年(1519)之间,取中间值则可以定为正德十二年(1517)。第二年,王阳明来到罗田岩,亲笔题了“濂溪阁”三个大字镌刻在崖壁之上。这三个字民国初年还可辨识,民国九年担任赣南道尹的邵启贤所编《赣石录》,其中收录了王阳明在罗田岩所题“濂溪阁”及其题款的录文,“濂溪阁”三字为横刻,其下方为竖刻题款:“□□戊寅孟夏之吉(第一行)守仁谨书(第二行)。”②邵启贤编:《赣石录》卷二,《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12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出版,第249页。按“□□戊寅”,所缺当为“正德”二字。正德戊寅为正德十三年(1518),康熙《雩都县志》卷之九“乡贤志·理学·明”黄弘纲传载:“正德丁丑,王守仁讲学虔台,弘纲归,自计偕往谒而执贽焉。”正德丁丑为正德十二年,黄弘纲从雩都前往赣州从王阳明受学,第二年或许王阳明受其之邀来到罗田岩,此时邢珣重建的濂溪阁刚刚竣工,故有王阳明为濂溪阁题字之事。

此次重修距周颂创建已近三百年之久,即使其间濂溪阁未遭任何人为损坏,三百年岁月风雨侵蚀,恐怕也是颓败不堪,整修或是重修在所必行。主其事者邢珣,《大明一统志》有小传:“邢珣,当涂人,弘治癸丑(1493)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出知赣州府,论讨宸濠功擢江西参政,以布政致仕,卒于家。”③明·李贤等(奉明英宗敕)撰:《大明一统志》卷十五“太平府·人物·本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第二次和第三次整修,据黄弘纲记中所说,是“因其半毁而增辟之,视其未备而加饬之者,佥宪沈公谧、今邑令羊公修也”,对濂溪阁上次重修之后有所毁坏之处加以整修,有所不完备的地方加以增扩,而整修增扩者则为“佥宪沈公谧、今邑令羊公修也”两人。

沈谧,“字靖夫,(浙江)秀水人,嘉靖己丑(1529)进士,除行人,擢吏科给事中,历江西按察佥事,有《石云家藏集》”,④《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明诗·姓名爵里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王文成全书》年谱附录载:“(嘉靖)三十二年癸丑,江西佥事沈谧修复阳明王公祠于信丰县。”⑤《王文成全书》卷三十五“附录四·年谱附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可见他嘉靖三十二年(1553)时已在江西按察佥事任上;邵启贤《赣石录》,在王阳明所题“濂溪阁”三个大字下面,除了王阳明的“□□戊寅孟夏之吉守仁谨书”题款外,右方稍远处另有沈谧的题款:“嘉靖壬□仲冬之吉(第一行)后学沈谧重修(第二行)。”⑥邵启贤编:《赣石录》卷二,《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12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出版,第249页。嘉靖三十二年是癸丑年,此前的嘉靖三十一年是壬子年,正与沈谧题款“嘉靖壬□仲冬”相合,由此可以判定,沈谧对濂溪阁的此次整修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完成的。

但按黄弘纲的说法,此次整修是“因其半毁而增辟之,视其未备而加饬之者,佥宪沈公谧、今邑令羊公修也”,则雩都知县羊修也是主持者。羊修任雩都知县的时间是从嘉靖三十五年(1556)到嘉靖四十一年(1556)⑦康熙《雩都县志》卷之五“职官志·知县事·明”:“羊修,广东儋州人,监生,嘉靖三十五年任,水后修城,民甚戴之,以绐由致仕。”康熙《雩都县志》卷之五“职官志·知县事·明”紧接羊修之后的是蒋文侨:“蒋文侨,全州人,举人,嘉靖四十一年任。”,他开始担任雩都知县的时间是在沈谧嘉靖三十一年(1552)整修濂溪阁的四年之后,且羊修也不可能在到任的当年就对濂溪阁进行整修。羊修担任雩都知县有六年之久,那么他此次濂溪阁修整的时间应该在这六年中的某一年,取中间值可定为嘉靖三十八年(1559)左右。

一般来说,县志中的职官志对官员任职年份的记载是不会弄错的,因为这涉及到前后一系列同一职位官员的交替代接⑧在羊修之前任雩都知县的是范镗,康熙《雩都县志》卷之五“职官志·知县事·明”:“范镗,衡山人,举人,嘉靖三十三年任。”,且另有其他资料对羊修职雩都知县时间的记载与县志所载相同⑨雍正《江西通志》卷十六“水利三·赣州府”:“雩都当众水之汇,明嘉靖三十五年,水涨城圮,知县羊修既筑城兼拓城外马道,邑人黄弘纲有记。”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十二“古迹·赣州府”:“勤政楼,在雩都县治前,明嘉靖丙辰(嘉靖三十五年),知县羊修移禁钟于上。”,所以我们不能怀疑羊修任职时间被记错了。

如此看来,被黄弘纲记为一次的沈谧、羊修对濂溪阁的整修实际上应为前后相接的两次,一次是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一次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其间隔了七年之久。两次整修的目的也不一样,一为“因其半毁而增辟之”,是为修复性质;一为“视其未备而加饬之者”,是为增扩新建性质。因为这两次修建间隔时间太短,故黄弘纲记中将其并为一次,其实也是未尝不可的。

这两次的整修,距上次邢珣的重建(正德十二年,1517)还不到四十年,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内又要整修?因为邢珣重建濂溪阁后,仍是将其作为纪念祭祀周敦颐及其两位学生程颢、程颐的场所,二十七年之后的嘉靖二十三年(1544)六月,蔡克廉调江西任掌管学政的督学(提调学校)①《明实录·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七:“嘉靖二十三年(1544)六月戊辰朔……丁亥,升礼部祠祭司署郎中易宽为四川按察司副使,复除原任贵州按察司佥事蔡克廉于江西,俱提调学校。”按,提调学校即督学,又称提学,全称提督学政,《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正统元年,始特置提学官专使提督学政,南北直隶俱御史,各省参用副使、佥事……提学之职,专督学校,不理刑名,所受词讼,重者送按察司,轻者发有司,直隶则转送巡按御史。督抚、巡按及布、按二司亦不许侵提学职事也。”,他大概于当年或以后三年间的某年(明清时督学一般任期三年)来到雩都视学,濂溪阁(祠)是必到的场所,“乃檄有司并五先生列之祀典”。蔡克廉这样做是因为:“(罗田)岩亦为黄龙禅师经行地,武穆公提兵平贼,至固石洞,访黄龙于岩,有作宫寀,罗公洪先为书而刻之石。督学公首三先生及武穆矣,并述阳明先师倡学虔台,及门诸生雩独多于他邑,合五先生而祀于一堂,且曰:‘道德忠贞,其揆一也。’”于是濂溪阁(祠)就开始成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岳飞和王阳明五位先贤的合祀之处。这样一来,原来仅为纪念祭祀周敦颐师徒三人的濂溪阁就显得太逼仄了,濂溪阁进行再次进行整修扩建已是当务之急,于是沈谧、羊修二人乃“因其半毁而增辟之,视其未备而加饬之者”。这次整修,濂溪阁“辟为三室,同宇中妥三先生(周敦颐及其两位弟子),左武穆,右阳明,及门袁子庆麟、何子春、何子廷仁、管子登四子侍坐于阳明先生之室,春秋举祀,仍合而享之。祭有定统,室有常尊矣”②黄弘纲:《重修罗田岩濂溪阁记》,康熙《雩都县志》卷之十四“纪言志”。。

第四次整修是在万历甲申年(1584,万历十二年)进行的,距上次整修仅二十五年。这次整修是因兵燹所致,据康熙《雩都县志》载:“嘉靖庚申(1560),流寇自闽闯入境,时守埤者……凡三四月不得交睫”③康熙《雩都县志》卷之十一《纪事志》。。此次兵乱发生在濂溪阁第二次整修后的次年,雩都被围持续时间长达三四个月,罗田岩近在城郊,濂溪阁很可能成为驻兵场所,所遭受的损坏一定是十分严重的。只是兵燹过后雩都经济凋弊,物力惟艰,官府拿不出多余的钱对濂溪阁进行修复,只待二十五年之后才有余财完成此事。

这次整修是由雩都知县刘昌祚④康熙《雩都县志》卷之五“职官志·明·知县”:“刘昌祚,武进人,万历九年任。”倡导,由县主簿颜镇实际主持的。李涞《重修罗田岩濂溪阁记》载:“无何,(濂溪阁)圯益甚,邑令刘公昌祚至,曰:‘兹阁也先生巾拂在焉,为奈之何其令墙宇颓然也!’于是顾主簿颜镇曰:‘君才敏甚,能为图之乎?’簿曰:‘是先贤俎豆之地也,乌敢辞!’于是出官帑若干为经理费,撤阁之中堂新之。肖先生像,颜其榜曰‘吟风弄月’,以前廨为两耳房,堂之前亢爽异往昔矣。又以余力稍饰毘卢之居,已,又植松万本、竹万个,壮斯阁之观……阁修于万历甲申冬月,既竣事明年,刘公命余记之如此。刘公,常之武进人。王君,浙之慈溪人。”⑤李涞:《重修罗田岩濂溪阁记》,康熙《雩都县志》卷之十四“纪言志”。

第五次整修可说是重建。上次整修之后至清朝咸丰初年约二百七十年间,濂溪阁未见整修,到了咸丰七年(1857),濂溪阁又遭毁损。此年正月二十二日,太平军何名标部进入雩都,此后近一年的时间里,与官军反复拉锯作战,几次出入雩都之境,到“十二月初一日,突围雩城……外援隔绝……至十三日辰刻,贼由小西门、北门二处用地雷炮轰倒城墙数丈,该逆蜂拥入城……(咸丰八年)三月初二日,(官军)克复城池”⑥同治《雩都县志》(光绪二十九年补刻本)卷之六“武事志”。。太平军在雩都与清军作战一年多时间,占领县城三个多月,对当地破坏可想而知,濂溪阁也在太平军围城之际被毁,“咸丰七年丁巳冬毁于贼”。直到十三年之后,濂溪阁才又重新修复,“同治九年(1870)庚午,邑侯颜公寿芝修复,职员严名椿董其事。”⑦同治《雩都县志》(光绪二十九年补刻本)卷之五“祠庙志”。

颜寿芝,“湖北松滋人,副榜,同治五年任。治雩四载,多善政,上宪以‘审断勤明、操守廉洁’嘉之,邑绅以‘学道爱人’匾颂之。同治九年倡修县志”⑧同治《雩都县志》(光绪二十九年补刻本)卷之七“秩官·文秩·国朝·知县”。。

考述至此,对罗田岩濂溪阁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

罗田岩濂溪阁是在朱熹推崇和南宋理宗褒彰周敦颐之后出现的纪念彰表性建筑,周颂创建濂溪阁的时间与其他类似的纪念彰表性建筑如濂溪祠、濂溪书院的出现几乎都在此时,都是周敦颐身后一百多年的事了。

罗田岩濂溪阁最初是为了纪念彰表周敦颐而创建的,但也有登临玩观的功能,是一座阁、祠一体的建筑,当然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到清代中叶以后就完全成为祭祀的场所了。

罗田岩濂溪阁最初是专门为周敦颐及其两位弟子而修建的,到了后来则加入了岳飞、王阳明两位与雩都有关历史人物,还加上了雩都本地的几位文化名人(王阳明的几位弟子),实际上成了当地的一所名人纪念馆,这也是古代雩都官方重视地方文化建设的体现。

罗田岩濂溪阁是在北宋嘉祐八年周敦颐游罗田岩后,由当时陪同的雩都知县沈希颜创建的说法,就笔者目前的检索来看,最早出现在明代万历癸巳年(1593)永明知县胥从化所编刻的《濂溪志》卷三所收的度正所撰《(周敦颐)年表》中。此后的清道光己亥(1839)年周浩所编《濂溪志》、清道光二十七(1847)年邓显鹤编刻的《周子全书》,以及近年出版的几种有关周敦颐著作所附的度正周敦颐年谱(年表),如周文英编《周敦颐全书》、梁绍辉撰《周敦颐评传》所载罗田岩濂溪阁由沈希颜创建的记载,与胥从化《濂溪志》全同①周文英编:《周敦颐全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梁绍辉撰:《周敦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38页。;但也有多种周敦颐集中所附度正周敦颐年谱(年表)未载此事,如中华书局出版的《周敦颐集》所附度正年谱嘉祐八年记事:“八年癸卯,先生年四十七,在虔,行县至雩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几圣希颜游罗岩,正月七日刻石。四月壬申朔,英宗登极,迁虞部员外郎,仍通判虔州。追赠父桂岭君爵郎中。五月作《爱莲说》。”根本未见建濂溪阁之事②陈克明点校:《周敦颐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99页。。中华书局《周敦颐集》根据五种不同版本的有关周敦颐文集点校而成,最早的是明嘉靖五年吕柟编《宋四子抄释》内的《周子抄释》,最晚的是清光绪十三年贺瑞麟编辑的《周子全书》,整理时“以贺本为基础,参照其他各种版本,进行互校,订正其讹误,并加标点,以便读者”③陈克明点校:《周敦颐集·校点说明》,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页。,可见这五种明清时期周敦颐文集中所附的度正年谱都未载有沈希颜创建濂溪阁的事。根据笔者在前面的考述,胥从化《濂溪志》沈希颜创建濂溪阁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但我们不知之前有过这种说法没有?这种说法究竟是如何出现的?胥从化难道是凭空提出这种说法的吗?由于笔者目前见到的万历胥从化《濂溪志》之前有关周敦颐文集和年谱的文献不足④目前笔者见到的万历之前的有关周敦颐文集和年谱的文献,仅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敦颐集》,这个集子是据北京图书馆所藏的南宋刻本《元公周先生濂溪集》排印的,其卷末所附度正《濂溪周元公年表》根本未载濂溪阁事。,这些问题只能留待今后探究了。

除了雩都罗田岩濂溪阁外,从文献中能查到的历史上的濂溪阁还有一座,就是湖南桂阳县(民国二年已改名为汝城县)的濂溪阁。然而地方志中对桂阳濂溪阁的记载稀少而简省,目前笔者能查到的仅有四条。从中能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仅仅知道它的始建年代、纪念对象和所在具体地点,至于创建者,创建缘由和兴废沿革,则一概缺如,无法对之进行具体考述。现将四条记载迻录于下。

《大明一统志》:“濂溪阁,在桂阳县学,洪武十六年建,塑宋儒周敦颐像,春秋祀之。”⑤明·李贤等(奉明英宗敕)撰:《大明一统志》卷六十六“郴州·宫室”,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万历《郴州志》:“濂溪阁,在桂阳县学,洪武十六年建。”⑥万历《郴州志》卷之九“创设志下”。雍正《湖广通志》:“濓溪阁,在县儒学南,《明一统志》:‘洪武十六年建。’”⑦雍正《湖广通志》卷七十九“古迹志·郴州·桂阳县”。康熙《郴州总志》:“濂溪阁,学前。”⑧康熙《郴州总志》卷之二“营建志·亭台·桂阳”。

这几条记载都出自省、州志,而在县志中,笔者未能看到明代的《桂阳县志》,不知其中有没有记载,但翻遍乾隆、同治《桂阳县志》及民国《汝城县志》(特别是其中的“建置”、“祠祀”、“学校”、“古迹”和“艺文”部分),也看不到其中对濂溪阁有任何记载,如三部县志的学校部分,对县学(儒学、庙学、学宫、学)的建筑布局及其沿革从宋到清都有详细介绍,但对“在桂阳县学”的濂溪阁却不着一字,这也实在是有些奇怪的了。

但是在扬州,一个与周敦颐没有多少渊源的地方,前不久却建起了一座濂溪阁。此阁“位于平山堂东路北侧、友谊路东侧,地处扬州名胜古迹众多的蜀冈地带”,“濂溪阁项目用地2万多平方米,地块呈梯形,规划设计的建筑大部分为仿古两层建筑,局部为三层。展览馆建筑群定位为仿宋代的建筑风格。总体设计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濂溪阁,二是文化展示厅,三是文化展销服务区建筑群”,“濂溪阁是园内最高建筑,位于整个建筑群的北侧,阁高3层,建于地势较高的平台之上,坐北朝南,北临山林高地。建筑形式仿北宋界画中的三重飞檐翘角、画栋楼阁的传统风格,取其形、度其意,充满韵味。濂溪阁三层中部向外凌空挑出,悬挂‘濂溪阁’三个大字的匾额。楼阁前面的平台上,设有高1.2米的露天舞台,两侧设石阶上下,可供文艺演出之用。整座建筑纯朴素洁,造型优美,南部将面对开阔的池塘,处于有山、有水、有绿树的自然环境之中”;与周敦颐没有什么关系的扬州为什么要建濂溪阁?“记者采访了扬州部分专家学者后得知,周敦颐本人与扬州并没有太深的渊源,扬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有个性、有魅力的古城,名胜、古迹、遗址众多,选在扬州建濂溪阁,与扬州浓厚文化背景是相通的,而且这对弘扬廉洁奉公优良传统有教育意义。这一建筑的修建,不仅可增加城市游憩休闲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将开拓扬州新的旅游热点”⑨张孔生:《濂溪阁:文化游新亮点》,《扬州日报》,2010年6月15日第BO1版“焦点新闻”。。

与周敦颐没有任何渊源的扬州可以凭空打造一座濂溪阁,而在濂溪阁的老家江西雩都(今于都)和湖南汝城,如今却已看不到任何濂溪阁的痕迹,这是不是有点遗憾呢!

(责任编校:张京华)

K877

A

1673-2219(2017)03-0009-07

2017-02-22

刘范弟(1953-),男,湖南安化人,长沙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和湖南历史文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