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 果
传统与开放——乡村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
王果
(湖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乡村儿童美术教育师资缺乏、投入少、地位低,面临着比城市美术教育更为尴尬的境地。为此,我们应该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找回乡村文化的特质和自信,探索乡村儿童美术教育的出路,因地制宜、发挥乡村独有的资源优势,走出一条不同于城市儿童美术教育的独特之路。
乡村;儿童;美术教育
新世纪的乡村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受到空前的关注。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就在2002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教育办学管理的若干问题的通知》中被首次提出。2011年,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支持力度,施行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特岗计划,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决定建立县域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提供督导制度保障。但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教育的区域差异尚未扭转,尤其是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更是严重。
近年来农村教育虽受到普遍的关注,但其现状依然令人堪忧。首先从农村教育的自身系统来说,如办学条件差、教育动力弱、教师能力和素质不高、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次从农村教育的对象来说,乡村儿童的知识面窄、技能水平低、情感发育不健全、态度不端正等情况;还有就是农村学校社会服务等方面也与城市教育难以比肩。
因为落后的观念和升学制度存在的制约,作为“小三门”的美术学科在农村地区地位更低。乡村美术教育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单一,自主性弱。由于乡村中小学条件差、工资低、教师的个人发展受限,导致教师队伍不稳,总体素质不高。下面这份调查报告的数据就基本呈现了乡村美术教育的现状,调查显示湖南怀化的辰溪县共有138所小学,但专业美术教师的配备仅15名,而这15名专业教师大部分也是自2009年作为湖南省的特岗教师计划陆续引进的。如火马冲中心小学学生共1697人,教师63人,直到2009年才引进美术特岗教师一名,其他学校的美术课基本是由文化课老师兼任。一些偏远地区的美术课形同虚设,美术教材经常重复使用,不能人手一本,且教材内容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现实要求严重脱节,缺少地方特色,用于美术欣赏的多媒体设备基本也只有少数城镇小学才有配备。而美术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进行校本或本土教材的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文明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正在迅速瓦解,乡村文化正在被阉割而异化,缺乏正确的精神导向以致审美的庸俗化,精神的虚无化。被现代文明和城市价值强行挟裹下的农村文明也逐渐祛魅化。这些都造成了乡村儿童精神的贫瘠和文化的不自信,加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凸显,让乡村儿童美术教育的处境非常尴尬,发展困难重重。如今农村教育出现了断层的局面,既没有很好的现代化的条件来培养乡村的儿童,而乡村也逐渐失去了传统的人文精神对他们的涵养。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如果农村的教育问题不解决,那中国的未来是很令人堪忧的。
美育之于人的意义已经毋庸置疑,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零点项目”就已经证实了美术教育对人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正是美国大力发展美术教育的重要原因,其效果有目共睹。这也促使我们去思考中国乡村儿童美术教育的出路。
乡村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最根本保障是政府和教育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以及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同时要大力宣传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改变人们落后的思想观念。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不仅要解决基本教学的配套设施,同时还要提高老师的工资待遇,“教育革新的先决条件是提高教育的地位,以提高大、中、小教师的工资来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通过教育的伟大性和它在国民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重要性来获得声望和影响力。这样就需要超出现今的教育经费数倍的资金,但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1]51。据统计,2013年我国普通中小学教师1069万人,农村教师由2010年至2013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降为330.45万,流失数量惊人。因此,我们要重视美术教师的地位提升,给予其平等的晋升机会,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这样教师才有归属感,才能倾力于教学事业,提高教学质量。
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的速度加快,一方面传统建筑、民间艺术活动、民俗生活方式等乡村文化在迅速消失。乡村生活正在同质化和城市化。“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邻里关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和谐乡村景象、口耳相传的故事传说、形式多样的民间文艺等等,构成了乡村文化的自然生态。现代媒体造成了生活方式的单一化也消磨了人的创造力。而城市文化的殖民,使得乡村缺少了其文化的内核,使乡村儿童缺少了对家乡的深层认识,从而对乡土文化产生不自信,缺乏对故乡的认同感。所以树立乡村文化的自信是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我们的政府、老师还有家长要有维护传统优秀文化和民俗文明的意识,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很丰富的艺术元素。如传统建筑、手工艺,地方的戏曲、特有的风俗民情等等都可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术老师应该尽可能的带着学生参观体验,让他们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其对故乡的认同感。
“环境的无意识的影响难以捉摸而又无处不在,影响着性格和心理的每一根纤维。”[2]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正是在陶冶过程中,我内在精神才被真正唤醒”[1]105。乡村正逐渐失去了传承它的文化特性,只剩下和环境极不协调的方盒子建筑、生搬硬造的罗马柱式。充斥着地下六合彩、麻将和赌博的乡村环境,怎么可能对学生有美的熏陶和滋养。所以我们应该呼吁净化乡村环境,发扬其优秀的人文精神,挖掘其朴素的民俗文化。让乡村儿童首先深刻地认识自己的生养之地,才能去探寻其中的美,从而树立文化和生存的自信,在自然的精神场域中,涵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从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来讲,乡村和城市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如何在美术教育上扬长避短?“教育即生活,就是让儿童充分地进入生活之中,内化生活为教育所提供的丰富内容,扩展人与生活世界的相互作用,在延续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促进生活的更新。”[3]乡村美术教育,要让学生充分的进入,进入生命的在场,让美术教育进入生活也让生活融入美术教育。乡村的环境是迥异与城市,我们的教材内容大部分都是针对城市孩子而开发的,远离农村儿童的生活经验,无法使儿童产生亲切感和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现实的教育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开发美术乡土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的。美术乡土资源的开发大概分为这么几类:(1)民俗风情,如各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耍龙舞狮、做故事等,还有各种生活场景,如农忙时节、热闹的赶集等;(2)自然风光,如家门口几畦菜地、悠闲食草的牛羊、水中嬉戏的鸭子等;(3)自然生物,如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等。乡村中可以入画的东西随处可见,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描绘节假日的庆祝活动、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或者参与其美工的制作,可以指导他们描绘自然生物的生长过程,也可以利用自然生物和生活废弃物,改造生活用品或者美化生活。如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利用树叶、沙子、豆子等自然物做拼贴画;用树枝、藤蔓、草梗制作手工艺品;利用竹子制作生活实用品等等。生活和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和素材,这些恰恰是城市孩子生活中所缺少的。所以因地制宜地利用乡村资源,使儿童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学习到美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这种走进生活的美术教学,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热爱生活、能从细微的生活中发现美。这样的教学设计发挥了乡村教育的优势,又解决的教学条件差的问题。
健康的成长不单单是满足学生物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精神成人。正如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课、学习教材、知识以及可以参阅资料;第二层是哲学的学习表征为参加老师的思考活动,参加研究和论证活动;第三个层次是克尔凯郭尔所称为的间接传达:即对无法说出来,但内心却始终感受到的、引导个人精神前行的东西的阐述,也就是将这这些思考转化为日常是生活[1]159。走入生活的美术教育让儿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能让他们发现生活之美,丰富他们是生活世界,也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弥补他们在情感上的不足。尤其是乡村留守儿童情感的确实可以在美术生活找到一些寄托,并释放和宣泄一部分负面情绪。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让乡村的文化活动复兴起来,让乡村文化丰富乡村儿童的精神世界,丰沛他们的精神情感。让他们在释放自然天性的同时,也能得到乡村文化美的充分浸润,让良好的乡村环境提供给他们一个好的成长的精神场域。
世界是向前发展的,乡村儿童教育需要有大的教育视野和格局。要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宽广性,引导他们学习现代文化知识的同时坚守传统的优秀乡村文明,有立足本土文化的厚实根基又有开放性的文化视野,才能让我们的乡村儿童健康成人,有足够的资本参与社会的竞争。当然,从物质到观念的发展,这是一个艰难的缓慢发展的过程。农村美术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道路上还困难重重,面临着非常复杂的现实原因。很庆幸的是美术教育之于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人所了解,教育部正在逐步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2016年4月6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正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全国31个省(区、市)建立126个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为改善农村的美术教育的薄弱情况起到示范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农村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乡村儿童美术教育的前景也将越来开越光明。
[1][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3.
[3]刘铁芳.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5.
(责任编校:呙艳妮)
G622
A
1673-2219(2017)05-0148-02
2017-03-02
王果(1981-),女,湖南汨罗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理论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