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灭的赞歌——从《海的女儿》分析安徒生爱的意识

时间:2024-08-31

唐 娟

(泠水滩区文化局,湖南 永州 425000)

不灭的赞歌
——从《海的女儿》分析安徒生爱的意识

唐 娟

(泠水滩区文化局,湖南 永州 425000)

文学艺术创作离不开作家的自我表现,文学作品是作家表达自我、建构自我身份的方式。该文通过对《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追求爱的历程的分析,结合安徒生的坎坷人生经历,研究安徒生童话中的自我形象表露,探讨安徒生爱的意识。

安徒生;《海的女儿》;儿童文学;童话;美人鱼

《海的女儿》作为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为人所乐道,她不仅是一篇内容丰富、想象奇特的儿童童话,更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成人读物,文中小美人鱼为获得爱和灵魂而无私奉献的形象往往被人赋予“真善美”的字眼,甚至成为许多人心中对爱情、对理想不懈追求的一种模板,可以说,她从成人的视角折射出作家安徒生本人的爱的意识。

文学艺术创作离不开作家的自我表现。作品的创造与作家本身的心理素质、生活经验、人生哲学观念等都有必然联系, 本文将结合安徒生的人生经历和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追求爱的历程的分析,更加深入了解安徒生童话中所体现的爱的意识,以便探讨安徒生作品的意蕴和价值。

一 爱的渴望

《海的女儿》描写的是一群居住在海底的美人鱼,小美人鱼是海王最小的女儿,而且是最漂亮最受宠爱的一个,但是她真的满足于这些吗?文中写到小美人鱼的花园布局像太阳,种的是与太阳一样鲜红的花朵,放着一个像人类男子的大理石像,与海底幽暗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太阳象征着光明和希望,石像代表着一个美丽的男子,[1]在她十五岁之前最大的愉快就是听到关于上面人类世界的故事,这些迹象都表现出小美人鱼对陆地世界充满了渴望。

我们知道,在儿童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进入了性意识觉醒的时期,此时儿童有一个重大的任务,那就是寻找自我。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来自环境或其它方面的阻碍,他就很可能会对现实环境进行反抗、对自我心灵进行追问。[2]15岁的小美人鱼渴望着心灵的慰藉。因此在文中祖母急切的按照自己的喜好用珍珠和牡蛎打扮小美人鱼时,小美人鱼钟情的却是花园的花朵。这种情绪是一种对大人的关心、爱的叛逆,也是小美人鱼试图通过一些不一样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追求与众不同的渴望。柯云路在他的《童话人格》里将女孩子的这种叛逆心理称之为海的女儿情节,他说这样的叛逆性格在女孩子长大以后常常会表现一种惊人的勇气[3]。所以,这种叛逆使小美人鱼开始寻找爱的方向,作为海底高贵的公主,海底的事物已经没有什么能引起她的兴趣,她将目光延伸至她所不能到达的陆地,她急切的想要去看一看陆地,但由于她年纪最小而等待的最久,日积月累下,这种渴望积聚成一种强烈的向往。约翰·迪米留斯总结到:“小人鱼内心世界里蕴藏着一种同人类发生关系的潜伏但强烈的欲望。”[4]

安徒生注重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倾注于童话之中,他说过:“不管你说的是什么,作品的内容,诗人的感情和思想,这才是最重要的。”[5]他的童话,多表现出一种对自我实现的渴望,这种渴望可以是异类进入人类世界的渴望,也可以是个人对爱和温暖的渴望,[6]可以说,这些作品正体现了安徒生本人对爱的渴望。他曾感叹在写《海的女儿》的时候连自己都被深深打动,可以说它是安徒生除《丑小鸭》以外的另一篇自传形式的童话。在现实的世界里,安徒生的爱情道路是坎坷的,他曾喜欢过朋友的妹妹,恩人的女儿,瑞典之“夜莺”,其结果都是不幸的。安徒生的爱情没有获得圆满的结局,但他却并没有因为失败而停止对爱的渴望,他一直以一种虔诚信仰的姿态对爱情充满美好期待。他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写作之中,童话成为他情感倾诉的最好对象,在童话的世界里,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个人的情感恣意宣泄,尽管故事转变了主人公,变幻了情节,但对爱的执着渴望,却始终贯穿其始末,成为其精髓。

除了《海的女儿》,安徒生的其他作品中也多有描写对爱的渴望的,如《蝴蝶》中这样描写爱情:“单是活着是不够的,总该有阳光、自由和一朵小花。”在《雪人》中,当雪人看到炉子的时候,这样感慨:“我身上有一种痒痒的奇怪的感觉……我能不能到那儿去一趟呢?这是一种天真的愿望,而我们天真的愿望一定会得到满足的。这也是我最高的愿望,我唯一的愿望。如果这个愿望得不到满足的话,那也真是太不公平了。我一定要到那儿去,在她身边偎一会儿,就是打破窗子进去也管不了。”从《拇指姑娘》中我们看到,几次被掳都没有让拇指姑娘屈服,直到最终赢得美满的结局,拇指姑娘怀着对爱和自由的渴望,不断努力,她告诉人们:要有博大的胸襟,只满足于眼前的舒适温饱,是庸俗、堕落、没有希望的,只有努力才能获得幸福。

二 爱的出走

小美人鱼怀着少女的梦想,对陆地充满了好奇,她急切的想要探究上面的世界。从她看见漂亮的王子时,青春少女的心房为王子跳动的那一刻起,爱的原动力使她有了爱的觉醒,她的思想抵达一个新的境界,那是她的父王、祖母、姐姐们所从来不曾设想过的:变成人,得到人类的爱,获得永恒的灵魂。她做出了一个勇敢的跨越——为爱出走。为爱而出走是小美人鱼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她穿过巫婆的森林,与巫婆达成协议,用自己美妙的声音交换药剂,得到在陆地上行走的双腿。在这一系列的行动中,小美人鱼都是独自一个人,不曾与任何人商量,也没有任何的犹豫,这是15岁的小美人鱼的一次成长。小美人鱼从海底世界的人鱼变成人类世界的孤女,从生活中的家园走出,去寻找到她心灵上的“家园”——获得爱,获得永恒的灵魂。

结合安徒生的人生经历,不难发现安徒生童话中的主角也正是安徒生的化身。安徒生家境贫寒,幼年时候失去至爱的父亲,母亲改嫁,带来养父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可以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双重爱的丢失是迫使安徒生出走的根本原因。而安徒生生性喜爱幻想,他从小听来的圣经故事和民间故事使得他对爱充满着渴望,在贫富差距悬殊的等级制度下,他希望通过社会级别的跨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于是,14岁的安徒生毅然离开他的故乡欧登塞,为了心中的梦想,来到哥本哈根,期待获得一番新的天地。安徒生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他们都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世界,是一种执着的信念在引导着他们,是一种万劫不复的决心在支撑着他们,追寻理想的征途显出别样的辉煌。

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故事的主角为了爱而出走,无论是主动或被动,这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也是为爱而努力的第一步。《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主动离开了海底的宫殿,离开了亲人,为了王子的爱,义无反顾;《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中牧羊女要被中国人祖父嫁给公山羊腿中士,请求扫烟囱的人带她出走,最后获得美满结局;《玫瑰花精灵》中的年轻人为了与心爱的姑娘永远相守,不畏艰险,翻山过海去完成使命;《拇指姑娘》中主人公被蛤蟆带走,颠沛流离,受尽苦难,尝到爱情的甜蜜。

在儿童文学中,我们常见这种离家出走的例子,那么,儿童为什么会出走?我们认为这与成长息息相关。当儿童成长到一定年纪,他们就会开始思索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理想、兴趣,或者感情,当平淡的生活无法满足他们,他们就希望有一点新鲜或刺激,出走是必然的选择,只是出走后的结果不同而已。或者是离家后心灵获得考验,返回温暖的家园;或者经历成长,继续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或者物质和精神的堡垒双重轰塌,走向唯一的救赎的方式——死亡。[7]为了自己心中的梦而出走,这是儿童成长的过程,也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模式。其他童话如《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被迫出宫融入森林生活,遇到王子的爱情;《天使雕像》中克劳迪娅在自己精心策划的离家出走中,找到了无名雕像的秘密,秘密的持有让她的心灵变得充实。儿童文学往往用为自己心中的“梦”而出走的方式,让儿童感受到爱的力量,来教育和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 爱的牺牲

小人鱼追求爱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悲剧性。为了获得王子的爱,获得一个永恒的灵魂,小美人鱼做出了三次牺牲。

牺牲鱼尾。小人鱼为了能够见到王子,到达人类的世界,从巫婆那里得到了药剂,喝下后鱼尾变成了双腿。这表示着人鱼躯体的死亡,这不仅仅是一个外在形体的变化,更标志着一次新生,舍弃过往的一切,从海底的贵族变成人类的孤女。

牺牲声音。作为酬劳,小美人鱼将美妙的声音献给巫婆,这是从海底世界穿越到人类世界的代价,小美人鱼无法言说自己尖刀上行走般的疼痛,不能倾诉对王子深沉的爱意,渴望爱与灵魂的火焰让她战胜了一切,精神的力量淹没了肉体的疼痛,这是爱的归属。

牺牲生命。王子最终没有爱上小美人鱼,在他跟别人结婚的头一天早晨,她就会变成水上的泡沫……等待着她的,将是一个没有思想和梦境的永恒的夜。没有灵魂,也始终得不到一个灵魂!可是,不管多么绝望,小人鱼都没有背弃自己的梦想。姐姐们告诉她,只要将匕首刺入王子的心脏她将可以重获鱼尾,返回海底,但小人鱼拒绝了,在黎明的第一道曙光里化成了泡沫。她,用生命诠释了爱的真谛。

真爱不是嫉妒、不是占有、不是破坏,而是宽容、是牺牲、是成全。现实生活中,安徒生的一生是精彩纷呈的一生、也是凄苦孤独的一生。三次追逐爱情,爱过三个女人,为了真爱,他无怨无悔,没有嫉妒,没有怨恨,只有无私付出。虽然没有获得圆满而孤独一生,但是他的爱却迸发出最美的色彩,爱的简单纯粹,爱的深沉婉转,爱的毫无保留。人们甚至在他死后还发现他胸前的口袋里放着波尔写给他的绝笔信,原来他一生都铭记着这份的感情,从不曾因失败而怀疑过爱情。于是,在童话世界里,在《海的女儿》中,安徒生化身成为了最美丽、最善良的小人鱼向广大读者展现了最无私、最神圣的爱情,阐释了自己的爱情观——爱是一种奉献,爱是一种成全,爱是不求回报的给予。

在安徒生的其他作品中,如《坚定的锡兵》、《柳树下的梦》、《雪人》、《老单身汉的睡帽》中的爱情都是坚定、无私、不畏牺牲的。真爱是牺牲,不是占有,这也是安徒生的对爱的理解和感悟[8]。除爱情故事之外,对其他爱的描写更是感人至深,《母亲的故事》将一位伟大的母亲的无私的爱展现的淋漓尽致,为了不让死神夺去了她的孩子,她不惜忍受暴风雪的吹打,用自己的胸脯温暖快要死的荆棘,把一双最为明亮的眼珠交给湖泊,拿美丽的黑发献给看门的老太婆,自己换上了一头白发。《她是一个废物》刻画出一个勤劳、善良、自尊心强的母亲纯洁的爱,以及对自己无力给予孤苦孩子依靠而满怀自卑,最后无助的死去……安徒生的童话,让爱蕴藏在他的每个文字里,将爱播种进了每个读者的心中,安徒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牺牲的爱的温情,为我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希望。儿童是童话的直接接受者,他们能够领悟到安徒生童话中爱的含义,并且能够读懂所传达的讯息,感受到伟大的爱。

四 爱的永恒

美人鱼为了获得爱情和不灭的灵魂,在海面出现第一缕阳光的时候,化作了泡沫,升入精灵的世界。从生死的角度来看,她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死是绝对。从哲学的角度上看,死是相对,这只是肉体的消亡,精神却是永生的[9]。美人鱼化作了漂浮的泡沫,使人产生幻觉的永生,她浓烈而纯洁爱情得到永恒。虽然美人鱼的牺牲充满悲剧性,但是她不曾绝望,她克服了人类所有的缺陷,她善良,她执着,她有着宗教般的信仰……可以说她的牺牲没有任何条件,她一直在自我超脱中成长、壮大,一开始是海底的美人鱼,然后成为拥有双腿在陆地上生活的人类,最后化成一缕清风为孩子送去希望,张春蕾在《光荣的荆棘路——对安徒生自传童话的重新解读》中形象的将之概括为“从海的女儿——人间的女儿——到天空的女儿”[10],在一次次飞升中小美人鱼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永生。安徒生为我们展现了灵魂的两层含义:一重灵魂是神圣高洁,永恒不变的,值得人们去为之追求和争取;另一重是灵魂的获得,必须经历艰难曲折的道路,因而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精神。这就是小美人鱼从海底走向天空的幻想所包含的情理意蕴。[11]

在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中,人物追寻梦想的过程都带有轻柔的美化色彩,用淡淡的哀伤笔调震撼儿童的心灵,给他们留下永恒的爱的思考和希望。《海的女儿》结局写到:“美人鱼觉得自己也获得了它们的形体,渐渐的从泡沫中升起……”小人鱼最终获得了有形的灵魂,那美丽的泡沫,引起读者对不灭灵魂的思考和爱情永恒的关注;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当小女孩透支了生命去擦亮梦想时,一颗星星落了下来,在天上划出了一道长长的火丝。生命的陨落让人心生生地作痛,那划亮的火光激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永恒的关爱。这是安徒生童话中对死亡的描写,用肉体的死亡展现精神上的永生,用诗化的手法,向儿童传达正确积极的死亡观,引导儿童从对死亡的恐惧中走出来,激发儿童对真爱的追求和理解[12]。

安徒生的一生都是一个童话,他为童话呕心沥血,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临终前,安徒生对一个年轻的作家说:“我为自己的童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可以说是无可估量的代价。为了童话我拒绝了自己的幸福。”[13]安徒生一开始并不为人们所接受,文学界的一些评论家经常对他的作品大肆批评,指责他根本不具备当作家的素质,认为他是在走一条倒退的路,他生性非常敏感,却又憨厚温和,不谙世情,广大的社会舆论让他没有回击的余力。但是对于这些顽强的势力,安徒生并没有退缩,他坦然的面对:“但愿人们像我评价他们那样也对我做出公正的评判,我相信他们会这么做的。”[13]没有激烈的反驳,急切的辩白,他相信时间和历史会证明它的公正。在安徒生的世界里,生活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童话却是他的生命。

而今,在哥本哈根市中心东北部的长堤公园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美人鱼铜像,是丹麦国家的一个象征。小美人鱼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安徒生也永远的活在了丹麦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心底。他在丹麦文学中的地位更是无人企及,他和他心爱的美人鱼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吟唱成一首不灭的赞歌。

[1]]郭恩泽,谢又荣.世界优秀童话宝库——安徒生童话卷[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周笑海.潜藏的激流——论《海的女儿》及安徒生的生命意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6).

[3]柯云路.童话人格[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

[4]约翰·迪米留斯.丹麦安徒生研究论文集[C].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

[5][苏]穆拉维约娃.安徒生传[M].马昌仪,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6]郭静静.论安徒生童话的幻想观与幻想方式[D].中国海洋大学,2010.

[7]刘榛.向着家的方向出走——儿童文学中离家模式作品浅析[J].安徽文学,2008,(12).

[8]兰慧鸿.安徒生童话中的爱情观及成因分析[J],才智,2009,(20).

[9]程开成,应朝华.爱是死亡的超越—析安徒生童话里的死亡意识[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10]张春蕾.光荣的荆棘路——对安徒生自传童话的重新解读[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11]卢坤甫.爱在人间——读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12]赵大军.儿童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8.

[13][丹麦]安徒生.真爱让我如此幸福[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I058

A

1673-2219(2012)01-0028-03

2011-11-04

唐娟(1986-),女,湖南永州人,永州市冷水滩区文化局科员,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

(责任编校:王晚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