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王 瑛(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高校就业指导课中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王 瑛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摘 要:高校就业指导课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学生受益于就业形势的分析,就业能力的培养。课程从宏观上帮助学生加强对就业的了解,但是在实践中,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适应工作,其中原因存在学生自身,也存在于就业指导课的具体内容设计中。就业指导课的走向影响学生对职业的展望,学生既需要了解职业,更需要在职业稳定后去长期的适应职业。就业指导课作为就业与学习的分界线,过渡期问题的处理应该受到重视。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职业适应力
高校在就业指导课中往往重视学生应该具备相应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对职业适应能力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恰好是本末倒置,首先只有在职业适应时才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职业中,才有机会施展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学生就业选择时对自己的定位是重要的,只有明确了就业方向并做好各种心理准备才能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变换思维调整好心态高效率的工作。就业指导课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培养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只有将职业适应能力融入到教育之中才能帮助学生解决职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职业适应能力就是高校学生具备从事某项工作时的心理素质以及工作能力。在职场中会出现各种可变的因素,长期处于教育阶段的学生没有接触到各种职业场景,缺少去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一般而言学生能够参与到职业之中接纳工作并培养各种协调性的工作行为就认为学生具备职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
职业适应能力的前提是职业能够符合学生的择业价值取向。就学生而言,学生积极的适应社会需要在社会中培养各种能力,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密,职业选择日益多样化,学生职业选择将不能止步在锻炼自己的能力上,而是要有清晰的目标。一些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偏好而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城市或企业,但是在选择扎推时,学生能够获得工作的机率很少。学生被迫换一个没有在自己计划之内的工作,这就导致学生在工作中缺乏激情和动力。所以说择业价值取向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关联,价值偏向就会造成职业上的不适应。
(二)高校学生的就业心理
参加职业后就会遇见各种问题,有的可能是超过自己能力的挑战性问题,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加班等等,学生就业时如果还是抱着应付的态度或者是畏难的心态,这些工作就不会给学生带来相应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学生的职业前途也很渺茫。就业心理是学生在处理工作中经常需要调节的重要因子。积极的情绪可以帮助学生去适应环境,克服困难,完成工作,而消极的心理则会造成工作中的各种障碍,学生在措手不及中失去了工作上的进步机会。
(三)高校学生职业意识
职业适应能力的另一个表现是学生是否具备去就业的意识。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学生拥有各种选择,如果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是很自信,对学术又有热忱之心,那么学生会选择继续从事更高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参与工作就不会那么感兴趣,此时让学生工作必然会带来各种不适应的现象。同时一些学生在很早就选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学生在平时就准备了对相关行业的了解与实习,这样避免了突然进入一个职业中不适应职业工作的现象。
高校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表现于自己能够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能够在职业中承担起抗压能力。就高校学生职业能力普遍现象而言,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主要就是心态和能力两个方面,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就能够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学生具备着相关的参与工作能力,但是在工作中每个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
(一)高校学生参与工作人际关系适应问题
参与到工作之中就需要接触各种类型的同事,与校园不同的是,在工作中分工较为明确,在整个流程中,每个细节都有相关的人员负责,工作同事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在校园中所有的学生都是在同一个老师授课下完成学习任务,拥有共同的文化价值。工作与学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逻辑。高校学生在参与工作中会因为工作分工等问题与同事出现人际的交集,这个时候需要学生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如果出现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学生工作上的不如意,最终影响学生的工作适应问题。
(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问题
学生在校园中接触的人以及实际问题较少,对理论可能会熟知一些,但是在应用时不能结合到现实中的可变因素。学生自信可以解决相关问题,但应用于实践中如果没有成功就会受到很大的挫败感。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感觉到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进而对工作感觉到不适应。学生刚进入岗位之中会因为自己是大学生而过高的抬高自己能力,对长期的处于基层岗位而未发挥出自己的豪情而感到失望。更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应该获得更高的待遇,只有在发达的城市中才能够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对其他较好的发展机遇置之不理,持这些态度的学生根本没有做好适应工作的心理,简单的将工作与学位学历挂钩,缺少应对现实的头脑,因此很难适应工作。
(三)学生择业意识形成的问题
学生就业其实质就是找到自己契合的专业,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就大学初始阶段,一般学生对择业还是很迷茫,对未来要工作的方向以及工作前景完全处于混沌的状态。因为刚刚进入大学阶段,这些问题思考得有些过早,但是随着大学阶段的结束,如果还未形成明确的择业计划,那么未来的工作也是很不确定的,在工作不稳定的状态下更不可能适应工作。特别是在大学毕业阶段学生任务较重,没有完整的工作计划,学生就会出现紧张的心态。
学生职业适应能力需要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培养,也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课中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同时在社会层面上也需要社会加强对刚进入工作的大学生给予帮助,特别是相关企业,要拥有明确的内部培养体系使其员工能够尽快的融入到工作中去。
(一)加强对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案例教育
案例教育是最好的职业适应能力教育,学生通过案例更深切的感受到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会通过别人的事例来反思自己身上应该处理的职业适应能力问题。案例教育更具说服性,在案例教育中,工作的一些具体情境能够再现,学生很容易的进入到工作场景之中,从中能够自我对比,设身处地的思考自己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的处理。案例教育丰富了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去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而不是通过理论的说教增加学生适应能力。
(二)就业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制定职业适应能力规划
对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不能一刀切,因为学生个性不同,在适应环境中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因为有详细的规划,参加工作后对工作的各种流程,各种问题都提前做了准备,因此职业适应能力也较强,但是对一些学生因为没有做好相关工作的了解,突然的参与工作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就业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个性进行详细的了解,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才能够培养好学生,帮助学生参与工作。在就业指导中教师要在明确学生工作方向的前提下做好工作的指导,教师能够对学生想要从事的工作做出具体的分析与介绍,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做出明确的职业适应能力规划。
(三)完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方式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从课程设置上一般偏向注重理论,而且有的课程并不是由专业的教师来指导的,在指导的工作中也偏向“假大空”,学生从课程中的受益较少。对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学生既需要理论上的指导也需要实践中的经验。完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方式需要侧重于实践这一模块。就实践而言,高校可以在学生实习时通过对实习的具体问题做好分析与处理,及时应对学生的实习问题也是对未来工作相似情况的演练。一些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不强关键在于思想意识以及心理状态跟不上,高校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发力,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学生从容应对未来工作中的适应性问题。
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关系到未来工作的稳定性与协调性,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课上进行强调也需要学生自我培养意识上的重视。适应能力究其实质还是能力与岗位的配合问题,作为学生,在自身工作能力提高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周淑琴.关于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张宏如.基于提升就业能力的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3]葛莉.就业竞争力视阈下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
[4]陈勇,徐信其,李强.基于商学本科生能力培养的产学合作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5]黄颖婕.大学毕业生职业适应期离职原因与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2.
(责任编校:呙艳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8-0135-02
收稿日期:2016-03-17
作者简介:王瑛(1980-),男,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