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英杰
审美再现手段在翻译中的功能及运用
刘英杰
(赤峰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提高解决语际转换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对译文的审美鉴别力是翻译理论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新的视角。翻译作为语际转换中的审美活动,其完成离不开审美再现手段的使用。而探索和研究审美再现手段在翻译中的功能及运用便成为了语际交换中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
翻译美学;语际转换;审美再现手段
翻译是把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和行为。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中的句子是人类将以深层义位句法结构形式存在的概念系列活动转换为以表层词位句法结构形式发出的信息系列活动。同一深层义位句法结构可以在不同的表层词位句法结构中体现,换句话说,同一思想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话语形式进行表达。
翻译还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活动,它还担负着文化移植的任务。站在翻译美学的角度上看,它是审美主体(译者)通过审美中介(译者的审美意识)将审美客体(原文)转换为另一审美客体(译文)的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活动,因而必然关系到思维方式的转变。换言之,译者在表达原文的思维内容上,必然受到本民族思维模式的制约,必须顾及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问题。文化移植在翻译这种语际转换活动中的重要性要求译者不仅要依靠现代语言学理论,而且还应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认真地探索和运用审美再现手段来完成翻译这样一种审美活动,使作为审美客体的译文由“信”到“达”至“雅”。
增词法是翻译中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审美再现手段。所谓增词是指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语言单位(词、短语、句子)。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而且能够让译文读者依靠本民族的思维模式和审美价值观念来理解原文内容。增词不等于增意,增词法的运用必须在忠实于原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翻译中的增词法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补足话语语义。语段中的词语除其字面所指意义外,还有语言内部意义和实用意义。在语际转换的过程中,后两种意义通常需要增加语汇才能在译文中得以再现。例如:
“Because of the sorrowful death of John Barr, I claim this hole for me and my donkey——Jenny…”(W. V. T. Clark.)“兹因约翰·贝尔不幸逝世,本人声明此矿坑之所有权属于本人与本人之驴——贞妮……”
译文中增加的“兹”、“之所有权”等语汇,是为了再现原文的语义色彩。
Newsmen went flying off to Mexico. 记者纷纷飞到墨西哥去了。
译文中增加的重迭词“纷纷”增添了语段的修辞效果,使原文的语义在译文中表达得更为生动。
I had known two great social systems. 在那之前,我就经历过两大社会制度。
译文除了用“过”字外,还增加了“在那之前”,强调过去完成的动作,补足了原文的时态意义。
“Some six or eight thousand men,”returned Montcalm, with much apparent indifference……(J. F. Cooper.)
“那也只不过六千到八千人罢了”,蒙卡姆显然满不在乎地说道……
译文用“那也只不过”、“罢了”等增加的词语,将蒙卡姆满不在乎的语气生动地再现了出来。
Don’t take it seriously, I am Just making fun of you. 不要认真嘛!我不过开开玩笑罢了。
译文中增加了语气助词“嘛”和“罢了”,使原文意欲传达的满不在乎的语气在译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2.阐明话语语义。由于表达习惯上存在的差异,原文中一些词语不能按照字面意义直译,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增加词语,其目的是将原文的语义在译文中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例如:
In April, there was the “ping” heard around the world, In July, the “ping”ponged.
四月里,全世界听到中国“乒”的一声把球打了出去;到了七月,美国“乓”的一声把球又打了回来。
译文中增加了很多反映背景情况的词语,若按原文字面意义直译,读者一定不知所云。
This was so much her normal state, that Joe and I would often, for weeks together, be, as to our fingers, like monumental Crusaders as to their legs.(Ch. Dickens.)
乔大嫂生气本是家常便饭,弄得我和乔往往要一连当上几个礼拜的十字军;不过我们这种“十字军”是交叉手指比划十字,而看古墓残碑上的十字军像,可都是叉着腿的。
译文中根据语境增加的“十字军”、“不过我们这种‘十字军’是交叉”、“而看”、“可都是叉着”等词语起着阐明语义的作用,使译文明白流畅,生动地表达了原文的幽默语气。
3.补足情景空缺。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需要在译文中增词来填补原文在背景描写上出现的空缺。例如:
Bundy was not considered to have signed on, and it was known that the president was waving , that Ball was making his stand. 一般认为,邦迪并没有同意轰炸,总统还在犹豫不决,而鲍尔已明确反对轰炸。
本句上文中提到的是“轰炸”问题,翻译时根据上下文,增加了词语“轰炸”和“反对轰炸”,意义便一目了然了。
Elizabeth awoke the next morning to the same thoughts and meditations which had at length closed her eyes.(J. Austen.)伊丽莎白昨夜一直沉思默想到合上眼睛睡觉为止,今天一大早醒来,心头又涌起了这些沉思默想。
译文增加了“昨夜一直”、“睡觉为止”等词语,补足了原文时间描写的空缺。
4.顾及译入语表达习惯。在译文中增加词语往往是为了照顾译入语的搭配和表达习惯,避免造成译文意思不明确、意思走样或违反常理的情况。例如:
The next day he awoke with the sun.(J. Kjelgard第二天,太阳一升起他就醒了。
如果把with the sun直译成“跟着太阳一道”,显然违背汉语表达习惯,这会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太阳也睡觉了。译文增加“一升起”三个字,全文就通顺了。
When she did bend her dark eyes on the young man, they were yet filled with an expression of anguish……(J. F. Cooper.)当她再转过头来望着年轻的军官时,海沃德看到她那对乌黑的眼珠中充满极度痛苦的神情……
译文中增加了“再转过头来”这个语段。原文里这句话的上文讲到海沃德与科拉说话,她将头转过去,仿佛注视着湖面,接着就是这句话。如果译文中不增这个语段的话,就会出现科拉脸背着海沃德,而眼睛却望着他的乖戾场面。
5.衔接语义。在语际转换中,常常需增加词语,使词与语、语段与语段、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语义连贯,意义明了,这是翻译中常用的一种审美再现手段。例如:
There was other food than bread, food for the soul and for the heart that only a mother can give.(M. K. Rawlings.面包以外还有别的粮食,那是精神灵魂的粮食,只有作母亲的才能给予。
译文用“那是”二字,将原文other food 与food for……的语义贯串起来,使译文的语言自然流畅。
“No”,the boy said. It was an honest, unemotional answer: true or false in a quiz. (J. Updike.)“没有”,孩子说。这是一个诚实、冷静的答复,是对测验中是非题的答复。
译文中将“答复”一词进行重复的目的是为了将语义前后衔接起来,使其从容连贯。若不增加这个词,将原文后面部分直译为“测验中的是或非”,读者会不知所云。
减词法是翻译中使用的另外一种重要的审美再现手段。在译文中使用减词法的目的是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或者有了反嫌累赘或违背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和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的词语。但减词不能有损原文思想内容的表达,必须在忠实原文的原则下,使译文更为通顺,表达更为准确、优美。
翻译中的减词法通常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顾及词类使用习惯。词类的使用及功能在各种语言中不尽相同。英语中使用代词、连词、前置词情况较常见,而在汉语中上述词类则较少使用。在汉语译文中,这类词通常省略不译。例如:
They had ground him beneath their heel, they had taken the best of him, they had murdered his father, they had broken and wrecked his wife, they had crushed his whole family. 他们把他踩在脚下,压得粉碎,他们榨干了他的精髓(……)害死了他的父亲(……)摧残了他的妻子(……)毁了他的全家。
原文中的三个重复的代词they(他们)在译文中省略掉,使译文的句子结构紧凑,意义表达环环相扣,符合汉语的意合特征及力求简洁明了的表达习惯。
Conrad went outside and began to bounce a ball on the road.(R. E. Sherwood.)
康拉德到外面马路上拍起球来。
原文中的连词and在译文中未译出来,照顾到了汉语的表达习惯。
Your son or your father or your wife or your cousin or your best friend or your boss or your secretary might be an informer for Hayrick’s organization……你的儿子,你的父亲,你的妻子,你的表亲,你的好友,你的上司,你的秘书,都可能是海德里希组织的告密者……
原文中的并到连词or(或者)连续六次重复出现,在译文中省略不译,使得译文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意义表达上都显得简洁紧凑。
2.避免语义表达累赘。原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在译文中可通过上下文表达出来,因此可省去不译,以避免语义表达累赘、罗嗦。例如:
Instead of one old woman knocking me about and starving me, everybody of all ages knocked me about and starved me. 那时打我并让我挨饿的不只是一个老太婆,而是老老少少各式各样的人。
译文中省去了后面重复的“……打我并让我挨饿”,使译文语言很冼炼顺畅。
“I must look very funny next to Ralph who is so big.”(B. Benson.)“我站在大个子雷夫的身旁,看上去一定很滑稽。”
译文中把定语从句who is so big 用一个词“大个子”表达出来,使译文灵活简练。
They could be adapted to the waging of people’s war of liberation but were rather useless in an antipeople’s war. 它们(这些著述)可以用之于人民的解放战争,但对反人民的战争是没有丝毫用处的。
这句话若译成“……可以用之于进行人民的解放战争……”就嫌累赘,省去“进行”,无损原意,却使译文显得自然。
I handed him some money to pay for it. He wouldn’t take the money.(M. K. Rawlings.)我给他一点钱付修理费,他不收。
原文中the money 不译出来,因为给他的是钱,不收的无疑也是钱,读者不会误解其意。译了,反而显得多余。
3.顾及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原文中有些词语在语际交换时译出来会违反译入语的语言表达习惯,有时甚至会使原意受到歪曲,因此必须省略不译。例如:
In the day time the street was dusty, but at night the dew settled the dust……(E. Hemingway.)白天,街上满是灰尘,可到了晚上,露水就镇住了灰尘……
原文中time不译,于意义无损。若译了出来,就使得译文表达别扭拗口。
She curtseyed again and would have blushed deeper, if she could have blushed deeper than she had blushed all the time. 她又行了一个屈膝礼,因为她的脸一直是涨得绯红的,所以现在也不可能涨得更红了。
译文中若将if she could have blushed deeper(……如果她能比她一直涨得绯红的脸涨得更红,她就会涨得更红了)译出来,就会使整个句子叠床架屋,非常罗嗦。
He felt sure now he would be able to stay.(L. Hearn.)他确信现在他能够停留下来了。
原文中felt sure若译成“感到确信”就不太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省去“感到”一词,无损原意。
There was no snow, the leaves were gone from the trees, the grass was dead. 天未下雪,但叶落草枯。
若将原文译成“……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草也枯死了”就远不如“……叶落草枯”简明洗炼,富有节奏感。
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提高解决语际转换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对译文的审美鉴别力是翻译理论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新的视角。如何利用审美再现手段来更好地完成翻译审美活动是语际转换中具有实践意义(性质)的课题。本文所讨论的增词法和减词法仅仅是翻译审美再现诸手段中所使用的两种主要的手段。翻译中审美再现手段还有很多,像引申法、替代法、反面着笔法、合译法和分译法等都可以用来帮助翻译审美活动的完成。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M].Longman Corp,2001.
[2]Wilss.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ranslation Behavior[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3]Kramsch 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责任编校:张京华)
H315
A
1673-2219(2016)01-0161-03
2015-11-02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2015年度“外语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编号WYZX2015-14)。
刘英杰(1970-),女,硕士,赤峰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英汉翻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