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肖步金,郑永富,李先民
(福建省清流县农业局,福建清流 365300)
再生稻头季人工收割,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因此,发展头季机收再生稻对于缓解农村劳动力资源紧张、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扩大再生稻的推广面积具有重要意义。再生稻头季机收时,大致每收割5行稻谷即碾压2行稻桩(中型半喂入式机型收割,下同),全田未碾压稻桩占60%,碾压稻桩占40%。由于受履带碾压,碾压区稻桩高节位芽受损伤,而低节位芽晚育晚熟[1],再生稻碾压区生育期较未碾压区生育期推迟,成熟期不一致,导致无法统一收割,农民通常分2次收割,即便拖延未碾压区再生季一些时日,再和碾压区一同收割,此时未碾压区再生季的主穗籽粒,常因过熟而落粒损失。2014年清流县在2013年度试验的基础上,继续在嵩口镇头季机收再生稻示范片区开展再生季碾压区与未碾压区的熟期调节试验,通过对未碾压区增施氮肥的方法,探索最佳施肥时期,促使再生季碾压区和未碾压区熟期一致,方便统一收割[2],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参试品种为宜优673,为籼型三系杂交稻,丰产性好,再生萌发力强,并具有较强的高节位再生优势。清流县多年作再生稻栽培,头季生育期145 d左右,再生季生育期65 d左右。试验用氮肥为国产尿素,含纯氮为46%。
试验时间为2014年3月至10月,试验安排在嵩口镇马排村的头季机收再生稻示范片区,头季机收留桩高度约35 cm,该村海拔345 m,土壤肥力中等。
试验为大区简比试验,小区面积为500 m2,未设重复,小区间用单埂隔离。试验区先统一撒施再生季促芽肥和促苗肥,再设计3个不同时期增施氮肥处理,对再生季碾压区与未碾压区的熟期进行调节。
再生季促芽肥、促苗肥碾压区和未碾压区均匀撒施。促芽肥于头季稻收割前10 d施用,施用量为施尿素5 kg/667m2,促苗肥于头季稻收割后3 d施用,施用量为施尿素10 kg/667m2和氯化钾5 kg/667m2。
对碾压区设计不同时期增施氮肥施用处理,处理A:头季收割后10 d对未碾压区增施尿素5 kg/667m2(尿素只撒在未碾压区域内,下同);处理B:头季收割后15 d对未碾压区增施尿素5 kg/667m2;处理C:头季收割后20 d对未碾压区增施尿素5 kg/667m2;处理D为对照,未碾压区不增施尿素。其它田间管理方法一致。
头季稻于3月15日播种,4月15日移栽,丛插2粒谷,施25 kg/667m2水稻专用肥作基肥,4月22日施25 kg/667m2水稻专用肥作追肥,5月11日施25 kg/667m2水稻专用肥作穗肥,7月8日齐穗,7月30日施促芽肥,施5 kg/667m2尿素,8月12日机收,8月15日施促苗肥,施10 kg/667m2尿素和5 kg/667m2氯化钾。
再生季9月8日齐穗,各处理成熟收割时间段为10月12—19日。再生季的增施氮肥试验,均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用。
每个处理碾压区和未碾压区各定点观察10株,调查登记头季收割时期的母茎数,头季收割后每7 d调查记载未碾压区再生季出苗数、碾压区和未碾压区生育期;调查记载各处理的碾压区和未碾压区再生季的理论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当再生季95%成熟时(每穗谷粒颖壳变黄95%以上时)进行收割,各小区分别实收测产。
头季稻采用国产半喂入式收割机收割,机收后每个处理未碾压区各定点观察10株,调查记载头季收割期时的母茎数,头季收割后每7 d调查记载再生季出苗数。观察数据显示(表1),每期各处理的茎蘖萌发呈直线上升的态势,并且通过比较母茎的出苗率显示,各处理在施肥后至下一次田间调查时,丛出苗数均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说明增施氮肥具有刺激低节位苗萌发的作用。在5期的观察值中发现,增施氮肥处理的发苗更多,且丛有效穗也更多,均比对照增加,尤其是较早施肥的处理A,其有效穗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多数研究认为,适当增加芽苗肥施用量有利于稻桩及再生芽早期氮素积累,促进休眠芽早发,增加有效穗[3]。较早施肥的处理A未碾压区,正因为前期处于较高的氮素养分供给下,促进再生苗提早萌发而提高了成穗率。对各处理的成穗率进行比较,处理D(CK)>处理A>处理B>处理C,出现增施氮肥的成穗率比不施氮肥处理低的状况,分析认为由于再生稻的上位腋芽幼穗分化早,出苗成穗率高,而对照区的再生苗大多数发生在上位芽,因而出现对照区成穗率较高的现象。
表1 不同时期施用尿素再生季未碾压区茎蘖萌发动态
再生季采用手割,从外观上看,当再生季成熟度达到95%时(每穗谷粒颖壳变黄95%以上时)进行收割,各处理碾压区和未碾压区同一时间收割。再生季收割时,每个处理碾压区和未碾压区各割取10株带回室内考种,立即脱粒,调查产量构成要素及谷粒成熟籽粒率。考种数据显示(表2),当未碾压区收割时,碾压区和未碾压区成熟籽粒率较为接近的是处理A,其谷粒成熟籽粒率仅相差10.06个百分点;不增施氮肥的处理D(CK)碾压区和未碾压区的谷粒成熟籽粒率相差最大,相差率达到46.36个百分点;增施氮肥的处理A、B、C与处理D(CK)相比,在其相应的未碾压区成熟度达到95%时,其碾压区的谷粒成熟籽粒率分别相差36.59、31.51、23.74个百分点,表明在各时期对未碾压区增施氮肥,对熟期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早施比晚施效果更好;收割日期上,处理A和处理D(CK)相差7 d。因此,处理A即割后10 d对未碾压区增施5 kg/667m2尿素,未碾压区和碾压区熟期表现最近,同一时间收割谷粒损失最少。
表2 不同时期施用尿素再生季未碾压区和碾压区成熟籽粒率及生育期对比
再生季收割时,每个处理碾压区和未碾压区各割取10株带回室内考种。头季机收时每收割5行稻谷即碾压2行稻桩,全田未碾压稻桩占60%,碾压稻桩占40%,按上述比例计算得出各处理的理论产量(表3)。数据显示,再生季产量高低依次是: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CK),处理A再生季产量最高,实收产量339.28 kg/667m2,比对照增产17.99%。前面在熟期分析中已经得知,实割的处理A碾压区和未碾压区成熟率最为接近,统一收割,谷粒损失最少。因此,实割和理论测产均证明处理A产量最高。从产量构成上看,各处理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差异不大,但是,增施氮肥处理A、B、C的有效穗均比处理D(CK)高,尤其是处理A的未碾压区前期由于处于较高的氮肥水平,较足的养分状态下,有效促进了低节位分蘖成穗,从而明显增加了有效穗[4],因此产量高于其他处理。
表3 不同时期施用尿素再生季产量及其构成
由不同时期施用尿素处理产量比较中得知,增施氮肥的处理A、B、C产量均比对照处理D(CK)高,分别增长7.3%~17.99%.其中,处理A即割后10 d未碾压区增施5 kg/667m2尿素处理的再生季产量最高,实收产量为339.28 kg/667m2,比对照增产51.73kg,增长17.99%。进一步核算其经济效益,再生季稻谷每50 kg按150元测算,处理A每667m2可增收155.19元,扣除尿素成本12元,每667m2净增收143.19元,经济效益显著。
试验表明,未碾压区增施尿素具有促进再生苗萌发的作用,各处理成熟期丛有效穗均比对照提高,但各处理的成穗率均比对照下降,这说明未碾压区增施尿素后有利于再生苗萌发,并且在较高的氮肥水平下,促进了低节位分蘖的成穗,增加了有效穗,从而提高了产量。
试验表明,各时期对未碾压区增施氮肥,对熟期调节作用明显,在3个时期施用处理中,早施比晚施效果更好,当头季稻收割后10 d,对未碾压区增施尿素5 kg/667m2的处理,未碾压区和碾压区的再生季熟期最相近,比较稻谷成熟籽粒率,仅相差10.06个百分点,统一收割谷粒损失最少,收割日期上,比对照推迟7 d。对照的碾压区和未碾压区成熟率相差最大,稻谷成熟籽粒率相差46.36个百分点。
试验表明,增施氮肥处理的产量均比对照高,尤其处理A,即割后10 d对未碾压区增施尿素5 kg/667m2处理再生季产量最高,实收产量为339.28 kg/667m2,比对照增产51.73 kg/667m2,增产17.99%,净增收143.19元/667m2,经济效益显著。
试验通过增施氮肥的方法对再生季未碾压区施用时期与熟期关系作了探讨,其它因素如施用量、田间管理等因素对再生稻未碾压区的生育期的调节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1]俞道标,赵雅静,黄顽春,等.低桩机割再生稻生育特性及氮肥施用技术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2,27(5):485.
[2]肖步金,江保寿,李先民,等.嘉优99机收再生稻栽培的可行性探讨[J].福建稻麦科技,2014(9):38-41.
[3]姜照伟,林文雄,李义珍,等.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再生稻氮素吸收和分配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03,18(1):50-55.
[4]蔡金玉.再生稻不同施氮水平对分蘖成穗的影响[J].福建稻麦科技,2001,19(2):2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