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镇玮,林美卿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福柯关于知识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其《词与物》这本专著中。他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知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进行考察,分析不同知识领域的话语,寻找该类知识何以出现、以何种结构出现、何以发展。具体来说,这种考古学方法的研究对象是知识的主体、知识的对象以及各种概念建构起来的规则体系,福柯称这种规则体系为“知识型”。正是对于“知识型”的考察研究,福柯区分了知识的三种历史阶段:文艺复兴、古典时代(17 与18 世纪)和现代阶段(19 世纪)[1]。在对“知识型”的不断研究中,福柯发现:任何一种思想的出现都会受到一种隐藏的规则系统的约束,也就是说思想一旦出现,就会服从这种隐藏的规则,最终表现出反应这一规则体系的特点,福柯称这种隐藏的体系为“匿名的话语规则”。这种“匿名的话语规则”实际上就是权力的象征。在《词与物》最后一章中,福柯用“人之死”一词预言了知识的发展:知识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本应该反映人的主观性,但是现实中知识却被这种“匿名的话语规则”所控制,不是人决定知识,而是知识决定人。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人之死”的预测是有其道理的。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追溯了社会惩罚方式的演变过程,公开残酷的统治逐渐变化为一种隐藏的、心理的统治,即一种规训。并且福柯认为,规训的对象已经不是在单纯的人身上,而是整个社会,包括知识。规训的出现是司法体系话语规则变化的结果,或者是一种新的话语模式的建立,但实际上是一种权力运行方式的改变。“一种新的惩罚方式的建立,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永远服从权力的规则,正如旧的公开处决最重要的意义是君主权力的报复,新的规则依然需要维持一个中心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对权力的绝对服从。”[2]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通过阐述边沁设计的全景敞视建筑来说明了一种全景敞视主义的出现。全景敞视建筑能够“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种有意识的和持续性的可见状态,从而确保权力自动地发挥作用。”[3]全景敞视主义的出现也就意味着规训的普遍化,更意味着权力的普遍化,各种纪律、学校、医院……都体现着规训。在福柯看来,人文科学也逃脱不了被规训的命运,我们学到的知识也是被规训之后的。
福柯权力话语中的主体指的是社会中每个人的“主体性”,福柯的研究表明,仿佛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全景敞视的监狱”,每个人都在受到权力决定的知识、话语、理性、真理的影响,人的个体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对于这一点,福柯给予了一种解决的办法,即主体的自我救赎。这种救赎的方式就是“生存美学”的生成,说到底就是一种“自我关怀”。“就是把审美创造当成人生的首要内容,以关怀自身为核心,将自己的生活当成一部艺术品,通过思想、情感、生活风格、语言表达和运用的艺术化,使生存变成一种不断逾越、创造和充满快感的审美享受过程。”[4]这种主体自我救赎的方式实际上是人们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的方法,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慰藉。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既是对这种现实的“权力—话语”“权力—知识”体系的反应,同时也是一种批判,虽然现实的社会摆脱不了这种权力话语的关系,“不存在绝对客观的知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始终与权力纠葛在一起。”[5]福柯主张最终追求的还是个人的主体性。但需要注意的是,福柯权力话语理论是基于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考察,所说的权力也是资产阶级的权力体系,本质上是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而社会主义中国的权力体系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话语首先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从而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出现时即作为观念学的存在,最通俗来讲,意识形态是价值观念的集合,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所以这种价值观念的集合是以一种哲学话语体系表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最终获得人类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这一科学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以,马克思主义首先也是通过理论体系、理论话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由此,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建设首先就要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当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发展的,一方面,在学科门类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在一级学科之下还有相应的二级学科,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另一方面,从党和国家的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也是在不断被学习、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脚步从未停歇。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是会议、文件、政策、法律、讲话、新闻等等,作为学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是著作、教材、课堂、论坛等等,这一系列最根本的都是以一种话语的方式进行传播。由此,话语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从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建设从根本上说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早已不是隐性的,各种西化、丑化、分化、腐化、淡化、融化的言论频发、思潮迭起,甚至还有反国家政权、反对党的领导的暗流不时涌动。这一切反对势力的反对行动几乎全部都是从意识形态领域入手,也都是在意识形态话语上挑战我们的话语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在和平年代面对意识形态话语上的挑战,我们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自然也就成为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有力武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是科学的、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是实践的、同时也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有力武器。由此,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完善学科体系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含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培养体系、人才体系和学术体系等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还要涉及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新闻学等相关学科的主干课程,学习者在完成课程体系的全部课程后不仅能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知识,还能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既要专业又要全面。同时还要注意实践课程的建设,理论只有在运用到实践中才能展现出其力量,实践课程是提升学习者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确定后课程的开课计划也需慎重,应符合知识的连续性和难易程度的合理搭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材体系是理论的重要载体,教材的选择首先要切合所开课程,应大致包含所开课程的最基础知识,能帮助学习者学习课程;其次,教材的选择要具有权威性,要保证是该方向领域内专家学者公认的最权威的观点和内容;再次,教材的选择还应契合学习者的自身条件,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业背景、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最后,根据现实情况编写的讲义、学案等更加具有针对性,是学科体系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培养体系不仅要关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习者“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品质,注重培养学习者“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培养体系要围绕着“政治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实践能力过硬”的标准,力争把每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培养成“格物诚正修身齐家报国”的人才,培养成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精神的人才。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体系建设对于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重要意义。人才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人才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包含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思维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其次重要的是人才专业方向背景、学历层次、年龄组成等结构的合理化设置。除此之外,人才的发展对于人才体系的建设具有推动作用,要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要创建激励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促使人才发展出成效。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体系建设是关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术体系的建设要注重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要始终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要有问题导向和人民立场。学术体系中的学术方向、学术选题、学术规范、学术奖励等各方面都要有良好的举措办法,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不断提升。当前学术体系建设可以考虑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和研究,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
2.发挥学科职能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职能的发挥是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必要部分,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五路大军应当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育、宣传、研究、创新和斗争职能,在实践中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是教育职能。党政领导干部、部队官兵、青年学子是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最广大的群体。这关系到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关系到军队建设这一重要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关系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五路大军需要完全承担起这一教育工作,确保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二是宣传职能。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思想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三是研究职能。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200 年的历史,传入中国有100 多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又是一个庞大的理论系统,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工作仍然不能停止,应继续从马克思主义中探索和挖掘指导中国发展实践的理论和思想。四是创新职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当始终发挥好这项职能,只有最符合时代和人民的理论才能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五是斗争职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特殊的职能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职能,而这一职能的发挥恰恰是从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入手的,这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领导机制。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首先就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握,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机制,这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要构建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的导向机制,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方面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要构建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的民生机制,关键在于聚民心,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要构建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能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要构建党对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的文化机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的制定代表了国家发展的选择和发展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就代表国家在大政方针上已经牢牢掌握住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但是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挑战,还需要在政策体系上体现出对话语权的掌握。例如,国家舆论与公共政策关于意识形态方面要有明确的规定和解决办法;文化教育政策中要突出倾斜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支持其发展;宗教与民族政策中对于各宗教和各民族的发展要有科学的处理方法,既要鼓励、帮助其发展,又要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明确规定。
3.国家法律强制力。
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需要有国家法律和强制力的支撑,这不仅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关键策略。立法机关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打击一切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宪政民主、“新闻自由”、公民社会以及儒化思潮、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等一系列西化、丑化、分化、腐化、淡化和融化的错误言论和思潮,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较严重、情况较复杂的情况下,国家强制力可以发挥相应作用。
1.紧密贴近人民大众,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时也一度引起各地人民群众的热烈反响,人民大众并不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但却知道马克思主义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对于人民大众来说,能指导实践,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才是人民群众需要的理论,这样的理论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接受和支持。马克思主义在现在仍然需要发挥其理论的实践性,紧紧贴近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解决人民大众在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和难处,让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大众心里建立起指导地位。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众化。
2.理论宣传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对于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人民大众来说理解和应用都有一定的难度,甚至由于马克思主义较强的理论性,很多人民群众直接产生排斥心理。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会让晦涩的语言变得简单,会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会更容易让人民大众理解和接受。党的十九大以来,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平台播出了大量理论学习类节目,例如“马克思是对的”“理响新时代”“新时代学习大会”“社会主义有点‘潮’”等,这些节目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今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条有效路径。
3.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大众化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主要是获取人民大众的广泛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更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这样更有拉近人民大众与马克思主义的距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在和平年代,国家安全更侧重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也就越发重要,推进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的关键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福柯权力话语理论在知识维度、权力维度和人民维度启发我们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路径,这三个层面可以作为今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思路,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乃至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