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朱 飞 牛春雨
(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繁荣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现代医学学科的内在需要,又是综合性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客观需要,综合性本科院校应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当前人文、社会等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加强,医学仅仅依靠自身学科知识无法解决,如现代人的心理问题、环境恶化等问题。因而,需要综合性本科院校提供系统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增强医学生对疾病、病人和社会的理解。然而,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学科群,需要借助多个学科的力量来建设[1]。因此,需要“多位一体”地建设综合性本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机制。
医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影响人健康的因素不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而且涉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领域,因此医学是一门横跨较多领域的科学。正是医学是“人学”的属性,使得医学成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体。2001年11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发布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强调医学应当注重人本化、人文化,医学教育是包含伦理学、哲学、美学、法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在内的综合性教育。
我国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吴阶平说过:“当一个好医生应该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过:“医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意指医生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看好病,则指医生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乃医德的一体二面,统一融入了追求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人文维度。”[2]因此,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应当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和考察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中人的价值,培养医学生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引导医学生树立充满人文关怀精神、扩充人文社会科学视野。
1.从宏观层面重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建设
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研究机制的建设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长期的构建与完善,需要综合性本科院校领导从宏观上给予重视和大力支持。唯有综合性本科院校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与完善,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综合性本科院校应当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发展规划,深入落实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理念,将其贯穿于医学教育环节当中,注重实效。以素质优良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提高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质量,提高医学生的社会素养,增强医学生的人文气息。
加强相关组织管理制度的建设,可以成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部,下设多个教研室。将人文社会科学教学部作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的载体。加强教研室的教研活动管理,建立与完善教师集体备课与讨论制度,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师之间的横向交流、纵向探讨,共同研究课程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集思广益,形成教师学习、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体系。建立健全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教师的培养制度建设,重点培养既掌握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又掌握医学基本知识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进一步深化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改革
综合性本科院校在进行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机制建设时,需要掌握自己的教学现状,如师资数量和结构,以确定能够开设的课程种类、数量和课时量。进一步加强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教学督导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做到优化课程结构、科学设计课程内容。
具体来说来,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医学大学生人文素质、社会素养方面的教学。例如,将涉及医疗卫生社会事件中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话题引入课堂教学,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考核方面,科学规范的课程考核方法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直接方式,侧重考查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性化服务能力以及医德修养水平等情况;在教学形式方面,形成以小班课程教学为主,大班讲座式教学为辅的多元化教学形式;在教学方法方面,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上,应注重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及方法的传授,探索开展课堂小组讨论、互动讲座、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实践训练、启发引导等方式,运用PBL教学模式,以医学问题为索引,增强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摒弃那种简单的“灌输”、“说教”、“训导”,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探索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融入到医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中,突出医学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例如,在医学学生的临床实习过程中,教育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热爱、理解、帮助病人,传递人文关怀,学习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形成融洽的医患关系,达到将医学专业学习与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和复杂医学道德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3]。在医学临床实践中,让学生理解如何实践医德与医术,注重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去感知、理解和适应医务工作。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质量
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机制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在人文社会学科方面和医学专业教学方面均擅长的复合型教师。通过增强人文社会科学教师自主学习与研究医学相关内容的意识,掌握一些医学常识;引导医学专业教师关注人文社会科学,适时引入教学,这样将极大提高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质量;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与医学专业教师的沟通,打破学科界限,建立研讨制度。例如,可以围绕医学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医学化进行讨论研究,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通过让专职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接受基本的医学专业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学校举办定期讲座或从事短期培训,同时将教师送出去参加培训或进修学习,以达到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4],更好地促进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水平。
4.加强课程建设,完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
目前,西方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类别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总学时的比重,以美国、德国为多,达到20%—25%。在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群中,医学与人文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成为核心课程[5]。因此,我国综合性本科院校应该以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课程为中心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
我国综合性本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体系可以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二是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英语等课程;三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通识教育课程,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课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重点应该是重视通识教育,加强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实现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良性互动,更好地促进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趋于合理。具体来说,应当不断完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增加课程种类,增强课程效果。可开设医学历史、哲学、伦理、法学、社会学等课程。
例如,河北北方学院是2003年由张家口医学院与两所专科院校合并组建的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医学是学校的优势学科。合并组建以来,河北北方学院一直重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的优势,推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以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加大开设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建设力度,举办多种学术文化活动、医疗服务活动,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和公共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总之,综合性本科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实际,如师资力量,做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建设具有一定特色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机制。
[1] 唐文.我国医学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现状与探讨[J].医学与哲学,1998(6):294.
[2] 钟南山.简论医德的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3):3-4.
[3] 黄蕾,等.北美医学生临床经历的现状和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61.
[4] 梁莉,等.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5(9):66-67.
[5] 陈俊国,等.构建军队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107-10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