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怡王飞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探索适应中医药现代化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提高中医临床和科研队伍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作为全国首批中医院校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二十余年的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中医内科学自身的特点,在规范管理、制定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现就我校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及设想进行总结,以便共同探讨。
1.导师队伍和人才培养
学科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临床、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拥有多名国内知名专家,是一支高水平的团队。近年来,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导师队伍不断壮大,现有硕士导师17人,博士导师7人。专业特长各有侧重,有的理论研究功底深,有的实践经验丰富,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特长优势互补、专业知识强强联合的团体,为研究生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学科招生专业四个(内分泌专业、老年呼吸专业、消化专业、风湿免疫专业),2004年以来招收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博士研究生36人,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70余人、博士研究生26人(获得学位),1名博士后出站。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123人,博士研究生14人,博士后1人。
2.管理
按照学校研究生院的要求,在我院教学部的指导下,本学科不断规范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在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各方面把关。包括组织新生复试、组织毕业答辩、各种表格收集整理(纸质、电子版)归档、课程考试等,均严格按照学校和学院的要求执行。同时,及时向各位导师传达有关信息,按时完成了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
3. 培养质量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膨胀,对研究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保证培养质量,本学科导师在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积极申报课题的同时注重研究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际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论文质量等方面的培养,学科点也作了如下工作:
(1)指导本学科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工作,如帮助批改作业、辅导质疑、阅卷、承担部分教学工作等。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际锻炼,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系统学习的能力。
(2)开展本学科专题讲座,承办学术会议,创造机会,使研究生学习相关专业发展新动向,促进自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营造了启迪智慧、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学术研究氛围。
平均池化的使用池化窗口所有数字的平均值作为窗口的特征,最大值池化则是使用池化窗口中所有数字的最大值作为窗口的特征值。2种池化池化方式都存在其固有的缺点:平均池化方式容易造成信息削弱,最大值池化容易造成过拟合现象。概率池化介于两者之间,通过对像素点按照数值大小赋予概率,再按照概率进行亚采样。为有效提取文本特征,该项研究选取最大值池化对文本进行处理。
(3)推进研究生教学改革,按一级学科开展研究生培养,增强了基础性、交叉性,加强课程和教学建设,在原有教材《中医内科学通论》、《中医内科学选论》基础上,为适应学科研究方向需要,正在编写新的中医内科硕士教材《中医内科理论与临床》。
(4)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刻苦学习,潜心科研,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多出成果和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科点积极配合学校、学院开展“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评选工作以及硕博士论坛等,获得2010年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一等奖资助一名,二等奖资助一名;2010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一名,2010年博士论坛获学院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
(5)加强学科自身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科技创新的条件保障,增强学科凝聚力。在学科点的努力下,在学校、学院各级部门的支持关心下,中医脏腑病证实验室及糖尿病专科实验室已初具规模。
(6)把好思想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学科把培养“学问高深、品德高尚、情趣高雅”的“三高”学子作为研究生培养目标,聘请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为研究生开展专题讲座,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研究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学科点下一步总体目标将由规模型向质量型、创新型转变。为了确保中医内科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们从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管理角度,就培养体系及模式作一些设想和探索。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要达到具备科研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双向目标,必须完善现有的培养体系及模式,通过建立有效的研究生临床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制定具有学科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科研思维与能力等五方面来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从而促进学科发展,构建人才战略工程。
1.建立有效的研究生临床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的培养有别于其他中医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其培养目标不仅要具有科研研究思路,同时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临床实践能力,以更加适应就业用人单位的需求。研究生阶段的临床教学是培养的重要环节和内容,而实施临床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应认真完成临床培养阶段的几个过程。我院一直实行“学院——医院合一”的“医教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教学部——学科点——临床科室的三级管理体系。实践证明,这有利于发挥医院先进的管理优势,有利于临床教学制度的执行与落实。但由于中医内科覆盖面广,涉及临床科室多,管理体制上存在漏洞等原因,在本学科研究生临床管理方面,学科点与临床科室沟通不够,存在脱节现象,而作为教学医院的临床科室应严格要求,特别针对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更要注重临床能力考核包括临床专业知识、临床分析能力、临床诊疗能力、临床技术操作能力等,同时应将制度落实情况与绩效评定挂钩,如临床科室研究生带教基本要求、临床科室研究生带教质量抽查制度、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及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出科考核制度等作为临床科室教学工作绩效评定的主要指标,通过结合绩效评定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充分调动临床科室开展研究生临床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提高研究生临床带教质量将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2.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
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如何达到培养方案中的要求,规范的管理是有力的保证。学科点将严格按照培养方案执行,首先注重过程管理,包括组织新生复试、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工作计划、组织开题报告,配合临床科室监督临床轮转工作、加大临床能力考核力度,组织论文预答辩及答辩等。其次把好入口关。非医学专业考入本学科的学生,不仅大大影响培养质量,也给导师带了巨大压力。在新生复试过程中,对于非医学专业的考生要注重临床实践能力考核甚至限制非医学专业学生报考本学科。最后加强与教学部、临床科室的沟通与联系,在原有管理模式基础上继续完善和提高。
3.制定具有学科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
按照学校、学院要求,本着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4.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导师是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不仅承担传道授业的角色,更是一位引导者、监督者。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业务精良、品德高尚、勇于创新的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导师的建设过程中,学科点将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要着重强调导师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增强创新意识。导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只有通过不断地申报课题才能更好地体现科技工作者的价值、与时俱进,才能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不论是基础研究领域还是临床应用方面,都应该以继承与发扬传统医学、受益服务于广大患者为己任。学科点将围绕七个研究方向,积极收集整理本学科相关文献,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在对重点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中医内科病证理论新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并以中医脏腑病证实验室及糖尿病专科实验室为基础,突出对优势病种的研究。不断加大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特别是加大对国家级课题的申报力度并提高中标率。其次,要明确导师的职责,定期召开导师会议,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的指导作用。第三,强化学科点的管理,组建导师团队,变单人指导为团队指导,实施导师全面负责,团队集体指导的培养模式,从而更好地进行研究生管理和指导工作。最后,注意学术梯队的建设,有目的地培养青年导师。
5.注重培养科研思维和能力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本质要求,就本学科而言,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力度仍然不够,以至于存在着研究生学习中潜心钻研、探索的氛围不浓,学位论文中资料堆砌的成份多、研究和创新的部分少,对研究知识和方法的了解和利用较为缺乏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保证论文质量,本学科提出几点思考:
(1)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从保持研究生课程教学自身应有特点出发,研究生课程教学必须坚持传授知识与培养探求知识能力相结合,教师在传授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自学答疑、讨论、指导撰写小论文等具有研究特点的教学方式,做到引导研究生逐步学会探究。同时,学科点将从自身特点出发,尽快完善研究生教材,研究生管理部门必要时可采取相应的管理激励机制,比如推行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召开研究生反映课程教学情况的座谈会、奖励课程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等。
(2)创造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引导研究生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导师有一定的课题和科研经费,使所带的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具有可能条件,学科点也尽快加强实验室建设工作,为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方法和课题申报的各种培训班,提高学生科研意识。
(3)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培养研究生扎实的科研能力。作为评定学位的研究论文,它既是研究生培养期间从事科研活动的最后结晶,也是其学术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最能反映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准。撰写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养成创新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可以通过一些有力措施来控制学位论文撰写中不良现象的出现,鞭策研究生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投入学位论文撰写过程。这些管理措施必须贯穿学位论文选题到答辩的全过程,包括建立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认真组织中期检查、实施预答辩制度、规范答辩程序等。
(4)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激发研究生参加学术研究活动的主动性。积极参加相关学术研究活动是锻炼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术研究活动中,研究生可以获取前沿的科研信息、拓宽科研视野、活跃科研思维,从而增强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如要求研究生内部定期开展学术研讨、积极组织研究生听取学术报告、开设研究生交流学术信息的平台等。
研究生培养是一个多方面条件和措施共同推进的过程,相信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学科各位导师的共同努力下,中医内科学学科点一定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适应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变化的中医高级人才。
[1] 朱国茹.从培养临床技能和拓展科研思路探讨中医内科教学方法[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1):85
[2] 陈良金,等.中医内科学教学思路、方法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8,27(5):82
[3] 张振贤,等.中医内科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2007,4(13):92-9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