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时间:2024-08-31

康静雯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一、引言

2004年初,教育部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为各高校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全面、科学、系统的指导,由此拉开了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序幕。许多高校有针对性地反思、改善、革新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作为一名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青年教师,在此不惴浅陋,以《要求》为指导,也尝试对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及方法的改革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以期能给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带来启示,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时期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分级分课程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实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1]这里的“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是“以学生为本”的充分体现,是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要求》还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是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差别而划定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其能达到一般要求,即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译技能,并努力创造条件,“使那些英语起点水平较高、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达到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2]。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大多是单一性的,学生进校接受的是同一级别的英语能力培养,学习的是统一的《大学英语》教材,未体现出个性及差异性。虽然某些高校专为能力较高的学生设计了诸如《英语应用文写作》等一些选修课,但由于课程周期短、生师比不合理,选修课师资弱等因素,学生普遍反映收效不佳。要真正达到培养目标,实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就有必要改革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北京交通大学2005年开创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把单一的大学英语课程分设为具有“分级、分课型”特色的基础和拓展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以优化课程设置,实现个性化教学[3]。所谓“分级教学”是指新生入学时参加英语分级测试,与高考成绩一同按照合理比例计算入学总成绩,再依据总成绩的高低将其列入相应级别的班级修读《大学英语》课程。不同的级别也决定了所选《大学英语》教材难度的差异,为英语水平较高学生达到“较高要求”甚至“更高要求”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因材施教”。所谓“分课程教学”是指对大学英语课程按照学生的英语级别划分为不同难度、不同侧重点、不同课程类型、不同学时分配的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这样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既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也为实现各项技能均衡发展搭建了平台,达到了“分类指导”的效果。一个很好的案例就是北京交通大学将该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分设为“视听说”和“读写译”两门课程,均按照每周“1+1+ 2”的学时进行分配,在不同级别学生中进行不同难度的教学实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笔者尝试在本学期所教的2个本科平行班中将《大学英语》一门课程划分为精读课(读写译为主)及视听说课(听说为主),将其按照学时比3∶1进行分配。一学期下来,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较之前明显增强,许多学生敢于并乐于开口说英语,英语四级考试的通过率也有了一定提升。另外,由于笔者所在高校是一所医学院校,英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有其特殊性。能否结合医学院校特色,在分课程教学中创建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与大学英语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三、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交互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一种客观主义的教学模式,重教师轻学生,重知识轻实践,重成绩轻能力,并具有“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单一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程式化的教学设计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等严重缺陷”[4]。这种教学模式下衍生出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如记忆单词、牢记语法规则、背诵课文、练习单项选择等)成效显著,但由于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缺少真实情境的语言实践,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鲜有提高。为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要求》建议各高校在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新模式,使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存,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5]。

这种基于网络和课堂的教学新模式,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认为,唯有为语言的交际提供真实的情境,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互动、多元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为此,笔者建议采用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将“交互式”教学方法体现其中。

一方面,传统的课堂面授若实现“人人交互”,将更易于发挥其自身优势。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设置诸如小组讨论、情景演练、模拟对话等互动环节,教师既向学生传授了知识与技能,也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及趣味性。另一方面,网络教学以其特点和优势,能弥补面授教学的不足,使教学更具灵活性、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首先,网络教学丰富的资源和无限的教学空间有效缓解了师资和教学资源的不足,解决了大班英语教学的弊端,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与教师进行语言交互。其次,网络教学也提高了传统面授的教学效率。在网络授课前,教师将任务和话题通过网络平台告知学生,由学生自主在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源;在授课中,教师在网上自由组织课堂讨论并加以实时监控,这些都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再次,基于网络的交互式教学也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了网络的辅助,学生的个人学习机会增多,有利于其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内容、进度和方法,这就将课堂面授有可能带来的被动式学习得以弱化。“网络资源中多种多样便捷迅速的练习、测试答案反馈信息使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和其语言能力得到最佳的适应。”[6]最后,网络上图文并茂的教学软件、有声录像、规模宏大的学习数据库在经过教师的搜集、筛选、编辑并放上网络平台后,能使学生随时随地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笔者在本学期的2个本科平行班的大学英语精读课(所用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教学中,实践了这种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围绕单个或多个话题为主的任务型、主题式、讨论式等多种交互式教学方法。前者即是教师在面授新课前,将此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要讨论的问题事先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准备,带着任务上课,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主题式教学法主要用于面授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炼出每一单元的主题并设置若干问题,或要求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知识后进行阐述,或由教师自己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在教学课件上补充相应的文学文化背景知识。这种方法能使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第三种教学方法是教师在面授教学环节中合理设置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并创造情境,让学生通过两人或多人讨论的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以此锻炼并提高其语言表达技能。另外,笔者还充分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并在正式授课前通过演讲、辩论、展示、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共享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成果。目前,笔者所在高校的外语学院正积极促成英语学习网络平台的建立,相信在不久之后,基于课堂面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交互式教学方法,我们能更好贯彻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真正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1][2][5]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4] 司显柱.基于建构主义视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外国语文[J],2010(6):123-126.

[6] 贾芳.多媒体网络资源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实践与探索[J],2011(5):32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